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字體“雷鋒”映刻在熒屏上,它,似在惋惜,似在感激,又似在自豪,自豪著中華人名共和國崛起的歷史上出現過這樣一位偉大的黨員,他的名字叫——雷鋒。
“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奮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雷鋒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想的,這么做的。雖然他的童年是一場磨難,年幼喪失父母兄弟,家里一貧如洗,被人隨意辱打,手臂被地主婆砍下三刀,成了他難忘的傷疤;但自從他有了成為黨的夢想之后,他的生活就一直朝著光明邁進,從兒童團,到共青團,從解放軍,到中國共產黨。“我愿做高山巖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原在暴風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不愿在平平靜靜的日子里度過自己的一生?!北M管實現了夢想,但是他的從軍生活卻是平淡的,電影中的雷鋒也向指導員訴苦過,他積極向上,工作認真,連出差都不帶回好吃的,喜歡和孩子們玩,但就在這么充滿童心,但童年卻充滿痛苦的人的心里卻渴望有戰斗任務,在指導員的開導下,他改變觀念,指導員送的《毛澤東選集》,成了他每次休息必讀的讀物,也成了他短暫一生的精神支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敝笇T的話和《毛澤東選集》讓他深深懂得這個思想。從此他開始了幫助他人不留名的為人名服務之路。生活中,他節儉樸實,和隊友打籃球中場休息,不喝才1毛5分錢的汽水;僅有的一雙襪子破了,不扔掉,補補丁,破一次就補一次,補了幾十次都不扔掉,同志們都笑他太小氣;休假日,本要治治感冒,卻跑到工地上干活,這樣,不但帶起了工人們的干活熱潮,而且將任務提前兩小時干完了,當地老大爺問他名字時,他笑而不答,最終鬧出了工地錯送感謝信給王大力的笑話;下大雨,頂著生病,送一個老大娘和小外孫到祝家莊,連老大娘家門檻都沒進,沒歇一會兒,沒喝一口水,就走了;王大力家鄉發大水,他不留名,為災區捐了100元……雷鋒,作為兵里的班長,他以身作則,勤儉節約,不亂花一分錢,督促其他兵不亂向家里要錢,就是這樣的他,本著“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的信念,將一個兵的精神持續到永遠!“但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在雷鋒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后悔,不負疚,他的“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的想法,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樣的雷鋒怎不值得我們向他致敬!時代不斷在進步,時光不斷在流逝,伴隨著那流水般的時間,許多東西都在改變,然而“雷鋒精神”卻一直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進步,不斷深化。周總理把雷鋒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為“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現在的“雷鋒”更是成為了“助人為樂、勤儉節約、敬業愛崗、集體主義、釘子精神”等等的積極精神。這樣的“雷鋒”怎不值得我們向它致敬!英雄不死,精神永存。這樣的雷鋒就在我們身邊。在鞍鋼有這樣一名職工,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鞍山市千山區齊大山鎮,一個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里。他就是郭明義。2007年3月5日,鞍山遭遇了一場50年一遇的暴風雪,郭明義下半夜2點鐘就動身往采場走。路上的積雪沒過膝蓋,他幾乎是手腳并用地趕到采場。當天值夜班的馬文昌說:“老郭是我看到下雪后第一個上山的人”。在郭明義的組織下,除雪工作從早晨4點半開始,連續作戰到晚上6點,40公里的主干線全線恢復生產。2008年5月的一天,郭明義早晨6點來到采場,當他快走到溝底時,發現兩個人拿著工具往自己開來的車中偷盜柴油。他大喝一聲沖了過去。這兩個人從來沒看到過這種氣勢,嚇得收起管子想開車跑。郭明義一個箭步沖到車前擋住了去路。并大聲說:“要跑,除非你們從我的身上壓過去。”兩個人被他的神情所震懾,丟下車輛慌忙逃竄。此后,郭明義給自己增加了一個任務,每天早晨到了采場走到高處后四下觀察,看有沒有偷盜情況。有人問郭明義,你就不怕被打?他說,為了礦山的利益我連死都不怕,一個不怕死的人是什么都不會怕的,犯罪分子自然就會怕你。這樣的事跡你數也數不清。善心之人,終有回報,在"201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郭明義榮登,16年的默默無聞,一下子在世人面前展開,那無數令人感動的時刻,真正詮釋了什么是“雷鋒”!
無論是作為新時代誕生的人,還是舊時代的過來人,都會被這個“雷鋒”感動。外表的塑造,遠不如心靈上的建設;精神的存留,遠不如“雷鋒”的弘揚。這樣的“雷鋒”不更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發揚嗎?精神不死,“雷鋒”長存。向“雷鋒”,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