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周同,這里一年四季風景秀麗,景色迷人。
我們周同是遠近聞名的勤勞致富村。現在的周同,綠水繞青山,經濟林木滿山滿嶺,林林茂密,嶺嶺蒼翠。山下梯田層層,樓房林立,一座座小洋房競相比美,你幾乎找不到落后的泥瓦房子了。
村子周圍,烤煙房如雨后春筍。若是趕上烤煙季節,村邊到處青煙裊裊,好不熱鬧!過去的周同是那樣貧窮,交通閉塞,是個多么落后的小村莊呀!人們盡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還是難以養家糊口。村民們吃的是粗米拌野菜,喝的是牛馬踐踏過的污水,住的蓬蓽草屋,冬天穿的是單薄襤褸的衣衫,鞋也是草編的。最窮要數王大爺家了。
他有三個兒子,家里五口人,冬天沒有鞋穿,蓋的只有一張破棉被,大年三十晚還無米下鍋,真是窮得響叮當!周同人是怎么樣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呢?這得從一九九八年說起。自這一年起,周同人民積極響應鄉黨委政府“要致富,先修路”的號召,從巖茶到周同修建了一條長二公里的公路,這為周同人進出村寨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接著,周同人民又響應了鄉黨委政府的“要致富,走煙路”的號召,村民積極行動起來,用勤勞的雙手種植烤煙,種多的農戶每年種幾十畝,種少的也有三五畝,收入均達萬元以上。現在的周同,各方面都煥然一新。人們一年四季有三忙:春復烤煙忙,秋天收獲忙,冬天建房忙。你瞧,過去窮得無米下鍋的王大爺也建起了兩座漂亮的樓房了。大兒子和二兒子各一座,三兒子還在讀大學。二兒子還有一輛農用車,天天為村里村外運送建房材料。村民們吃的是珍羞百味,喝的是嘩嘩的、潔凈的自來水,永遠告別了“喝污水,糙米伴野菜,蓑衣當冬被”的生活。
現在,在我們周同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要想致富先修路,
小康生活靠煙樹。
幸福不忘黨恩深,
改革開放利農戶。
啊!是黨的富民政策使我們周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深愛著我的家鄉——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