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日,中小學校大都會組織一些節日活動。學校節日文化建設,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興趣、展示學生特長、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如何加強學校,使學校的節日文化更加生動的節日文化建設,使學校的節日文化更加生動、有趣,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加強化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這對校園文化建設,這對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具有重要影響。
“學校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實施基礎上,逐步培養形成的、占據主導地位并為全體師生承認恪守的共同價值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校園節日文化建設中,學校同樣要堅持這一理念為指導,通過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愛校,愛國的情懷,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各種豐富多采的傳統節日風俗,是為了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和緬懷杰出人物,寄托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逐漸形成的。它們都是不同歷史文化的積淀,都蘊含著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從不同方面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智力、人際關系等的完善與發展。但是,若果學生不知道一些節日風俗的歷史沿革與事件的來龍去脈;不知道雷鋒等優秀人物的生平事跡;那么,又何談學習這些節日風俗與杰出人物的社會性、人文內涵。在校園節日活動的效益不能充分實現的情況下,這就造成了校園接文化建設上的一種缺失,使許多校園節日文化活動陷入了“辦與不辦”的兩難現狀之間!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說:
活動形式單一組織協調不力
在組織校園活動時,可以先組成一個主題。主題活動就是就摸一特定專題而開展的短期或長期的專門活動,其實是的形式過于單一。重陽節到了,無非是去敬老院給老人擦擦窗戶,捶捶背;“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到了,也無非是唱幾首紅歌,然后再來個較為熱烈的集體大合;雷鋒紀念日到了,也無非組織學生過節似的上街打掃一下衛生,進養老院服務一下老人······
重視活動當天參與程度不高
每到學校節日活動,往往開幕式組織的比較熱鬧,其后就只有少數人能夠參與進來了,而大部分同學只能悻悻地回到教室繼續上課或到其他地方。本市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校節日活動卻成了少數人展示自我、表演才藝的舞臺。學校節日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充分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質。使孩子們的愛校情懷都能得到充分激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提高,讓濃濃的校園文化深扎根于每一個孩子的人心里。但是,若把節日活動辦成了少數人的舞臺,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活動興趣。
人文內涵的挖掘和宣傳不夠深入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本地幾所初、高中近千名學生中有超過三成的學生不知道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節日的由來;有超過四成的初中生不知道“一·二九運動”的前因后果;至少有56%的被調查人不知道3月5日就是雷鋒紀念日,五成學生不知道雷峰是誰?更有近六成學校數十年來從未開展過任何關于“雷鋒紀念日”的活動!
創新立意提高實效
的確,由于受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在目前的節日文化活動中,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對節日的人文內涵挖掘和宣傳不夠深入,活動的方式過于單一程式化和老調重談,直接導致學生無從用心體味,而產生厭倦心理。再加上組織活動過于復雜,活動人數眾多,不易管理,從而使得活動的總體效果得不到有力的提升,實際效益不易有效實現。學校往往在組織活動的同一時期,還會組織和安排多項活動,大家各搞各的,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資源,導致實施者不能專心于一個活動上,使得部分細節不能夠與整體和諧統一的協調起來。
立意是學校開展活動的出發點,創設好的立意不僅可以搭建出更為廣闊的活動平臺、凝練主題、形成共識、更可以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實現育人興校、凝聚力量的目標,對節日活動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使活動收到一定的實效。我認為好的立意應該具有如下特征:
1,符合節日定位
不同的節日需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然而,有的學校不論么樣的節日,總是采取類似的活動形式進行展開和實施。在效率提高的同時也難免會造成部分學生對節日活動興趣的降低。
例如:每年的清明節,有的學校并不認可清明節所具有的教育意義,以至于部分老師只是告訴學生“掃墓”,“懷念親人”。而與此同時,有的學校則開展了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愛國教育等為主題的節日活動。良好的創新立意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清明節的認識,而且還進一步深化了清明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教育意境與文化內涵。
2.具有時代特色
節日活動是文化教育的載體,然而不能因其具有“傳統”特色而忽略當下的文化教育價值。這種價值理應借助新時期的文化符號和時尚元素有所體現出來。學生是富有創造力的個體,也是這個時代文化的表現者。通過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符合學生心理的節日活動,不僅會賦予傳統節日活動以時代內涵,而且更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自身情景,使學生樂于參加節日活動。
就拿去年的一個比較火的動漫作品來說吧!同學們在觀看了電視以后,由老師指導,學生們自編自演的《灰太狼感恩記》便采用當下流行的時尚元素,再加上各種道具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活動現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學生們不僅看到了會太郎的感恩過程,而且還在小主人公灰太狼的建議下:全體起立像我們可愛可敬的媽媽們鞠躬致敬!
為此,我們不得不為之嘆謂:這種時尚符號在校園節日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巨大魅力和教育意義。
3.關注學生心理
節日活動要與學生的自身特點相符合,而那些所謂的成人化、虛假化、淺表化的校園節日活動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動”起來,無疑是很多學校開展活動的基本環節,。然而,有的學生確實被學校的“活動”給“動”了起來,內心地厭倦與樸素的反抗性往往使活動只能事半功倍,達不到預設效果。而更多學生則是熱衷于活動的影響力與群體效應,似乎越熱鬧越好。在擴大排場的同時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
4.引導與調控相結合
我們承認多元價值觀,多元文化共存的同時,也有責任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堅持主流價值觀,宣傳和繼承民族文化,更多的向學生介紹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發掘出傳統節日中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鑒于此,對于有些學生申請過“洋節”的問題,我們不妨采取在教室有效引導的基礎之上,堅持“三自”原則;即自愿、自辦、自控。
5.突出教育本性
校園中的節日活動,是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是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基本過程。校園節日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集體觀念和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當前很多學校由于資金和場所等因素的限制,樂于借助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開展校園節日文化活動。然而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容易使活動本身成為廣告、商標、企業的“代言人”,這些商業行為無形之中便沖淡了節日活動的本身意義,商業性的參與在一定意義上遮蔽了節日活動的教育本性。因此,校園節日活動更應該注重對學生觀念和教育價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