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師的20項修煉》,書中提及了關于教師語言的修煉。心中便涌現出是對很多教育大師的事跡,印象特別深刻的確實是他們的語言,想起王崧舟的氣勢,孫雙金的幽默,竇桂梅的溫柔,更有陶行知先生關于“三顆糖”的故事……教師的語言確實是一門藝術,如同無形的手引領你在沉醉中前行。
想起不久前那天,我正在辦公室整理資料,聽見隨著中午放學鈴聲響起的,還有小操場一個小男孩的哭鬧聲,那聲音感覺就是“歇斯底里”。匆匆來到小操場,看到大吼大叫的孩子正躲避著不遠處的老師,年輕的體育教師無法靠近孩子,著急又無計可施,只得漲紅了臉站在一旁,這場景想起讓我想起一個詞:僵持不下。
經過小操場的老師們都紛紛靠近孩子,有勸慰的,有疑惑的,更多的是關心。孩子在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中,愈發哭鬧,還不斷往角落里退縮。
我輕聲詢問原因,原來是剛才二年級的體育課,孩子不遵守紀律,被批評了幾句,就抱著老師的腿,不依不饒,大哭大鬧,老師讓他和同學一起回家,他卻在小操場和老師玩起了“捉迷藏”。很明顯,這是個在家被寵壞的任性的小太陽。
我請在場的老師們離開,包括那位生氣又無奈的年輕老師。
小操場頓時安靜下來,只剩下我,還有角落里那個抽泣的孩子。
我默默地注視著他,臉上沒有怒氣、沒有笑容,只有平靜。
孩子的抽泣聲越來越小,眼睛緊盯著我,先是戒備,繼而是疑惑,最后變得不知所措。
沉默中對視的五分鐘過去了,這真是個漫長的五分鐘。
我慢慢伸出手,對他做了個“過來”的手勢,他疑惑地看著我,依舊是不知所措,我又招了招手,自己轉身慢慢離開,盡量步履緩慢,讓他感覺我在等他。
漸漸的,身后有了動靜,輕輕的腳步聲伴著隱隱的抽泣,我眼角的余光瞥見孩子跟上來的身影,我向孩子伸出手,孩子遲疑地伸出那臟兮兮的小手,我握住了那只手,帶著他往校門口走去。
走到長廊,我轉身面對他,蹲下身子,為他理了理紅領巾,掏出面紙為他擦了擦那張還有淚痕的笑臉。
“怎么了?”我輕輕問他。
“……”孩子結結巴巴說了一大段話,大體意思是自己犯了個小小錯誤,老師批評了他,同學們因此都笑話他。說完,他的眼睛又紅了。
“確實是個小小的錯誤,那老師該不該批評?”
“嗯!”
“同學們為什么笑話你呢?平時他們笑話你嗎?”
“就今天,我犯了錯誤!”
“老師發現你很誠實,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優點呀!以后還會犯這樣的錯嗎?”
“不會了!”
“那同學們還會笑話你嗎?”
他沒有說話,低下了頭!
“本來呀,你犯的錯誤只有芝麻這么大,老師批評了,應該接受并爭取改正呀?可是你后來的表現是改正錯誤的表現嗎?”
“不是!”
“你準備在操場躲一輩子嗎?那樣有用嗎?眼淚有沒有幫你解決問題呢”
“沒有!”
“后來的大哭大鬧,不肯回家,讓這個小錯誤變得越來越大,都快趕上西瓜了!不過你很聰明,知道跟著老師走,說明你還是樂意改正呀!”
我摸摸他的小腦袋,送他到門口,把他交給在門口焦急張望的媽媽,輕描淡寫地說:”犯了點小錯誤,不過已經在改正了!”
……
下午,孩子的體育老師告訴我,孩子找了他幾次,已經主動向他認錯了!
……
又想起《教師的20項修煉》中提及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