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中學校門前有一個書店,我常去那里看書。簡潔。一天,我忽然瞥見了路旁一個衣裳襤褸、頭發(fā)卷曲、半蹲在地上的老人。于是,我向同伴指了指他,我們默默地佇立并注視著這個人。在他臟兮兮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滄桑,他時而抬頭仰望藍天,可是被樹枝遮住,像在乞求上蒼對他的憐憫。無神的眼睛里,我似乎感覺到他對生活的怨恨和無力的呼喊。
我們猜測著,聯(lián)想著,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只有悲傷、憐憫和同情蕩漾在曾經(jīng)平靜、安寧而現(xiàn)在蘇醒過來的洶涌澎湃的心河。激起心中的波瀾。他靠在樹下,手中緊握著一個小木偶,或許他曾經(jīng)輝煌過,卻又失敗了,他冷漠、哭喪著的表情顯現(xiàn)了他的命運的不幸,他的棱角被無情的歲月、生命的苦難磨平了。他靜默著,靜默著,若有所思的樣子,像是在反思他那悲慘或輝煌的過去,又像是在計劃未知的未來。動作神態(tài)描寫,具體細致他破爛的衣服掩蓋不了他瘦骨嶙峋的身軀,臉上的塵土也遮不住缺乏營養(yǎng)的面龐,兩手把小木偶緊緊攥在手中,像是曾經(jīng)的刻骨銘心的事物,又或許是他家人的象征,他時而嘆息,時而無聲望向遠方。或許那里是他家的方向,又或許他不敢回家,且對家人有難以陳述的難處。他那痛苦的表情勾起了我從未有過的悲傷。再次描寫手中的小木偶,意味深遠。
我們靜默了一會兒,悲痛了一會兒,我們的心情愈加低沉,書店里那些令我神往的小說,似乎也索然無味……貧困是可以消除的,卻不能把一個人精神上的痛苦消除,因為它需要人們真情的安慰和關(guān)懷來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