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歸夢里人。”老人看著一頁頁陣亡烈士的名字,他想起了詩人陳陶的《隴西行》,不禁老淚縱橫。他決定去尋找每一位烈士的原籍,為烈士的親屬送去每一份遲到的陣亡通知書,送烈士“回家”。
老人名叫王艾甫。一九九六年的一天,他無意中從舊書收集店里發現一本書冊,書冊已經泛黃,總共84頁,第一頁注明這是解放時期太原戰役一九八師的陣亡通知書,內附陣亡烈士名冊。老人小心翼翼地將這本遺落民間多年的書冊保存好,并開始了他偉大而執著的旅程---尋找太原戰役陣亡戰士的原籍。這一找就是八年,但是并不順利,許多烈士的地址是解放前的地名,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老人深深地感到單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能完成,于是他收集了許多有關太原戰役的圖畫和歷史資料,辦了個畫展。畫展結束后,《武漢晚報》的一位叫湯華明的記者和老人取得了聯系,并達成共識,表示愿意幫助王艾甫老人完成尋找。
終于在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也就是湯華明回武漢之后,烈士載虎的原籍被找到。[載虎,原名郝載虎,太原戰役烈士]王艾甫老人得到了這個消息,欣喜萬分,立刻賣掉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三百塊銀元作為路費,趕去武漢云夢縣雙郝村,并帶上了烈士載虎的陣亡通知書。
王艾甫和湯華明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那天浠浠瀝瀝地下著雨,當他們尚未到達雙郝村時,全村村民早就冒雨走出十多里地迎接他們。村民們懷著對烈士的崇敬接下了太原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載虎的陣亡通知書,全村哀悼。王艾甫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哀傷,欣慰的是自己終于將這位五十七年前陣亡的戰士的亡靈送“回家”了,哀傷的是這份陣亡通知書本該五十七年前就到,現在卻遲到了。于是他含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不敢想象,戰士們奮不顧身在戰火中殺敵,然后倒下的場面;我不敢想象,烈士的亡靈永遠回不了家鄉;我不敢想象,偉大的戰士犧牲之后,人們卻找不到緬懷的方法。
“為先烈‘尋親’,對為一位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為先烈招魂,讓每一位烈士安息!”
解放初期曾經有一位母親,每天都會在村口等待前線未歸的兒子,這一等就是二十幾年。她知道兒子大概已經陣亡,然而她沒有放棄等待,為的就是希望某一天兒子的亡靈能返鄉。有人為這位白發蒼蒼的母親寫下了催人淚下的詩:
媽媽,二十年,你走了多遠多遠
我的靈魂飄浮在云間
看不見家鄉的田地
望不到你蒼老的背影。
媽媽,二十年,我真的好怨好怨
我忘了回家的路
我沒有安息
只能忍心讓你傷心。
媽媽,二十年,二十年了
我不求什么
一聲“烈士”已經足夠
只要你能---你能用那雙蒼老的手撫摩我的墓碑……
戰火業已熄滅,天空湛藍了,人們都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但那些曾經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是否都被銘記?王艾甫老人執著地為烈士家屬送去每一份遲到的陣亡通知書,他只有一個愿望,就是讓先烈的亡靈安息。也許只有讓烈士們安息才是緬懷先烈的最好方式,讓我們永遠去懷念那些舍身為國的先烈們吧,哪怕只是在清明節上為他們送去一朵小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