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放下的灑脫,我認為不放下更是一種堅守,是一種傲立不屈的高貴品質。面對匆匆碌碌的人生,我們不能放下那些屬于我們的精神財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充實地度過自己的人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我們不應該放下的呢?
首先,不放下挑戰挫折的勇氣與毅力。人生不可能順風順水,磕磕絆絆在所難免。若是一遇到挫折就放下自己的勇氣,那么我們的人生豈不是被他人玩弄于股掌之間?正如五月天的歌詞寫到:“也許放棄了一些,活得更輕松,我卻不再是我”。一味地放下也許可以避免挫折帶來的傷害,但我們也在退卻中失去了自我。魯迅說:“真正的猛士,勇于面對充滿挫折的人生。”面對挫折,我們應選擇做一個猛士,不放下自己的勇氣與毅力,這樣我們才不會虛度自己的人生。
其次,不放下對夢想的執著追求。2010年,劉偉獲得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榮譽稱號。這位斷臂鋼琴師用他的雙腳引領我們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為我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因為沒有雙手,他只能用腰支撐自己的身體,一天下來全身酸痛不已。而他沒有放下自己的夢想,十年如一日練習自己熱愛的鋼琴,最終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舉辦了自己的個人音樂會。誰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執著地追求夢想。當命運的繩索縛住了劉偉的雙臂,他選擇用雙腳彈奏那動聽的旋律。他的選擇也讓我們明白,不放下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我們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再者,不放下肩上的責任。責任是社會及他人對我們的期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應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面對責任,我們應該選擇放下嗎?司馬遷給了否定的答案。因為替李陵辯護,司馬遷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忍受腐刑、茍且偷生或英勇就義。他想起父親那憂郁的面龐:西漢還有沒屬于自己的歷史啊!他感受到了責任的重量。于是他選擇了茍延生命。
培根說:“為了一個目的英勇犧牲是簡單的,但為了一個目的茍且地生存是困難的。”司馬遷因為肩上的責任選擇了屈辱地生存,而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也讓全世界肯定了他的選擇。責任讓我們變得成熟,也是在責任中,我們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生命。腰活出真正的人生,我們不應放下肩上的責任。
但是,不放下并不意味著不斷加重自己的負擔。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也要學會為生活做減法。即放下無益的困擾,放下對物質的“不懈追求”。正如青年演員王珞丹所說:“減法讓生活更美好。”減法生活讓我們拋卻了塵世的羈絆,讓我們的思想得以自由飛翔。放下膽怯,但不放下直面挫折的勇氣;放下軟弱,但不放下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放下自私,但不放下肩上的責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充實的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背包。從小到大,我們不斷地往里面放進東西:金錢、榮譽、房子、車子……漸漸地,我們的背包越來越重,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而在這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咬著牙往前走,而是勇敢地放下,學會輕松地生活。
放下是為了走的更遠。許多人在成功之后往往原地踏步,無法向前。原因就在于他們無法放下曾經的輝煌。成功反而成功哼了一種負擔。唯有那些看淡成功,放下名利之人才能走的更遠。歐陽夏丹曾是上海臺的一姐。可以說已經是萬人羨慕。但她為了自己的夢想,依然辭去工作,來到央視,從最底層做起,最終又亮麗地出現在熒幕前。同樣的,居里夫人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一心奉獻科學,那些獎杯成了女兒的玩具,被扔在一邊。其實人生就是不斷地向前走,從一個山峰到另一個個山峰,放得下這座上風的風景,才能去欣賞那座山上更壯麗的風景。否則止步不前,緊抓著當下不放,終將會被人后超越,就此埋沒。
放下是為了獲得更輕松。人總有許多欲望,追求所好本無可厚非,但若是欲望層層累加去油難以放下,那最終必會獲得沉重,失去了快樂。想葛朗臺那樣的守財奴,錙銖必較,連妻子女兒也要限制壓榨,每天擔心自己的錢財遭到損失,最后呢?望著一屋子的金幣死去。他又得到了什么?看似富有,實則貧窮。他放不下,于是什么也沒得到,。而莊子放下榮獲富貴。獲得曳尾涂中的自在;陶淵明放下功名利祿,獲得采菊東籬的閑適;曾國蕃放下官位權勢,獲得安享晚年的平靜。一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勞形。”古之瀟灑恣肆者,哪一個不是放下勞形之物,最終獲得快樂呢?他們或許身居陋室,放棄了許多,卻是最為輕松快樂之人。
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道“百感憂齊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人生時間有限,精力有有限,那我們就更應該改學會去放下。放下對名利的貪婪,放下對現實的憂愁。但是我們也有不能放下的,例如道義,誠信,勇敢,毅力。索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能夠放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學會放下,輕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