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班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團隊課和課外活動的時間,開展新農村觀光活動,就農村近二十年來的變化,進行了一次調查。我們采取走出學校,深入農戶家庭、鄉辦工礦企業進行調查,我們以單人行動或小組活動的形式,采取看(看農民新居)、問(訪問農民在改革開放中的感受)、查(查村委會的有關資料)等多種形式,去感受改革開放政策給農村發展所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們坐下來與老人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眼中的今昔變化,體驗他們對黨的深情;到農家做客,感受他們的衣食住行,體驗濃郁的農家之樂趣;與姐妹一起,暢談學校的變化,感受校園之溫馨;和工人叔叔交朋友,諦聽他們快樂的號子,欣賞他們健壯之體魄;爬上山頂,看青山綠水東流去;仰望藍天,鳥兒翻飛,俯視大地人勤春早,牛羊滿坡;聽老師傾訴,西部大開發,富民升位的壯舉……
經過一周多的時間實地調查。使我們感受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舉國上下,成就之巨大,人民生活變化之顯著,令世人矚目。難以料到的是農村,一向被認為是比較落后的地方,變化同樣顯著:幢幢磚樓蓋起來了,條條公路硬化了,臺臺彩色電視機進農家了,部部電話聯通大江南北了。這一切是十幾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用農民的話說:“手機在我們這里已不是稀罕之物。”“半村人圍看一部電視早已成為歷史。”中國的老百姓聰慧、勤勞,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山村,處處可見。他們有可敬的創業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創造力;他們白手起家,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為創造美好生活辛勤勞作。伴隨著黨的十六大的召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更加滿懷信心。展望未來,他們有的思謀著再搞幾個蔬菜大棚,有的盤算著辦個皮毛加工廠,有的打算連鎖經營餐館,有的籌劃著汽車運輸公司……而今的中國人精神煥發,對個人的發展,對國家的發達,充滿信心。下面所記錄的只是我們在這次活動中捕捉到的幾組鏡頭,讓我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政策給農村發展所帶來的深刻變革。也謹以此報告歌頌那些為人民謀利益的人們。
幺爹娶了牧羊西施農村太婆坐飛機
我們采訪的第一站就是我的幺爹。
幺爹叫徐先倫,腿腳有些殘疾。他不能像健康人那樣下地勞動,成了沒有女人要的男人,快50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挺可憐。
前幾年,靠黨對殘疾人的優惠政策,承包村里的魚池賺了不少錢。打家鄉的電網改造后,幺爹就交上了好運。他買了一部電腦,做信息生意。他說,他已連續發了5筆大財,鎮長還在一次農產品銷售會上獎給他5000元。后來,他在網上談戀愛,就交了桃花運,娶了個比他小12歲的幺婆。
幺婆是四川人,養羊很在行,講技術頭頭是道,村子里有許多人跟著她養羊,人們叫她“牧羊西施”。
今天,我們剛到村口,我見一婦女,趕著一群羊。一看是我的‘幺婆’,后面跟著我的幺爹。但她太年輕,讓我難叫出口。等幺婆走近,我叫了一聲,她臉紅到耳根。
幺爹比原來風光多了,小平頭,拐杖也新鮮別致。晚餐由幺婆安排,并挽留我們住了一晚。
第二天,我們正往回趕,在途中看見兩老人正在曬太陽,一位手中正拿著全家福,向另一位位老人講述著什么,我們也去奏熱鬧。
她告訴我們,今年9月,滿80大壽,她對我們說:“我比他爹有福氣,一個七老八十的農村太婆,還坐過飛機,開了洋葷,死了也值。”
23年前,她的兒子在施恩工作,回一趟家得換兩次車,轉兩道船,路上要花四五天。當時每周雖有兩趟航班,但票價太貴,一個月的工資也買不起一張機票。上班五年,也沒回過家,父母十分掛念。父親是個急性子,堅決要到恩施看他,那年冬天,在路上走了7天7夜,天冷勞累,在離兒子工作地方還有130公里的車站病倒了。結果,死在路上。
幾十年過去,交通已方便多了。兒子對我說:“現在有豪華旅游船,舒舒服服地3天就能到;坐車就更快了,只要十幾個小時。這次啊,我讓您坐飛機,70分鐘就到了。”
我當時不相信“你說得輕巧!”他說:“我的工資漲了20多倍,這買機票的錢我花得起。”后來我想通了,終于坐了回飛機。
“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去不復返
“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的歷史年代已封存,漂亮的小樓房,清潔美觀的庭院,寬敞筆直的水泥路,環繞著村落院壩,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光纖電視、清潔馬桶,卡拉0k、歷史性“三轉一響”的婚姻時代已被自由婚姻、跨地帶聯姻所代替。鄉村處處洋溢著現代都市氣息。
我們正談論著,不知不覺已到了劉支書的家門前,他邀請我們到他家座談、做客,我們請他介紹了他家庭情況:老劉的家座落在桃花山莊,約有一百多平方米,裝修得像模像樣,朝東的一溜落地窗一眼望去,桃花園景一覽無余,他一邊向客人熱情地介紹他的房屋布置,并自豪地說:這是三年前,用十多萬元進行了房屋的改造,家庭的裝璜、院林的綠化而成的,明年準備投資修建村級電教館,讓村民進一步掌握科學的種、養殖業技術……正說著,我們看已到中午要起身告辭,但老劉夫婦挽留,就著一桌的特色的農家飯。老劉打開珍藏多年的金門高粱酒,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情不勝感慨地說:“小廖,我家以前的情況你清楚,一家人擠在20多平方米的木屋,你多次來,我也沒能力好好招待。改革開放好啊!衣食住行十分方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多愧了黨的政策好!”
