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出門人,三輩小】(諺)指出門在外的人,對人要謙虛恭謹,言談舉止要放低身份,切切不可妄自托大。 也作“出門人,三輩小,不叫哥,便叫嫂”。
【第2句】:上課時,教室鬧哄哄的。曹老師說:“你們看看,你們多像池子里抽干了水的魚兒,個個都是活蹦亂跳的。”(四川·達縣)
【第3句】:【留一手】(慣)指不是全部拿出來,而是有所保留。
【第4句】:【煩惱皆因強出頭】(諺)強出頭:不該出頭管的事偏愛插手管。惹出煩惱,都是由于愛出頭管閑事招來的。指不該管的事不要插手,就可避免煩惱。 也作“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5句】:【吃了豹子膽】(慣)形容人膽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責人膽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膽。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膽。
【第6句】:【穩(wěn)坐吃三注】(慣)三注:賭場用語,指押在上門、下門和天門三個位置上的賭注。指不費氣力穩(wěn)得多方錢財。也比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第7句】:【捉大頭】(慣)比喻捉弄、哄騙老實人。也比喻哄別人花冤枉錢。 也作“抓大頭”。
【第8句】:【竹葉青】竹葉青酒享譽中外,難道它的名字與竹子有關?竹葉青與汾酒同一產(chǎn)地,它以汾酒為原料,另以冰糖、白糖、竹葉、陳皮等十二種中藥材為輔料,酒味美甘潤。傳說山西酒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酒會,請眾人品嘗各種新酒,以便排列名次。這年,酒會又要開了,一家酒坊老板讓兩個伙計抬上一壇新酒先去,說自己隨后就到。這兩個伙計抬到半路汗水淋漓,正遇到一片竹林,便進去歇涼。由于口渴難忍,便偷偷開壇將酒喝了一半才繼續(xù)往前抬。可是酒少了一半不行,因此,他們走到另一片竹林,見石根下有一灣小時,便用水把酒壇灌滿。出乎意料,在酒會上,大家青樹林都說是好酒,評比結(jié)果,名列第一。酒坊老板發(fā)現(xiàn)此酒比自己釀造的酒好得多,便追問那兩個伙計,伙計說了實話。酒坊老板知道那竹泉是釀酒的好水,便在那里開了口井,將酒坊遷過來。從此,便釀出一種綠晶晶、青澄澄的好酒。因其色如竹葉,井在竹林,就把它叫“竹葉青”了。
【第9句】:【拉牛皮糖】(慣)牛皮糖:一種粘牙而嚼不動的糖。比喻事情很難辦。
【第10句】:【三分鐘河東,三分鐘河西】(慣)形容轉(zhuǎn)變很快。
【第11句】:對著鏡子做戲——咋好看昨比畫
【第12句】:【人窮長力氣,人富長脾氣】(諺)指窮人靠肢體勤勞度日,力氣自然越來越大;富人養(yǎng)尊處優(yōu),恃財傲物,脾氣自然越來越大。
【第13句】:【 愛吃蘿卜不一定愛吃梨】人的愛好、需要,各有不同。《人 民日報》(1981,4,7):“俗話說,愛吃蘿卜不一定愛吃梨。很 多人因職業(yè)、年齡、氣質(zhì)、生活習慣不同,而有獨特的消費要 求,怎可強求一律?”
【第14句】:【種一葫蘆收一瓢】(慣)撒下一葫蘆種子,收獲一瓢糧食。形容糧食產(chǎn)量太低。
【第15句】:【說嘴的大夫沒好藥】夸夸其談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 清代《何典》:“村東頭有個試藥郎中,他自己夸口手到病除 的,但只怕說嘴的郎中無好藥。”
【第16句】:【鋪的草,蓋的草,有個老伴就是好】(諺)即使窮到下鋪草、上蓋草的程度,只要有個老伴相依為命,彼此體貼照應,就會感到十分滿足。指老年人最難得的是有個老伴。
【第17句】:【身弱鬼來纏】(諺)指身體衰弱的人,常會招來邪魔纏身。也借指主事人軟弱無能,就會有壞人乘虛而入,滋事破壞。
【第18句】:【打獵的人有鳥吃】指職業(yè)上的方便,有利。王統(tǒng)照《山 雨》:“他還圖這點小便宜?犯不上!人家干的什么,打獵的 人沒有鳥吃?每年到鎮(zhèn)上做這份生意的誰不得送上三五 兩?”
