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史的大門是伴隨著列強的炮火開啟的,炮聲中,國人開始用新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即使他們曾屈辱的簽下代表著失敗的條約,但他們塑造了另一種中華魂——玉碎精神。
當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到駐臺灣將士耳中,他們愕然。“寧可戰死而失臺,不可拱手而讓臺”曾是他們的決心,我不知道他們在受令離開時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更多的還是無奈,他們未傷一兵一卒,但我知道,在他們心目中,一定更羨慕那些戰死的兄弟,他們寧愿玉碎,也要留下殘玉的光澤。
我仔細的翻閱字典,我想知道“玉碎”的含義,我只查到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它未免太過華麗。玉碎,它不同于中華五千年積聚的犧牲、奉獻和愛國,它也許只是發生在小人物身上,根本不會載入史冊,卻同樣會譜寫出華麗的詩章。
在中國最灰暗的時期,當我們的祖國被肆意蹂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團結了起來,我們高歌著“不愿做奴隸的人民”。此時,我不愿再歌頌那些敢于犧牲的勇士,他們已經留下了永久的美名。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不偉大,甚至會為了私利勾心斗角,在這一刻,他們一起站了起來:
一九一九年,中國巴黎外交失敗,激起了偉大的“五四運動”,我的歷史教材中,以一“商人罷市”草草蓋過了商人的功績,他們在店口貼上“忍痛停業,冀救被捕學生,不除國賊,誓不開市”,想想看,若不是這些愛國的商人,任憑那些學生再游行,再鬧事,又有什么用呢?這難道僅憑一個“罷市”就能概括的了。
在外商紛紛到來的時候,的確,他們對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跟“洋人”合作,不僅會得到效益,也許還會間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一個商人,珍藏了一個玉碗,無價,每一次搬運,他都要安排幾個人慢慢挪動放碗的桌子,一個境外的合作伙伴,來到了他的家,幾乎是一眼就看中了那個玉碗,他想向主人買下來,主人笑笑,干脆送給你好了。外商喜不勝喜,主人走向外跟幾個家仆吩咐了幾句,四個人,小心翼翼地向外抬碗,到門檻的時候,有一個人不小心絆倒了一下,玉碗粉身碎骨,主人當場心疼的暈死過去,結果當然不了了之。
后來,商人的兒子才明白過來:是父親讓仆人到門檻的時候跌倒。父親告訴他,這是國寶,即使把它摔碎了,也不能交給外國人,這是一個商人,一個中國商人的愛國準則。而這些,正是玉碎精神的解讀。
關于中國,關于現代史,本來就是和著血和淚的心酸記憶,我們的先人,他們失去了奇珍,卻保留了中華根,有朝一日,我們要向世界吶喊:你們奪走了圓明園,卻奪不走我們的民族責任感,即使留下的僅是玉的粉末,我們也會把它壘成高臺,期待吧,我們的——
中華民族!
上一篇:父親,矮了;我,高了
下一篇:魂墮葬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