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是一種倔強的姿態。
--------題記
中秋過后,要想再睹群星的熠熠風采,怕是很難的了。然而,當愈加凝重的寒氣一次又一次向黑夜襲來,當慢慢無疆的黑夜嚴絲合縫地鎖住天邊那可能僅存的微弱的光時,我仍選擇默默的仰望,仰望我心中的“星”,追隨千百年來那無數的孤獨人的心聲。
一千多年前,或許同樣是在一個凄涼、寂寥的夜,一位將軍,身披鎧甲,腰配利刀,面朝北方,翹首星空。繁星滿天,恐怕只有那七顆鉆石般剔透的星的光耀可以同雪亮的佩刀媲美。高懸的北斗七星啊,你可猜透哥舒翰將軍為何凝眉?是思家,是念親,抑或是軍營生活太苦,太苦。不,都不是,在這深夜,哥舒翰將軍遙望星際,他內心激起的漣漪是擊退吐蕃侵擾,安定邊境,他的志向正如天邊的七斗星一樣明亮:保家衛國!于是,在這深夜,一位將軍與七顆星凝視、對話,星星指引著他,激勵著他,在歷盡金戈鐵馬,穿越滾滾紅塵,“吐蕃總殺卻,更筑兩重壕”。
漫步于江邊,看江潮連海,月共潮聲,張若需仰首,尋覓天地宇宙的奧秘。只可惜,今夜“江天一色無纖塵”,只有“皎皎空中孤月輪”。在沒有星光彌漫的夜,張若虛面對著純凈的大自然,不禁暇思冥想:“在那綿延溫潤的江畔,是什么人最初感受到了月光的蕩漾。江邊的月啊,又是在哪一年與人初相逢?無盡的思索,源于花月夜,無數的探討始于寥廓的夜空。無邊無垠的夜空啊,你是那樣綿延長久,浩浩蕩蕩的宇宙啊,哪兒是你的涯,哪兒又是你的限?仰望星空,感受澄澈的天宇,張若虛頓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星空引起了好奇的思索,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望月人。
大江東去,時光如飛,一千年后的今天,我們的民族仍不乏諸多仰望星空的沉思者。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向師生們講演時提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只有學會仰望星空,孜孜不倦地探索,去如饑似渴般地吸取,我們才會發現新的希望,新的未來。于是,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帶著無數中國人的夢,載著千千萬萬顆心的希望發射升空,實現了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的夢想,展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精神面貌。
因為仰望星空,我們曾擁有凌云壯志,從而披霜斗雪,舍生取義;因為仰望星空,我們曾萌發出千萬個探索的疑問,也因為仰望星空,我們開墾未知,奔向挑戰,超越自我,實現一個又一個曾經渺茫的夢。星空,給予人力量,給予人希望。正如溫家寶總理寫的:“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恒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了春雷。”
因為仰望,所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