【第19句】:【前怕狼,后怕虎】(慣)形容人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20句】:【小人】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小人”,通常都是指那些心術不正,胸懷不夠坦蕩的人。“小人”,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含貶義的道德評價范疇,時至今日,正月初五包餃子還要“剁小人”,可見其處境不妙。其實,若追根溯源,“小人”境況的惡化,是有一個嬗變過程的。西周時期,“小人”不過是一種身份的稱謂而已。如《小雅·大東》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意思是說貴族大人走在大道上,而平民則在路邊觀望。可知,“小人”泛指平民和下層勞動者。“小人”之稱,這里雖然也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偏見,卻沒有道德貶損之意。 “小人”一詞,還是個謙詞。《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宋錢儷《錢氏私志》:“燕風北俗,不問士庶,皆自稱小人……對中人以上,即稱小人,中人以下,則稱我家。”除此之外,“小人”還有幾種含義并非貶義。如舊時下對卜有過失,檢討時常說:“小人該死。” 把“小人”斥為道德低下之人,始作俑者為孔子,請看儒家經(jīng)典。首先,“小人”好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其次,“小人”無固定德操。“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再次,“小人”不知敬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還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由于儒家多貶斥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小人”多取貶義。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從古至今,“小人”的貶義概念沒有發(fā)生變化。
【第21句】:一著小慎,滿盤皆輸。
【第22句】:【萬萬歲】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稱為“萬歲”,諸侯或親王稱為千歲,“萬萬歲”稱誰呢?太上皇?顯然不是。“萬萬歲”不過是對皇上的阿諛奉承之詞。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萬萬歲”一詞,出現(xiàn)于唐朝。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則天都不滿意,甚覺掃興。這時一位慣于拍馬屁的學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聽了十分滿意,推為杰作。從此,“萬萬歲”一詞就流傳于朝野,歷朝歷代如此。
【第23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24句】:【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25句】:【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見“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
【第26句】:【老鴰等死狗死狗不知道】何時才有,比喻長時間等待。 成語:望眼欲穿。《艾蕪短篇小說選》:“你膠著胯哪,叫人老 鴰等死狗。”
【第27句】:【傷元氣】(慣)元氣: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zhì)和能力。比喻人或國家、組織的生命力受到損害。
【第28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諺)指雨后夜間行路,在無光照的情況下,看著亮亮的是積水,看著紫花樣的是泥坑,看著黑呼呼的才是路。
【第29句】:【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諺)火:火候。指生手做飯,只看鍋里;行家做飯,只看火候。 比喻會辦事的人,總是掌握時機,不讓時機錯過。
【第30句】:【老鴉占了鳳凰巢】(慣)比喻卑賤的人霸占了高貴人的位置。
【第31句】:到了種麥的時候,爸爸非常著急。媽媽卻說:“霜降種麥.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遲。還早著呢!”(河南·博愛)
【第32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第33句】:【近水樓臺先得月】釋義:靠近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先得到好處。例句:鳳琴真有這樣的鐘愛之情,為什么不單獨寄信給他?摻在大家的信中,那些整天守在場子里的瘋姑娘們,安能不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把給他的信拆開呢?
【第34句】:【和尚誤了做,老婆誤了娶——兩下里耽擱】(歇)兩下里:兩邊,兩頭,兩方面。指兩頭都耽擱,或兩方面都落空。
【第35句】:叫花子串大街——窮逛
【第36句】:【有苗三分收】見“見苗三分收”。
【第37句】:【下臺階】(慣)比喻擺脫困窘的處境。
【第38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39句】:【畫虎不成反類犬】釋義:想畫老虎,結(jié)果畫得像條狗。比喻想把事情辦好,結(jié)果反倒弄糟了,惹人恥笑。“反類犬”又作“反類狗”、“像只犬”。例句:他很想飛起一腳,踢掉林榕手里的槍,但又擔心畫虎不成反類犬。因此,他聽到林榕的命令之后,不得不挪動起腳步。
【第40句】:【 黃泥巴落在褲檔里,不是屎來也是屎】謂處境令人懷疑。 屎、事同音借用,借指事情說不清楚。類似的:黃鼠狼站在 雞棚上,不是偷雞也是偷雞。汪幸福《浪跡臺灣島》:“那些 家伙一口咬定我們支持淫亂,我們現(xiàn)在是黃泥巴落在褲襠 里,不是屎來也是屎。”
【第41句】:【開綠燈】釋義:交通信號中,綠燈表示準許通行。比喻讓通過。例句:有人反對,認為小說已經(jīng)“過時”,有人認為作者沒有給讀者指路,作品有缺點。爭論不休之后,終于給小說開了綠燈。
【第42句】:殺凳上的肥豬——活不了多久;死在眼前
【第43句】:【手捏兩把血】指工作性質(zhì)危險。陳登科《淮河邊上的兒 女》:“和任何人,千萬不能公開來往,這是手捏兩把血的工 作。”
【第44句】:【砧板上的肉——隨人砍,隨人剁】(歇)比喻人陷入困境,不能自主,任人擺布。
【第45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46句】:【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諺)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足智多謀。三個普通人的智謀,能頂個諸葛亮。指人多出智慧。 也作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三個縫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人頂個諸葛亮。
