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市長萬慶良在參加廣州市政協的會議時說:“廣州人應學習上海人的自豪感,我們要說‘廣州好’。”市長提倡市民多說“廣州好”,很明顯,是想增強市民對廣州的的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這是很好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事例足以證明民心一致
的力量是會有多么的大。為什么市長要這么說?
的確,廣州人是很少說“廣州好”,不僅這樣,廣州人還經常說“廣州不好”。在大眾傳媒中,我們不乏看見廣州市市民的不滿:反對“改粵為普”,捍衛粵語播音;抱怨“穿衣戴帽”施工擾民、勞民傷財,全民“被亞運”;質疑暴雨預警太遲,天氣預報成了“天氣晚報”;投訴交通擁堵,東西南北都是工地……似乎一說到廣州,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為什么廣州人常常抱怨廣州?難道廣州就這么不堪嗎?難道廣州人不愛廣州嗎?難道廣州人不想說“廣州好”嗎?
其實不然。就像電視主持人馬志海說的那般“廣州好不好,市民們心里當然更清楚;如果有人問‘廣州人愛不愛廣州’,這樣的問題就像質問對孩子有嚴格要求的父母愛不愛子女一樣,顯得很唐突。”無庸置疑,廣州人是愛廣州的,廣州人也想講“廣州好”的,而這愛就正是體現在說“廣州不好”上。為什么這樣說呢?這要從多方面因素來分析。
從經濟發展方面來說,廣東尤其是廣州在改革開放30年之后,廣州的經濟不再一枝獨秀,甚至在其它諸多方面已顯得落伍,廣東、廣州不再是全國的唯一焦點,與改革開放初期的風光無限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語了。反觀上海卻是發展得如火似荼。從這一點說,廣州確實不好。廣州市民能夠直面廣州的尷尬處境,并指出,這樣能夠促進廣州不斷改革,不斷發展。雖然說著“廣州不好”,但是心里想的都是“廣州好”啊
從區域文化方面來說,吳越文化形成較早,該地區又曾是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繁榮地區,人們比較注重面子,虛榮心較重。而嶺南文化形成較晚,后來又一直受香港和澳門影響,人們比較務實,擁有較強的公民意識。所以,廣州人比上海人低調,較少說“廣州好”。但這并不意味著廣州人不愛廣州,廣州人沒有對廣州的的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從公民社會的成長和公共媒體的開放程度來說,廣州離首都較遠,政治氛圍沒有上海濃,而且毗鄰香港和澳門,受其影響,公共媒體的開放程度更高,輿論更開放。這也是廣州市市民比其他城市市民得以提出更多不滿的重要原因。
其實,廣州好不好,不是由民眾說出來的,大家心里都清楚著。要是說,說“廣州好”是一種認同和自豪,那么說“廣州不好”更是一種散發芬芳智慧的愛。但不管廣州好不好,廣州依然是我家。
上一篇:夜如詩,重繪一段流年童話
下一篇:曾經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