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西藏高考語文真題及答案詳解篇一
據我知見,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是近代西學東漸以來第一部以“中國目錄學史”命名,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目錄學發展歷史的學術專著。與傳統的、具有目錄學史性質的著作相比,顯然受到西方現代學科理論建構的影響。《中國目錄學史》以主題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節,全書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寫專史那樣,從古到今劃分幾個發展時期,通過揭示各個時期的特點來展現歷史全貌。姚名達把他組織中國目錄學史的方法稱作“主題分述法”,其義就是“特取若干主題,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畢具,一覽無余”。
為什么不用通常的敘述方法來寫中國目錄學史?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目錄學雖然源遠流長,但發展進程中“時代精神殆無特別之差異”,就是說二千年來目錄學形態在本質上沒有跳出劉歆開創的模式;硬要劃分時期,區別特點,“強立名義,反覺辭費”。關于這個問題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中國目錄學史也未嘗不可用“斷代法”來編寫(呂紹虞《中國目錄學史稿》即用分期斷代法論述),但我們對他敢于學術創新的肯定是無須見仁見智的。問題在于,姚名達的方法是能夠、又怎么能夠讓中國目錄學“源流畢具,一覽無余”呢?其實作者知道這樣做也有不足,他說:“蓋既分題各篇,則不能依時代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讀者迷亂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權,怎么處理?姚名達的理念是:“體例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為體例所困”;具體對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樣之體例”。就是說,各篇采用適宜各自主題的體制,而不強求一律。
《敘論篇》《結論篇》兩篇分居首尾。《敘論篇》首先對“目錄”“目錄學”等基本概念加以定義,并對古往今來的目錄做了分類,在一一分析目錄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后,又劃定了目錄學的研究范圍,末了詳細闡明本書框架結構的組織方法,及其所本的學術理念。提綱挈領,宣示宗旨,很符合現代學科的規范。《結論篇》以極短篇幅,闡述他對古代、現代和未來目錄學的感想和希望,實際上也是其基本觀點的提煉和總括。
首尾兩篇之間為全書的主體。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國目錄學的源頭——劉向《別錄》和劉歆《七略》。設立這個主題,出于他對中國目錄學發展特點的基本認識:兩書開創了目錄體制和目錄分類的基本模式,傳統目錄學既受兩書庇蔭,又長期籠罩在其陰影中,沒有重大突破。該篇除詳述兩書分類、編目特點外,舉凡書籍之產生、傳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尋原始,并上溯先秦目錄之淵源,詳詳細細,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題為綱,通古貫今,看似“獨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實卻與傳統紀傳體史書體制暗合。比如,“志”在紀傳體史書中統攝典章制度,《分類篇》《體質篇》都是講目錄基本制度,編撰體例相當于紀傳體的“志”。
《中國目錄學史》的理論框架并非無懈可擊,但確有創意。姚名達對此亦頗為自許:“對于編制之體裁,雜用多樣之筆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務綜合大勢,為有條理之敘述,亦一般不習見者。”在我看來,這的確不是過分的自詡。
(摘編自嚴佐之《<中國目錄學史>導讀》)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目錄學史》既受到西方現代學科理論建構的影響,又與傳統史書體制暗合。
b.《中國目錄學史》的各篇“采多樣之體例”,好處是尊重史事,缺點是強立名義。
c.《敘論》《結論》兩篇雖非《中國目錄學史》的主體,但對理解全書內容卻很關鍵。
d.姚名達認為,《別錄》《七略》有開創之功,而傳統目錄學長期因循沒有重大突破。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舉呂紹虞著作作為對比,意在指出姚名達的方法存在爭議,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達的自述,通過對其理念的解釋和評論,步步推進論述。
c.文章對姚名達著作的評述,既有整體概括,又有具體舉例,二者相互結合。
d.文章以“據我知見”“在我看來”等語,對觀點表述作出限制,立論審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姚名達評估二千年來目錄學傳統,既立足于歷史,又體現出學術批判的精神。
b.與主題分述法相比,使用斷代法來寫中國目錄學史,更能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c.《中國目錄學史》不墨守成規而有所創新,本文作者對該書的理論框架表示認可。
d.在近代西學東漸的背景下,《中國目錄學史》體現出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型。
)
上一篇:2023年保護環境倡議書內容簡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