飯后,劉支書引著我們到村里的田間地頭轉了一圈,農家的地里,不再千篇一律,蔬菜大棚、經濟作物、良種水果基地……這時,劉書記的手機響了,他的戰友要他轉告我們:赤腳河上準備架鋼筋水泥橋啦。
談起赤腳河,那可是我們家鄉父老的“苦難河”。上一趟街,鄉親們都必須赤著腳過去,赤著腳回來,在冬天的時候,腳都凍得發紫。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天上學、放學都是爸爸、媽媽送接。遇上夏季發洪水的日子,同學們就不能回家了,只能在學校或親戚家寄宿,一住就是七八天。我上初中了,鎮里組織村里人建起了一座石頭橋。為建橋,鄉親們到離河很遠的山中采石頭。他們喊著號子,沒日沒夜地干,還有兩位村民在采石時被突然崩塌的石頭砸死。石橋落成的那天,鄉親們敲鑼打鼓紛紛涌上橋頭,放起了鞭炮。沒想到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無情地沖毀了石頭橋。鄉親們重又赤腳過河。他告訴我們,現在準備修建的這座橋是鎮里請專家設計的,全部用鋼筋、混凝土灌注而成,堅固得很。
學校漂亮,老師更好
告別老劉夫婦,已臨近傍晚,我們踏上了歸途,走出山野,我們的視野豁然開朗,這里的天是都市里少見的藍湛湛的,倒映到寬闊的長壽湖面,江水變得大海一般的藍,偶有船只通過,也聽不到馬達聲。遙對繁華的城鎮,這里顯得十分寧靜,我不由地想起兒時的童謠:月光充、照洪塘、騎竹馬、過洪塘……背書包、進學堂。
我們的學校也緊跟形勢的發展,告別低矮潮濕的木樓,昏暗的教室,凹凸不平的地板、七拱八橋的桌面、搖搖欲墜的土房……現在我們已住進窗明幾凈的樓房,嶄新的桌椅、鋼質黑板、鋁合金門窗、飲水機、大屏幕彩電……已不再是我們的侈望,今天隨著電腦進入課堂、網絡進入教室,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
伴隨新課標的實施、新時代“以人為本”思想的普及。對人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更體現了現代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教師是學生一生的回味,教師是希望的播種者,“一句話一輩子”,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無限溫暖和陽光。而一句輕易的嘲笑、譏諷、謾罵、體罰卻不知要給學生帶來多少的傷害。學生討論的是教師淵博知識和理想人格的期盼。從師道尊嚴到“師生平等”,我們的教師已走出辦公室和教室,走進學生,在我們心中,要當好一位新世紀的好老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僅要知識淵博、博覽群書,更要有一顆把握時代脈搏的年輕的心。師生之間關鍵是一種理解和尊重。在新時代里我們倡導教師要用一種新的眼光看待學生,多點理解,少點挑剔;多點贊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多看優點,少看缺點。相信我們每個孩子都是“一輪明月”,
你變,我變,他也在變
老師告訴我們,你們所看到的只是身邊的變化,還有:
養老保險、城鄉互動、扶貧資金、獎勵基金、技能培訓,為農村發展添磚加瓦;合作醫療、醫療保險、大病統籌、120急救、為農民健康保駕護航;電網改造、農稅減免、村級道路硬化,讓農民深得實惠。許多地方政府不斷為農民提供產業轉移、送廠上崗等途徑,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就本地區來說,渝東經濟、高速公路、機場選址、牡丹文化、工業園區……成為墊江人的代名詞;三峽工程的影響、巴蜀文化的意蘊、輕軌旅游專列的刺激、朝天門龍門陣的精彩、解放碑的繁華、三峽廣場的氣派、大學城的宏偉、是我們新興直轄市的魅力。
近年來,集體農莊、大面積種植、機械化操作、生態農業、網上促銷,足不出戶操縱經濟大市場已成為發達地區農村的看點,水鄉別墅、江南水都、東方明珠、北京金山、蘭庭西江月……現代化的文體場館,文藝中心、田徑場、網球場、排球場、藍球場、溜冰場等等,已由城市向農村推進。
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西部的騰飛,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心,不久的將來,我們再攜手共訪,一定會振臂歡呼:
老百姓的故事更加精彩!
上一篇:牡丹園里賞花 牡丹鄉里踏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