【第47句】:【不是冤家不聚頭】(諺)冤家:仇人,又作反語,用于昵稱似恨實愛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見面,不是冤家不碰頭”。
【第48句】:【淺水里養(yǎng)鱉——早就看透是什么貨】(歇)貨:本指物品、東西,轉(zhuǎn)指人(罵人的話)。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第49句】:【有錢難買幼時貧】(諺)人生最難得的是幼年時家境貧窮。指幼時貧窮,能夠養(yǎng)成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習性,給長大創(chuàng)建事業(yè)奠定基礎。
【第50句】:【 強盜滿街走,無贓不定罪】定罪必須有證據(jù)。韓志君等 《古船·女人和網(wǎng)》:“干啥?強盜滿街走,無贓不定罪,這相 片兒,是你偷魚的證據(jù)。”
【第51句】:【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人不可輕信。姚雪 垠《李自成》:“走的好,走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不可無。萬一有一個料不到,連老本兒就賠上了。”
【第52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穩(wěn)】釋義:領導者遇事沉著,群眾才臺自安心。例句:“以后有事兒要沉著。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臺能穩(wěn)當。”
【第53句】:【豆腐店做一朝,不及肉店一刀】(諺)一朝:一天。豆腐店賣上一天豆腐,不如肉店賣一刀肉值錢。指行業(yè)不同,所得到的收益差距很大。
【第54句】:電梯失靈——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第55句】:【身熱怕加衣】(諺)比喻人已經(jīng)承受著煩難的困擾,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煩事。
【第56句】:【有心避謗還招謗,無心求名卻得名】(諺)謗:誹謗,說人壞話。存心躲避誹謗,卻還招來誹謗;不追求名聲,卻贏得了名聲。指有些事求之不得,不求得之,事與愿違。
【第57句】:這次考試,我得全班第一,便飄飄然了。老師覺察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竹子虛心,日長三寸;雄鷹虛心,直上青云;大海虛心,百川歸奔;人若虛心,天天上進。”(江蘇·揚州)
【第58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59句】:【甕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無處躲藏,無法逃跑。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甕中捉鱉——跑不了。 甕里捉鱉——沒跑。
【第60句】:【黃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起早睡晚,忙碌。明代《西游 記》:“越不停當!但說要了田,就要養(yǎng)馬當差,納糧辦草,黃 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好倒弄殺人也!”
【第61句】:我在外婆家玩,口渴了,就拿外公的茶杯喝水,然后,將茶杯蓋子放在了桌子上,外公發(fā)現(xiàn)了就吵外婆。我在一旁偷偷地笑。外婆說:“這真是賴死旁人笑死賊。”(安徽·潛山)
【第62句】:【肉中刺,眼中釘】比喻被仇視被憎惡的人。語序亦可換 置。成語:心腹之患。浩然《艷陽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著,想圓就圓,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這個眼中釘, 肉中刺啊?”
【第63句】:【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諺)誰為:為誰,替誰。孰令:令孰,讓誰。我將替誰做事呢?讓誰來聽信我呢?指人沒了知己,做事就失去了意義。
【第64句】:鯉魚蹦在灰堆里——越跳越糊涂
【第65句】:【十訪九空,也好省窮】(諺)向親友借貸,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總會有一次得些資助,可免受窮。指求助總有希望,不求希望全無。
【第66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y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祭祀儀式。秦醫(yī):秦越人,古神醫(y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y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67句】:【眼中疔,肉中刺】(慣)比喻心中最恨的人。 也作眼中釘,肉中刺。 眼中釘,心上刺。 眼中之釘,舌中之刺。
【第68句】:【請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做事另有企圖。成語:別有用 心。柳青《種谷記》:“我早看見行政請女客引外甥,就是請 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第69句】:【話到舌尖】留半句說話時應該有所警惕。張孟良《兒女 風塵記》:“話到舌尖留半句,轉(zhuǎn)過話頭對天寶說:走吧,走 吧!到家里吃飯去,還等什么?”
【第70句】:一次吃午飯,五歲的小妹妹不肯吃青菜,奶奶說:“吃菜長頭發(fā),能戴大紅花。”妹妹聽了,高興地吃了起來。(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71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tài)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第72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釋義:妻子賢惠,能及時提醒丈夫,少犯錯誤。孩子孝順,當父親的就安心了。例句:若是殷家女子賢惠時,勸她丈夫?qū)W好,也不至于后來惹出這場大事了。自古妻賢夫禍少,應知子孝父心寬。
【第73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美丑相差太遠,極不相稱。再說癩蛤 蟆也跳不高:根本捉不住天鵝。謂不配,也達不到目的。特 指男的配不上女的。成語:癡心妄想。臺灣白先勇《孽子》: “你算老幾?人家理你?癩蛤蟆也想吃天鵝肉?真正是個 不要臉的老梆子!”
