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花季的少男少女,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越來越熱愛黑白、時尚、冷酷之類的玩意兒,從而永遠失去了一顆童心,取而代之的則只是黑的“深邃”。
金波說過,要學習安徒生的創新和用心靈寫作的精神,我認為他是極度贊揚了安徒生,還有孟翔勇老師,也說童話是真善美的化身。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呢?
最近,又重新翻了翻早被別人弄掉了封底的《格林童話》,再品一遍,更覺得妙不可言,不只有公主王子的故事,也有或平凡或神奇的角色的故事。終于明白為什么《格林童話》能名響世界,《安徒生童話》更不用說了。
我對顧城的詩一見鐘情,有人評價說他以純潔的童心感知世界,追求純凈美、新生美,并注重感覺性的描寫,造成迷宮的詩境。的確,他的那些童話詩每個字都再合適不過了,所以他才會被稱為“童話詩人”吧?他生活在“垮掉的一代”,卻和北島、舒婷一起為代表創造的“朦朧詩”崛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很經典:“當我打開安徒生的童話,淺淺的腦海里就充滿光輝。我向它走去,我漸漸透明,拋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最近真的是徹底迷上了童話,很后悔一本厚厚的《童話辭典》丟失了,雖然沒有好看的插圖,但內容都很豐富,思想都很深刻。雖然丟了好幾年了,但由于我的“特異功能”,就是只要自己喜歡或是有很深的感覺的東西,都清清楚楚印在腦海里,好久好久都不會忘掉。我記得某一天,突然想起了里面的一篇之前怎么也讀不懂的童話,于是在腦海里把每個細節都回憶了一遍,很自然的,一會兒就想通了。然后呢?就馬上提筆寫了一篇《頓悟》。那篇童話的確難懂,雖然現在小學課本上都有,但課本上的不知是把一些情節刪掉了、改了,還是怎么的,絕不一樣,而且很淺顯易懂,比如那些孩子莫名其妙的失蹤,孩子又莫名其妙的回來,還帶著不知道怎么弄的所謂“愛的釘痕”,巨人最終莫名其妙的安詳地死去等,(我覺得有點像小說。)這些情節都沒有在教材上出現啊。可能你猜到了是什么童話了吧,對,是《自私的巨人》。(現在只覺得那本童話集好神秘,因為是很小從陌生人手中買來的。)
呵呵,很小的時候,大概七八九歲的樣子,和小朋友們聚在一起,給她們講一個又一個的童話。連我現在也不敢相信,但確實是真的:那么小就可以把只看幾遍的童話復述出來,而且大致是像背的一樣。依然記得那些小朋友們入神的樣子,但早已忘了她們是誰,叫什么名字,長的什么模樣。看來,我真的很熱愛童話,所以無論我多老,永遠也不會丟下童話。(但時光太久遠,我現在應該講不出那么樣的童話了。)
就這么說吧,我熱愛童話,無論是《六只天鵝》還是《柳樹下的夢》,我都一遍一遍在腦海中回味與思索,思索著其中與人生有關的道理,思索著作者唯美的思想感情。雖然童話中也有錯誤,比如其實世界上最美的人并不一定是善良的,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巫婆都丑陋又邪惡……但總的來說,童話仍是我們的朋友,如果丟下它,那就是愚昧之至。因為,還能有什么會比童話更純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