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計算機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廣泛應用于商業貿易中,算盤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并一直使用至今。算盤在某些方面的運算能力(如:加。減~~)要超過當時的計算機,算盤的方面體現了我們中國人民無窮的智慧。
1946年,第一臺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臺"儲存程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臺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臺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臺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臺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臺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又稱“電子管計算機”。以電子管為主要電路元件的電子計算機。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于1946年在美國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1946-1957年生產的電子計算機都是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噸,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裝有18800只電子管。它是195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最早之前電腦的前身是一種叫"加法器"的東西。。。是由法國的一位數學家"巴斯卡"所發明后來又漸漸改良。。。可以做+-*/的四則運算的"差分機"
之后出現了一個人。。。在歷史上我們稱他為"電腦之父"—巴貝基
他做了一部功能更強的機器,稱為分析機),這部機器在觀念上就與現代電腦極為相似。。。
這些發明是用來輔助計算的工具,尚沒有記憶與儲存資料的功能,因此不能稱為"電腦"
一直到了1946,美國的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了第一代電腦—ENIAC,
而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喔。。。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呢。。。是一種打孔卡片。。。
所以,電腦的發明是一群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其中數學家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馮?諾依曼被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采用晶體管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于1967年制成,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第一臺使用晶體管線路的計算機,取名“催迪克”(TRADIC),裝有800個晶體管。1955年,美國在阿塔拉斯洲際導彈上裝備了以晶體管為主要元件的小型計算機。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制造的電子計算機。1964年開始出現,60年代末大量生產。其機種多樣化、系列化,外部設備品種繁多,并開始與通信設備相結合而發展為由多機組成的計算機網。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幾千萬次、上億次。中國于1970年研制成第一臺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1967年和1977年分別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的計算機,被稱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美國ILLIAC-IV計算機,是第一臺全面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的計算機,它標志著計算機的發展已到了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