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陽光,幻想飛翔;
天使離開天堂,是少年模樣。
酷愛非主流,涂鴉火星文,
拒絕重復80后的過往
青春權利荒誕瘋狂
用叛逆外衣,掩思想鋒芒
成長,在你們看不見的地方
小小年紀,已懂人情世故
你們搖頭,于我何妨
審視世界,用自己的目光
堅信希望,守護善良
靜靜思考,伴寒夜點點星光
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不怕挫折,拼搏頑強
將純真收藏
默默等待夢想綻放
默默等待夢想綻放
“90”后標簽,拒絕被貼上
我們想要個性釋放
偶爾有些迷茫
輕輕擠出感傷
我們你們
年少輕狂都一樣
少年模樣的天使,呵護善良
緊緊抓住夢想
看發絲紛飛,衣衫飄揚
拾起陽光,幻想飛翔
天使降臨,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堂
小作文結束
人們說,一碗水要端平。
我卻常常想起這樣的畫面,有許多人,帶著各種悲傷或快樂,盡力端著一個巨碗。有人站的高些,有人站的低些,碗便失去了平衡。傾斜,搖晃,水就要潑出。
人們的高度差仍在增大,站得矮的人努力,也難以為繼。水緩緩流出。
滴答,滴答。水撞擊地面,是沉重的嘆息。
我知道有一群孩子,十幾個,頂多二十幾個。不多,卻是一所學校的所有學生。他們在田間山頭養成黑黑的膚色,與低矮逼仄的教室很是和諧——在那里,陽光只能艱難地從窄窄的窗口爬進來。不過,孩子們并不在意教室的破敗,他們的家也是一樣的低矮逼仄。孩子們在意的只是上學,讀書。學校的功課對他們來說不難,只有幾冊課本,早已讀得熟爛。孩子們想要讀更多的書,學校無能為力。教室幾成危房,書,買書,哪來的錢呢?失望的孩子們只能拿起快要翻爛的課本,跟著老師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讀道:“春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北飛…”
我知道這些孩子大多只能上到初中,之后,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種田。他們不會知道城里孩子夢想的哈佛劍橋耶魯,不會知道城里孩子琴棋書畫電腦編程的綜合素質,不會知道城里孩子呼喚的“減負”——學校的課業對他們來說從來都不是負擔,“生活”才是負擔。他們也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可是,他們真的有足夠的機會獲得知識嗎?
城里的名校有花園式的校區,有高標準的運動場,有數不清的藏書,甚至有高爾夫球課來培養學生的貴族氣質與優雅風度。城里的孩子個個白凈可愛,也與寬敞明亮的教室很和諧,而村里的那些孩子,他們有什么呢?是陽光,翠竹,碧綠的稻田,還是小小的黑板,低矮的教室與破舊的課本?
很多人都說,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那看上去很公平。可是,來自鄉村的孩子們呢?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還是看各種比賽的金燦燦的獲獎證書。村里的孩子們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沒有。即便有,又能如何?比賽不會比插秧,不會比放牛,不會比拾柴,不會比辨認野菜野果,不會比照料果樹,不會比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注定是要輸的。
我曾問過一位老師,為何激烈反對素質教育。他沉默,然后說:“你想過嗎,現在的情況實行素質教育,鄉下的孩子,他們走出去的路會更加艱難。不憑苦讀出來的分數,鄉下的孩子能上大學嗎?”
我沉默了。我知道這是實話。對于從破敗的村小走出來的孩子,用分數說話的高考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只有那里,一切是公平的。
素質教育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祈禱,那些孩子不要成為犧牲品。
高速發展的城市把鄉村甩在后面,高高的大山也托不住孩子們,繼續支撐那一碗水的平衡。
水珠滴答滴答,是誰的期盼如此殷切,又是誰的哀傷如此沉重…
我知道有一群老師,很多很多。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以甘肅境內居多。他們的共同名字是代課教師。
2010年1月22日,教育部宣布嚴禁聘用信的代課人員。隨后多個省市相繼出臺清退計劃。數十萬名代課教師即將被清退出歷史舞臺。
清退,像一把刀一樣冰冷而鋒利的詞,用在這些代課教師身上。他們做錯了什么?
領著一兩百元的月薪,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呵,即便是在極偏遠的鄉村,一兩百元的月收入也是非常微薄的——包括一家數口的生活開支。說起代課教師,就是“村里最窮的人”,每次發工資都是一種羞辱。且不說薪酬不及公辦教師的十分之一,就是去當農民工,工資也是教書時的十倍。
然而他們沒有拋下學生選擇更好的生活,他們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貧窮如何,羞辱又如何,過后站到講臺上又全部忘掉。有了他們,鄉村里的孩子才能夠走近命運之輪,才能夠走出村子,過不同于父輩的生活。名為代課教師,他們早已成為真正的偉大的老師。
有再偉大的精神,他們也不過是一個個渺小如沙粒的人。縱然有幾十萬,亦抵不過狂風吹來,漫天飛揚,迷了雙眼,看不清自己的未來。他們的堅守,他們的愛,他們的命運,有誰在乎?一位即將被清退的老師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你們可以把教師分成三六九等,但孩子們是平等的,他們都需要接受教育。”這最真切的聲音,又有誰聽到,有誰在乎呢?
數十萬代課教師,微不足道,付出青春,挑起重擔,換來了貧困與疾病。一紙清退令,拿著連負責發放的干部都無臉說出口的微薄補償金,就這樣被迫離開。
這個世界,真的公平嗎?
一碗水,也會失去平衡的吧。
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公,正如一碗水未必如前人以為的那樣,可以一直端平。
我疲憊地閉上眼,想起了那些老師,那些孩子。
我聽到孩子們在讀:“春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