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市近年來“三下鄉”活動的總結與思考 新的形勢下,做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工作是促進解決“三農問題”、密切黨群關系、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迫切要求。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市農村特點的“三下鄉”之路,并將“送教育下鄉”融入其中,創造性地將“三下鄉”擴大為送文化科技衛生教育“四下鄉”。
其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方式越來越活,效果越來越好,已成為我市享譽全國的“四大群眾文化品牌”之一。
一、變“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變“給什么要什么”為“要什么給什么” 群眾需要的不僅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艷一時,“炭”才暖人心;群眾要的是精品是實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調查,了解群眾所需所急,重實際、辦實事、求實效。不斷改變形式內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鄉、科技致富、文化扶貧、衛生宣傳、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結合,從最初的“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從“最初的探望”到“經常的留守”,從“天女散花”到“對口幫扶”,從“給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給什么”。
下鄉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服務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城鄉交流的層次也越來越深入。
1、文化下鄉改進方法 文化下鄉引導農村輿論,解疑釋惑“三農”政策,提高農村文明,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1)、下鄉演出年年實年年新。每年從全市各行各業抽調文藝精英,組織文藝宣傳隊,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國策文藝宣傳在“思想上突出主題,內容上貼近群眾生活,藝術形式上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格調上雅俗共賞”,其演出每年達20多場,行程達300多公里,踏遍##每個鎮街,歷時半個月,節目達20多個,觀眾近10萬人次。此外還有春節、元旦、五
一、國慶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
(2)、下鄉圖書成精神食糧。文化館、圖書館、新華書店組織送圖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戲劇下鄉、下村、下社、到校,每年有300多人下鄉流動、走街串戶,送書上門近10000萬冊,捐獻圖書1000多冊。
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
(3)、下鄉電影做“銀幕教科書”。與企業聯姻,72支農村電影隊常年奔走于鄉村校園,每年放映7200多場,觀眾達250萬人次以上,放映優秀國產故事片400多部,農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
中小學愛國主義電影系列化教育,把電影送進校園,每生每期觀看4-5場國產優秀故事片。
2、科技下鄉拓寬渠道 種田需科學,“雪中送炭”式的科學下鄉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 每年組織各類科技人員下鄉,多渠道向農村送科技書刊、科技錄像帶和科技資料。
組織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種形式的咨詢服務活動,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技術難題。結合農業科技推廣月活動的開展,組織18個市級部門、15個市級學(協)會、300多個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平均每年組織科技趕場150多次,出動科普宣傳車150多輛,展示科普展板、櫥窗3000塊,接受咨詢群眾約20多萬人次,發放資料60多萬份。
3、衛生下鄉完善機制 衛生下鄉為農民致富注入了新鮮活力。 動員廣大醫務人員下鄉,為農民防病治病。
動員各方力量,把一些藥品和醫療器械送到農村,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加強鄉村醫務人員業務培訓,提高技術水平。
廣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宣傳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計劃生育政策和優生優育知識,提供計劃生育服務。利用廣播電視、報紙、街頭宣傳、議診等形式,向農民群眾送醫藥,宣傳衛生保健知識。
平均每年下鄉20次,參加活動的醫務人員達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塊,發放宣傳資料40萬份,議診群的赤腳醫生成天奔走于田間地頭,農民群眾在家就可以享受送上門來的各種醫療服務,吃藥、打針、治病樣樣方便、樣樣放心。
2、變“送教”為“培建” 農民自覺主動學和自覺用是“培建”的目標,“送”、“教”、“用”結合,“培”“建”結合是解決“三農”的根本。培,就是通過培訓等方式培養造就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建,就是村村建設農村文化科技衛生教育基地。
(1)培訓培養造人才 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養是造就人才的途徑。 把為農民培養文化、科技、衛生、教育人才作為評價各職能部門“三下鄉”工作的主要依據和活動的主攻方向,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通過集中辦班、現場授課、送出去學習、手把手傳授等形式來培育人才。依托江南職高農業培訓基地,推行村干部學歷教育,到現在已完成中專學業畢業的共3703人。
這些人回到村后,對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2003年起,根據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學生的村班子建設要求,與渝西學院、重慶市委黨校聯合開辦村干部學歷教育大專班,2003級和2004級共招收學員149名。
