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長久錐心的傷痛醇化,又怎能得來沉香神奇的馥郁芬芳?沒有痛徹心扉的終身孕育,又怎能得來渾圓溫潤的稀世珍珠?沒有刀刀入骨的精心雕琢,又怎能得來晶瑩典雅的傳世玉器?三個反問排比句氣貫如虹玉經雕琢方可成大器!
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貝多芬突遭雙耳失聰的厄運,但絲毫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夢想,他用牙齒咬著棍子,放在鋼琴里,利用顱骨傳聲感受音樂旋律,創作了《命運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南非民權領袖曼德拉,為反對種族主義,經歷鐵窗生涯27年,備受迫害和折磨,帶領人民終于建立了一個平等、自由的新南非。
中國美院的王澍博士,淡泊名利,拒絕浮華,與建筑工地工匠們一起生活工作長達8年,在真實的建造中虛心學習,潛心研究,終獲“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然經歷過種種磨礪,甚至付出生命,方能成才,方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引用孟子名言,增強論證力量時代在發展,世界在進步,我們青年一代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和平幸福的新時代。但我們肩負的責任卻十分重大,于家,我們承載著長輩未來的希望;于國,我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被社會冠以“90后”的稱呼,稱呼中暗含著一絲擔憂、揶揄乃至輕蔑之意。的確,我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長輩的百般寵愛,過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甚至養成了自私、冷漠、空虛、脆弱等許多不良的心理與性格。現代社會發展太快,競爭太大,我們常常感到迷茫無措,無所適從。
但這并不主要是我們的錯,因為我們自小遭受的挫折太少,經歷的磨練太少,這些都不利于我們成長成才。近幾年發生了清華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北大數學系新生馮昊上吊自殺、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殺人逃逸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事件,這些事件引起了人們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問題的深刻反思。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深刻地說明,成才離不開成長的挫折與生活的磨練。我們呼吁長輩應對我們少一份溺愛與順從,多一份“虎媽”“狼爸”式的矯正磨礪教育;學校不能只關注我們的學習成績,應多給我們提供一些磨練品格,砥礪情操的逆境教育;全社會除了給我們提供充裕的物質條件外,更應該為我們營造一個培養吃苦精神、堅強個性與健康人格的教育大環境。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梅經苦寒,才吐清香。玉經雕琢,方可成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