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居住的小區門前,有一條小街,兩邊種著高大的梧桐樹,一到夏天,茂密的樹蔭下,涼爽宜人,小區里的人都喜歡到那里去散步、溜彎。
由于這條小街靠近居民區,有著很大的商機,所以好多流動的小吃攤都“涌”到了這條街上,把本來挺窄的小巷擠了個滿滿當當,汽車通行都很困難,連自行車都得繞行走小區后門。行人就更不用說了,當然都得繞路。
這些流動小吃攤在這里出現了1個多月,慢慢的,這些流動小吃攤似乎也不“流動”了,有幾家甚至在人行道上建起了簡易棚,在這條街上“安營扎寨”,有關部門來清理了好幾次,都不見成效。
不過,最令人感到頭疼的是這些小吃攤點基本上都使用使用一次性餐具、木筷,這些東西被扔的滿街都是,我看著這些被扔在地下的一次性木制餐具,不由得感到痛心:這得砍掉多少樹木啊?!
我粗略的統計了一下,這條街上大約有30來個小吃攤點,每個攤點每天約有幾十人吃飯,這樣算來,整個小吃街上一天得消耗木筷近千雙,一年就得消耗36萬雙木筷,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這得砍伐多少棵樹木啊!
這些小吃攤雖然給附近的居民以及路人帶來了方便,但是他使用一次性木制餐具不僅僅是這些對自然環境破壞,還有對生態的破壞,油污、泔水、垃圾都隨意傾倒在草坪上,使得草坪來年不再生長青嫩的綠草,而是裸露著黃土。
今年年初,為了迎接全運會,我們門口的街道進行了徹底整修,工程完工后,不僅道路加寬了,而且街道兩旁還建起了一排排整齊的商業房,那些原來流動小吃攤點都搬進了商業房,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小餐館”,自此,街道上再也沒出現過流動小吃攤了,更沒有了一次性餐具和白色污染。
曾經,這個街道城管部門來整治過,電視臺的志愿者也來過,勸阻它們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但也是毫無作用。為什么一整修就改變了呢?我不由得深思,原本他們使用一次性餐具,改造后為何又不用一次性餐具了呢?經過我的了解,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其實這些經營者們知道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不好。但這些流動小吃攤點做的都是小本生意,地方小,沒有財力和精力去雇人洗碗刷筷子,所以只得采用一次性餐具,這樣省事,簡單。木筷也是同樣的道理。但這些攤點一進了室內,就大不一樣了,一是室內空間大,可以找地方用來刷碗洗筷子,這樣,一次性餐具也就理所當然的消失了。二是,室內經營形成了規模,掙的錢也就更多了,也就有能力雇人了,也就順理成章的實現了第一條。
這件事情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環保,不能忽視小的方面,看看這個身邊的例子,或許,這就是環保的另一種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進而推廣使用的新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