村干部把學到的技術傳授給群眾,起到了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的作用。每年在鎮、村、社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350多期,科普講座20多次,推廣新品種10多項,傳播新技術近50項。
此外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科技致富典型經驗,增強農民致富本領。 柏林鎮天坪七社社長陳世德經過培訓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頭黃羊,年收入超過1萬元,像他這樣的例子##有上千人。
塘口等貧困村每年還選出農民到繡莊村、花鋪村學習實用技術,培養了一批農村技術帶頭人。 教委每年利用寒暑假請專家、教授、特級教師到##城、師范進修校培訓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區作新教材、課改培訓,每年達2000多人次,每次達4-5天。
(2)、建設基地 只有從陣地上加大建設,才能破解農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頸。 為此采取了財政、考核、部門捐贈和多方籌集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
全市27個鄉鎮都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農村示范圖書室,部分鄉鎮村村建有藏書500冊以上的圖書室。建立了農民俱樂部、山歌隊、腰鼓隊等100多個。
80%以上的村建立了廣播室、閱報欄、文化活動室。村村建起了衛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建立了50多個科技園地科技書屋。
成為農民學技術、學文化、得信息、強身健體的有效場所。 民政局向中山鎮雙風村每戶提供5000元的援助實施高山移民,在2年內實施完畢,共支援10多萬元,該村的貧困戶在中山鎮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樓房。
并聯系重慶慈善協會為敬老院修建了15萬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動中心,為老年人營造了一方娛樂天地。在實施西部遠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都有電視。
3000萬遠程教育資金讓每一所村完小的農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標一點就能看到聽到北京等地名師特師的課。
三、變“輸血”為“造血”,變“三下鄉”為“三扎根”,培養一支不走隊伍 “輸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長遠之計。
變“輸血”為“造血”,變“三下鄉”為“三扎根”,關鍵是培養一支不走隊伍。
1、變“三下鄉”為“三扎根”,增強農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就是不僅要使專業技術人員“常在鄉”,關鍵是要在農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衛生、教育隊伍。用幾年的時間達到每村至少有一個法律明白人,每戶有一個科技當家人,每村都要有符合標準的文化、科技、衛生活動設施,從而增強農村 “造血”功能。
“三扎根”工作講的是農民想的,干的是農民盼的,把文化科技衛生送到了農民院壩上、家門口。只有變“三下鄉”為“三扎根”,才能變“輸血”為“造血”。
從而增強農村的造“造血”功能
。由于利用了廣大農民有強烈需求的群眾基礎,利用了農村有一批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回鄉初、高中畢業生的人才條件,利用了農村鄉鎮曾建立過一批文化活動設施的物質根基,因此效果顯著。
傅家鎮特困戶嚴均林在從社長那兒學到了一些養殖技術,在傅四公路邊圈養200來只小尾寒羊,從而一舉脫貧致富。而像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在送教下鄉中,許多農村教師迅速成長,開始了送教進城。張艷等農村教師送教進城,為城里的同行們上課5次達20多節。
幾年來 “濱江之夏”、基本國策文藝宣傳、四大片區巡回演出的熏陶,許多農民的文化水平明顯提高,自發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年的“濱江之夏”都有農民演員專場,每年的四大片區演出中都以群眾演員為主角,他們用大眾化的方式,談農民新生,演農村生活,唱農業豐收。有的片區演出中,當地的群眾演員還當上導演、策劃。
各種群眾人才在這些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時期農村中的文化帶頭人。 沙坪坪壩區川劇院退休人員王家林在中山老場開設梨園春劇院,常年舉行川劇座唱,古鎮上時時絲竹聲聲。
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館里,常常高朋滿痤,撥弄琴弦。成為中山文化的一道風景,引得前來欣賞的游客絡繹不絕。
農民小說家歡鏡聽在下鄉活動中汲取營養,創造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
2、“三下鄉”與駐村工作相結合 活動能夠在農民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與駐村工作的結合成也分不開。它豐富了“三下鄉”的內涵,拓展了“三下鄉”的領域,充實了“三下鄉”的內容。
駐村工作隊員在幫助當地理清發展思路、引進幫扶項目的同時,廣泛組織開展了“三下鄉”活動。先鋒、柏林、杜市等鎮街每年選調精英到村上掛職、促進農村各種問題的解決。
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機關干部扎根農村,掛職或任職,有效地改變了農村干部結構,培養造就了一批高素質新型農村干部隊伍。同時“駐村扎根”活動在農村培養了一批懂政策、懂法律、有經濟頭腦的“明白人”。
他們中 的很多人走上了村級領導崗位,為村級班子增添了新鮮血液。 形勢在變,農民的需要在提高,三下鄉活動如何與時俱進,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還需要在實踐中以“農”為本,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實踐。
我們認為:只有把集中活動與經常性工作結合起來,把行政動員與機制建設結合起來,把服務農民與培養人才結合起來,不斷在實踐中改進方法,完善機制,拓寬渠道,充實內容,擴大領域,工作實行制度化經常化,才能提高活動的實效性、針對性。(53
8
6)
上一篇:2024-2024學年度下學期小學語文第六冊教學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