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經得住考驗的,能夠確保糧食市場的穩定供應。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把十四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篇1】
思大國“糧”策保糧食安全
要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穩住農業基本盤。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推動科技創新、發揚節約精神,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增強“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憂患意識,實現藏糧于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面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全球經濟危機、疫情、氣象災害、部分地區戰爭等影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把握“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的硬道理,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要扎實開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做到“摸清家底”,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牢牢抓緊“中國糧袋”、端穩“中國飯碗”。要保護好耕地,守住糧食“命根子”“生命線”,承擔“保土”“管土”之責,落實“田長制”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
推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科技創新,實現藏糧于技。“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國自古以來重視農田水利、良種優化等農業技術科技的發明創造,古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灌溉蜀地萬畝良田,今有袁隆平院士培育推廣超級雜交稻。實踐證明,在耕地總量穩定的情況下,必須靠科技支撐保障糧食增產。廣大黨員干部要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種植技術,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及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做到“向科技要糧”。要在糧食安全領域建設一支具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種子精神”人才隊伍,選拔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十年磨一劍”的科技人才到基層服務、“傳經送寶”,推動糧食作物種植優質高效發展。
發揚“日儲一勺米,千日一石糧”的節約精神,實現藏糧于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于許多人來說,這是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古詩句之一。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要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浪費糧食行為,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光盤”等糧食節約行動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主題活動,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挺在前面,珍惜一簞食、一瓢飲,增強節約意識,引導全民參與節約糧食。要從餐桌抓起,從大學食堂和各個單位食堂、餐飲業抓起,從幼兒園、托兒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特別是黨員干部應當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厲行節儉,爭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先鋒,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同心守護“中國糧倉”。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篇2】
藏好“糧袋子”走穩糧食安全路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一直以來,糧食安全始終是心之所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因此各地要主動挑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策,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行穩致遠走好糧食安全路。
定下耕地“硬規矩”,藏糧于地不退讓。“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早在2023年,就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耕地問題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國雖然坐擁960萬平方公里,18億畝耕地面積,但同14億人口的需求一比,依舊是稀缺資源。應當看到,保護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最直接方法,各地要積極貫徹黨中央部署,堅持“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堅定不移提高標準、抓穩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采取“鐵手腕”開展工作,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對任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讓保護耕地深入人心,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嚴肅追究責任。
提供科技“動力源”,藏糧于技不畏難。“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從雜交水稻到耐鹽堿小麥,從大海之濱到沙漠深處,科技創新讓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生根發芽。種子安全與否、種源好壞,都會影響著糧食的產能和品質。因此為保證主糧安全,并在此基礎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度,種源技術顯得至關重要。由于種子研發需要經歷選種、育種、驗證等漫長步驟,這注定將是一場持久戰與資源投入戰,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考量種業科技研發。因此各地要采用“政策輸血”與“資金輸血”相結合的方法,加大技術的研發,大力支持種業科技創新,不斷進行良種培育,讓科研單位沒有經費的后顧之憂。更好地實現科技種地、高效種地,增強種源安全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危機感,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緊迫感,不斷突破技術新高,守護好種子安全這份農業“振興之寶”。
簽訂行動“軍令狀”,藏糧于策不放松。“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糧食不是一般的商品,圍繞糧食安全,該有的責任必須扛起來,保障糧食安全是各地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因此要打好“政策牌”,堅決杜絕“只想吃飯不想種糧、只想吃肉不想養豬”的錯誤思想,嚴格落實中央相關糧食政策要求,在政策保障上將糧食安全融入政策制度中,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及其監督考核機制,抓好各領域監管工作,采取數字、信息等技術對耕地進行動態跟蹤監測、研判,切實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糧食總體播種面積不降低。要維護糧食市場價格,確保糧食質量穩定。要抓準時機不誤農時,在疫情防控期間對農民下田、外出農民返鄉務農開辟“綠色通道”,助力春耕秋收、農資農機調運。不斷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實、民心更穩。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篇3】
提升農業質效 端牢中國飯碗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歷來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黨員干部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扎實舉措大力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增添底氣,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基礎支撐。
