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高歌前唐貞觀之治;一段文字,輕唱陽春三月,又頌揚壯志豪情;一個詞語,吟誦金秋碩果飄香,又細數古今風流人物……中國歷史上有無數歷史人物,但卻沒有誰能像孔夫子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戀;中國大地上有無數文化遺址,但卻沒有誰能像“杏壇”文化這樣,引發人們無限的深思與崇敬;中國史書上有無數教人方法,但卻沒有誰能像《論語》這樣啟迪人們對事、對人的深刻反省。《論語》,一本讓人反省的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語錄。
它教人修身做人,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在杏林中所談的求知態度,孔子以他一生的修行事跡給了后人求知、做人的行為準則。告訴你,《論語》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枯燥無味,不只是“知乎者也”這樣的干癟字句,翻開《論語》,仿佛就可看見弟子欣然受教,孔子傾其相授的場景。兩千七百多年前,孔子就總結了學習求知的方法。
他曾教導弟子仲由,對待知識與不知的正確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從孔子的話語中,你是否體會到孔夫子想要傳達的深意呢?不錯,孔子就是想要告訴仲由,對待學問就應該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可謂真智慧!學習過程中,如果你是用“閉門造車”的態度,那么你還指望會獲得新的知識嗎?為了自己的面子,不知道裝知道,就知識又怎能升華呢?所以,不恥下問便是孔夫子做學問時所信奉的準則,不要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是恥辱,只要能提升自己的修養,又有什么不可謙虛請教呢?
翻開《論語》另一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人不慍,不宜君子乎”,便引發我無數的遐想。這不正是孔子提倡的思想“仁”的兩個方面之一的“恕”?孔子要推己及人,樂于為他人著想,體諒他人,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現今社會,“恕”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所需的方法,在幾千多年的古人們,都知曉這個道理。可是,身為21世紀新新人類的我們,卻忘了這個字,鄰里之間,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吵得面紅耳赤。孔子曾為了傳頌這個思想學說周游列國。
想想,孔子這么做可以想象他該有多么寬廣的胸襟啊。所以遇到的危難可想而知,可是為了人們能夠和諧、社會能夠繁榮,懷揣滿腔抱負,為理想而生,死而后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教以我們溫習的重要性,“吾日三省我身。”曾子告訴我們用反省提升自己的方法;“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體會到人不可以沒有遠大抱負,必須意志堅定……在《論語》中,許多的句子都包含哲理,都會讓我們終身受益,可以終身奉行。
歷史已成為過去,但我們對孔夫子更覺親切,《論語》讓我們讀懂他的理想抱負,了解做人的規范,他借此發揮了一個人、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