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一座城市的動脈,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流動的是經濟實力,展示的是城容市貌。改革前夕,唐山境內的公路,大多是僅有8米寬的沙石路。路上跑的車,除了少數老“解放”卡車,大多是唐山土造的“老頭樂。”
“老頭樂”是何許車型?
上個世紀70年代,各區、縣汽車隊的前身——馬車運輸隊的師傅們,為了提高運輸效率,敢想敢干,讓單缸柴油機“長腿”——按上三個輪子,取代了馬車。趕馬車的老把式們把鞭子一扔,“鳥槍換炮”,開起了機動車,個個咧開嘴全都樂了。所以,這種土造的機動車被冠名為“老頭樂。”
老頭樂拋錨出事故屢見不鮮。
有一次,在一個十字路口,車輛和行人都在等信號。不料一輛老頭樂竟然后來者居上,帶著震耳欲聾的突突聲,拖著烏煙滾滾的長尾巴,大模大樣地穿越崗區絕塵而去。交警先是一楞:要玩命!繼而一想:司機不懂交通規則?于是,趕緊用廣播筒喊話令其停車。彼時,交警還沒配備無線話筒,只憑原始鐵皮廣播筒扯著嗓子喊話。所幸老頭樂最高時速只有20邁,交警氣喘吁吁地追過去,還有幾步之隔,老頭樂“咣”地一聲撞在了路邊的電桿上,停下了。交警怒不可遏地訓斥道:“你瘋了?敢闖紅燈!這麼喊你,你就不停車!。”可是,這位老把式也是滿腹的怨憤,回敬道:“你喊頂個屁用?我叫它停它都不停,它能聽你的?!”一句話把交警給逗樂了——您看看,這老頭樂的剎車說沒就沒!
老頭樂的外觀和機械性能確實令人難以恭維。就是這樣的車輛,在那個年代,卻扮演著運輸主力軍的角色。司機既要開車,又要當裝卸工,一貫吃大苦耐大勞。在物流貨場,老頭樂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匆匆來、速速往,匯成車的流,織成車的網。在抗震建筑工地上,運沙石、拉水泥,成群結隊的老頭樂,突、突、突的吶喊聲,給緊張、繁忙的工地更增添了豪氣與熱烈……老頭樂曾經承載過貧窮與落后;它曾展示過震后重建家園的不撓精神;它曾為唐山的經濟建設多年輸血供氧……所以,老頭樂功大于“過。”直到我國的汽車制造工業有了飛速的發展,“老頭樂”才于1983年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唐山的交通發展史上,不能沒有“老頭樂”的輝煌篇章。
溫故而知新。如今,唐山的路寬了、平了,如織似網、四通八達。會車窄、超車難的沙石路,即使在鄉間也難覓綜跡。雙向六車道的水泥、柏油路遍布全市。一座座現代立交橋凌空飛架;一條條高速路申向遠方。路上的車,多了、密了、新了、靚了,如同秩序井然、五彩繽紛的河,流淌著喜悅與幸福;展示著城市的繁榮和實力;彰顯著時代的進步與文明……唐山七百三十萬英雄兒女,正在改革開放的高速路上,闊步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