加強農業政策保障,提高生產力。我國糧食生產獲得“十七連豐”,連續6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上,農業的“壓艙石”作用愈發穩固。但是,我國是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為此,要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好國土空間規劃,在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上下功夫。要健全激勵性利益補償機制,保護主產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強化農業人才支撐,注入新活力。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貧困縣已全部實現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農業要實現大發展,必須以人才隊伍作為支撐。各地要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要鼓勵引導企業員工、復轉軍人、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到農村創新創業,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增添新活力。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執業獸醫、農業職業經理人的作用,大力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培育更多的涉農人才,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科技對農業作用更加明顯,但與發展國家相比仍差距較大。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聚焦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等,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卡脖子”技術。要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推動農業節本增效。要通過科技手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
暢通產品供給渠道,提升保障力。當前我國棉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農業仍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基礎還不穩固,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還不足。下一步,要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質耕地優先種糧,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讓品質更優良、效益更明顯。要完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努力減少糧食生產、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損失和浪費,加強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篇4】
維護糧食安全 端牢中國飯碗
10月16日是第__個世界糧食日。自1981年起,有關國際機構、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旨在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__年世界糧食日的活動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我國的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目的在于進一步喚醒全民的糧食安全意識,用實際行動端牢中國飯碗。
糧食問題一直是全球問題。當前,全球糧食緊缺問題是難以克服的“瓶頸”,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餓。在發展中國家里,每5個人里就有1人營養不良,有20%的發展中國家人均糧食占有率是無法保障的,全球大約每4秒鐘就有1人死亡,饑餓每年奪走上千萬人的鮮活生命。今年由于蝗災和新冠疫情的沖擊,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糧食問題關系著國計民生。民以食為天,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我國雖然糧食連年豐收,看起來供應充足,但中國的食物資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安全問題仍是頭等大事,不得不慎。我國致力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在產業規劃、精準施策、細化服務、技術護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讓農村擁有大批能創業、懂創新的新農民,保住了耕地紅線,促進了農作物優質高產,有效地穩住了農業的根基。
糧食安全來自于政通人和。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強農惠農政策,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國飯碗,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了戰略主動。我們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實施藏糧于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跨上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今年以來,廣大農民群眾涉農企業響應號召,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戴著口罩”及時耕種,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不誤。全年我國確保谷物面積穩定在14.2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糧食安全得益于全民行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時間以來,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嚴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也給糧食安全問題帶來極大隱患。作為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帶頭踐行“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新風正氣,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帶動全社會形成節約之風,杜絕奢侈浪費。要加強全民教育引導,通過各種宣傳形式,讓干部群眾自覺參與“光盤行動”,讓節約糧食入腦入心、付諸行動、成為習慣、形成美德。要充分發揮監管力度,對嚴重浪費行為堅決懲處,對過度消費行為要正確引導。要守住耕地紅線,做到能種盡種,最大限度保證糧食生產的自給率,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篇5】
做好四個“藏” 端牢中國飯碗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任何時候都要繃緊這根弦,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讓百姓任何時候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藏糧于地,喜看禾菽千重浪。“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有根才有果,有果才有實,有實才能讓14億人有飯吃,吃得飽。在當今國際局勢動蕩和一次次新冠疫情形勢嚴峻的影響下,要更加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增產高產,護好老百姓的肚子,裝滿老百姓的“菜籃子”,增加老百姓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底氣。同時,要保好農村耕地的質量,各級地方政府要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變“撂荒地”為高質量標準農田,帶領農民改進耕作方式,將“望天田”改造為“保收田”,讓農民裝滿糧倉,更裝滿“錢袋子”。
藏糧于種,笑聞碗間稻香飄。吃飯的家伙要牢牢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在糧食生產上,種子是源,產量是泉,未有源頭活水來,就未有活力之泉。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水稻、小麥、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種,基本做到中國種中國糧。但同時在一些品種、領域跟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短板和弱項,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起表率作用,牟足勁、精奮進,要有“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的精神和攻破“卡脖子”技術的干勁去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同時,還應將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和產學研用相結合,完善種業產業鏈,早日實現“禾下乘涼夢”。
藏糧于庫,倉廩充實底氣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庫和糧農戶倉裝滿糧食是愿景,是目標,更是行動指南。糧農倉豐實穩的是小家,護的是人心,保的是平穩;國庫豐實穩得是“大家”,護的是天下,天下安則社稷穩。倉庫需裝滿糧食,更需裝好糧食,“裝好糧”需奮戰在一線的糧食守護者們,特別是黨員干部們要以身作則,懷揣一顆“定心”,以“釘釘子”精神研發和改進糧情智能檢測系統、儲存系統和運輸系統,用高科技為倉庫存儲保駕護航,護好手里的每一粒糧。
藏糧于民,樂傳社會風尚濃。在全社會營造厲行節約之風,堅決杜絕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是中國永不過時的傳統美德。光盤行動提倡鼓勵大家“珍惜糧食,拒絕浪費”,有力改善了社會上糧食浪費的現象,很多人增強了節約糧食的觀念,但身邊浪費糧食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節約糧食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從娃娃抓起,從一餐一飯抓起。大力倡導良好家風,父母多引導孩子;完善學校相關制度,開展主題班會等各類活動,形成“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良好風氣;加強社會的監督,共同作用,形成閉環式管理,從根本上杜絕產生糧食浪費的現象,讓“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好習慣在一代一代人中蔚然成風,從而保障糧食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策主題論文精選五篇】相關推薦文章:
人際交往心理論文(4篇)
創造性思維的論文(5篇)
最新如何人際交往論文(五篇)
最新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論文(五篇)
最新人際交往的論文800字(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