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忽然感覺到,自己就像個小丑。
或許,不是像,而是根本就是。
1、小丑戴上了大鼻子紅頭發,拿好道具,登上了舞臺。這里,一場華麗的演出即將上演。
我收起了小說,收起了MP4,收起了那顆曾經充滿著浮華和躁動的心,握緊一支筆走進了高三。
這里,就是我的舞臺。
或許,相較于生活,用舞臺來形容高三更為貼切。因為,在高三,生活的節奏早已被打亂。取而代之的排練好的戲劇。每個學生都是演員,但只是臨時演員,在預定的時間出場、退場。然后是下一批臨時演員。在舞臺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同時是他人的配角。
而我,注定要像小丑一樣,在空曠的舞臺上,演一出只屬于自己的獨角戲。既不是自己的主角,也不是他人的配角。努力而笨拙地重復一切,只為了偶爾能搏自己一笑。
2、小丑表演了踩皮球,拋蘋果等雜技,又玩起了圈,花樣層出不窮。時間,不知不覺就流逝了。
站在高三的舞臺上,我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會下,答卷。
這是我唯一的表演。
考試是貫穿高三的一個關鍵詞。周考、月考、聯考如小丑的馬戲般層出不窮。小丑若是不玩把戲,就失去了作為小丑的意義;我們若是不考試,也就失去了作為高三學子的意義。因此,我只能在舞臺上默默地拿起筆。這就是我的表演,枯燥乏味卻唯一。
小丑玩把戲時,在愉快的氣氛中,時間總會輕快地流逝。但在高三的舞臺上,在枯燥乏味的考試中,時間卻也溜得這么迅速。往往還在為上一輪月考的失利而黯然神傷,新一輪的打擊又飄然而至。一個月,好短,仿佛一瞬間。
3、小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全場呼聲如潮。
我把試卷展開,把分數暴露出來,如同展示著傷口。
舞臺下空蕩蕩的。我沒有觀眾。
我有一大堆的同學,但他們不是我的觀眾。他們大都和我一樣,在自己的舞臺上展示著傷口。
老師也不是我的觀眾。他說:“我們的目標是‘人人能本科,重點評第一,名牌不唯一’”滿眼都是對高分的渴望,比我們還強烈的渴望。
家長也不是我的觀眾。他們會拍著我肩膀:“孩子,怎么這次又只考了這么點分。你真要努力啊,不然以后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工作啊。”他們眼里的焦慮比我更甚。
我只是機械地在臺上提筆、答卷。
我沒有觀眾。
4、表演已接近尾聲。小丑終于拿出了絕活,點燃了最后的激情。
高考,就是高三學子的最后一場表演。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并不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高考點燃的并不是激情。
而是恐懼。
老師的恐懼,家長的恐懼,我們的恐懼。
尾聲,不知會是怎樣一種悲劇。
5、表演結束,小丑走下了臺,又在醞釀著下一場演出。
高三是真實的紀錄片,僅此一場。過去了,就再也不會重演了。
我是一個小丑,在舞臺上孤獨地展示著自我,紀錄著自我,悲哀著自我。
只等來年六月,進行我的最后一場表演。
然后,永遠地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