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
大名鼎鼎火焰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火焰山就是這樣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火焰山脈呈東西走向。東起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公里,最寬處達10公里。火焰山重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云燎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火焰山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更給火焰山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書中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描寫顯系夸張,但高熱這一基本特征與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一當年美猴王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倉卒之間,一腳蹬倒了太上老君煉丹的八卦爐,有幾塊火炭,從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魯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來是烈火熊熊,孫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滅了大火,冷卻后才成了今天這般模樣。其實,火焰山是由侏羅紀、白堊紀及第三紀砂礫巖和紅巖泥構成的,年齡距今有兩萬萬歲了。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二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天山深處有一只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當地最高統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惡龍。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惡龍在吐魯番東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殺。惡龍帶傷西走,鮮血染紅了整座山。因此,維吾爾人把這座山叫做紅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焰山。
拴馬樁和踏腳石在吐魯番市勝金鄉西南10公里處,從312國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頂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樁,人稱“拴馬樁”。據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處,曾把白龍馬拴在石柱上,拴馬樁由此而得名。在拴馬樁不遠處,有一巨石,相傳是唐僧上馬時用的踏腳石。栓馬樁維吾爾人稱之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據說穆罕默德時代,有個圣人名叫艾力,來到火焰山,曾把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們就把這根石柱叫“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為拴馬樁)以示紀念。唐僧取經群塑汽車由木頭溝進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園,就能看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群塑。只見孫悟空騰云駕霧,肩扛芭蕉扇在前開路,唐僧氣宇軒昂帶著豬巴戒和沙和尚,牽著白龍馬,慢步徐行。群塑形態生動,表情*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來此觀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連不斷,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點之一。遺憾的是群塑人為的被高高的鐵柵欄團團圍住,形同囚犯,令游人駐足長嘆。
吐魯番的葡萄溝
說起吐魯番的葡萄溝,當然吐魯番的葡萄最負盛名。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犁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水果之鄉,吐魯番獨居榜首。吐魯番盆地種植葡萄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據《史記大宛列使》和《漢書西域使》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里種植葡萄,并將其引人內地。《明史西域使》說此地“有桃李棗瓜葫蘆之屬,而葡萄最多”,《西域聞見錄》記載吐魯番“土產麥、谷、胡麻,而甜瓜、西瓜、葡萄種類最多,無不佳妙,甲于西域。”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382)號的出土文獻》中,曾發現有任命管理澆葡萄的官方文件《攻曹條任行水行官文書》。文中提到較多的官吏專管灌溉葡萄用水,反映了當時種植葡萄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又從出土的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6年)民間記事的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農家栽培葡萄的面積和風蟲對葡萄的危害。古墓的殉葬品中還出現較多的葡萄果穗、葡萄干、葡萄種子和葡萄枝條。
天池
這是一座在兩百余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海撥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池古稱“瑤池”,是傳說中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傳說天地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絳繞的云霧,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這些美妙的神話傳說,給優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夏季,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冰場。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龍潭碧月”、“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現松”、“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每年,天地都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
頂天三石
在天池西約4千米,海拔2781米的峽谷中,有三塊威武崛立的石筍,它們形如三根并立的蠟燭,傳說當年西王母用這三塊巨石,頂住了因惡龍掙扎、沖撞而即將傾倒的西天,故此三石又名“柱天石”。舊時山中道人曾在此巨石上豎木桿,掛長明燈。紅燈照山川,象征吉祥太平。晴夜,在遠隔百里外的烏魯木齊還可依稀看見此燈發出的一絲幽光,故此處又名“燈桿山”。燈桿山下有兩個由冰磧堤圍成的餓大山坳,形似鍋底,俗稱大、小鍋底坑,傳說這是王母娘娘做飯的地方。夏季這里牧草青青,野花遍地,是度假的好處。
定海神針
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常亂施淫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會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后人稱。
這新疆是一個多么神奇的地方。
上一篇:浙江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目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