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是絢麗多姿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也都經歷過許多事情。有快樂的、有傷心的、也有煩惱的。。。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一帶鬧水災,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于是大禹開始治水,他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為疏,帶領老百姓鑿山開渠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后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后世。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大禹這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令我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一定要像大禹那樣幫助百姓,樂于助人,創造幸福生活。在公交車上,我時常會注意這樣一條標語:“給需要的人讓個座,向讓座的人道聲謝!”節假日在寶光廣場的綠地旁邊玩耍,我也會用心留意草地中小木牌上的提示語:“你尊重我生命,我奉獻你綠色。
”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標語還有很多很多,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提示語時,心里總會覺得暖洋洋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共建和諧社會,學會文明禮讓,與同學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我們的身邊,也有像大禹一樣為了百姓們而不顧自己的人,我們最熟悉的清潔工人就是其中之一。
,我去上學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清潔阿姨在廣場周圍打掃衛生。不時都有人把一些垃圾丟在地上,破壞地面的清潔。
清潔阿姨們就會告訴他們,亂丟垃圾是不對的,可有些人不但不改過來,還對清潔阿姨破口大罵。但這些可敬的清潔阿姨并沒有還口,只是默默的掃掉地上的垃圾,默默地保證我們城市的清潔。讀完《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只要默默的為人們做出貢獻,人們自然就會尊重你。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使者,必須從自身做起。
它可以是一個不經意的攙扶,可以是一句簡短的問候,也可能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抹會心的微笑,還可能是一個無聲的鼓勵……只要每一個人都做到了文明禮儀、文明做好每一件事、這樣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只有樂于幫助他人,多替他人著想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