【第74句】:【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歡樂,有人憂愁。南宋民歌:“月 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 零在外頭!”
【第75句】:【好漢不打坐婆婆】(諺)坐婆婆:坐在地上無力站起的老婆子。指好男兒不欺凌毫無反抗能力的弱者。
【第76句】:【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歇)坐騎:供人騎的馬,也泛指供人騎的獸類。四不像:麋鹿的俗稱,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從整體上看,哪種動物都不像。比喻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物。 也作“姜太公的坐騎——四不像”。
【第77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第78句】:哥哥很懶,經(jīng)常借故不干活。媽媽生氣地說:“要是農(nóng)民都像你這樣,早怕露水午怕熱,晚怕蚊子早早歇,你還有得什么吃,有得什么穿啊!”(湖南·醴陵)
【第79句】:【墊刀背】(慣)比喻替人去冒風險或代人受過。
【第80句】:【嘴上有門,肚里有牙】(慣)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點兒也不露出來。
【第81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釋義:不求文章寫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舉考試,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應試者就能被錄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祿。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例句:其年湘潭縣考試,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個名字。嘆口氣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試官。”
【第82句】:【說人話,屙狗屎】(慣)指說出的話像個人,做出的事兒卻沒人性。 也作“說人話不做人事”。
【第83句】:【近水解近渴】釋義:比喻應付眼前急需,現(xiàn)得利。例句:馬之悅聽了這話,馬上把心放下了:他最怕馬同峰回來跟蕭長春擰成一股勁兒,又拍著腿說:“好,好,這才是近水解近渴嘛!”
【第84句】:【攀高枝兒】見“爬高枝”。
【第85句】:【天下烏鴉一般黑】釋義:多比喻各處的壞人都是一樣壞。例句:“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兒黑暗、齷齪,別處還不是一樣。你,一個年輕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險。”
【第86句】:【楚漢相爭,寸步不讓】釋義:楚漢相爭:指劉邦和項羽爭奪封建統(tǒng)治權的戰(zhàn)爭,最后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比喻彼此互不相讓。例句:孫貴又說“喂,哥們,咱雖是楚漢相爭,寸步不讓,但別忘了‘同舟共濟’,還得遵從‘為人一條路,惹人一堵墻’啊。”
【第87句】:【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諺)下棋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想贏對方很不容易;打仗時良將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輕心。指在競爭中兩強相逢,誰也不敢輕視對方。 也作棋逢對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僥幸。 棋分對手無上下,將遇良材各逞能。
【第88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人遇到困難,尋求幫助。語序亦可 倒置。或說:人急投親,鳥急投林。明代《二刻拍案驚奇》: “史大哥,我們新來這里做買賣,人面不熟。自古道:人來投 主,鳥來投林。”
【第89句】:閉門造車——自作聰明;不合轍
【第90句】:我們上課要是搗亂,數(shù)學老師就說我們是:“犁溝渠渠埋秤砣——不是好籽兒”。(陜西·永壽)
【第91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生活工作應及早安排, 有計劃,抓緊時間。馮德英《苦菜花》:“一年之計在于春,一 日之計在于晨,如果在這時耽誤過去一分鐘,那末會頂平常 的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
【第92句】:【 萬事從一開始】事情發(fā)展由少到多。醫(yī)藥圖書:“俗語 說:萬事從一開始。堅決不抽第一支煙,也就不會上癮了。” 萬丈高樓平地起表示事物由小到大,逐漸發(fā)展。古語: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見《老子》)。西戎《燈心絨》:“你呀,人 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創(chuàng)立集體的家業(yè),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呀!”
【第93句】:【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釋義:比喻不分彼此。例句:蔡德元說:“我請大家敬剛長一杯壽酒!多蒙謝團長的義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承圈子中弟兄照顧,真是吃河水不分界限,吃橘子不分瓣瓣。”
【第94句】:【人家偷牛,他拔樁】牛被別人偷走,他拔樁被捉,作了替罪 羊。類似的:沒抓住偷牛的,抓住了拔橛的/偷牛的抓不住, 抓住拔樁的/偷菜的捉不住,拔籬笆樁的捉住了/走了牽牛 的,捉住拔樁的。清代《三俠五義》:“銀兩業(yè)已到手,我還在 此作什么?難道人家偷驢,我還等著拔橛兒不成!”
【第95句】:【官差吏差,來人不差】(諺)差:差錯,錯誤。不論官吏有什么差錯,被官吏派來辦事的人沒有差錯。指上層策劃的人負有責任,被派的人不擔責任。 也作“官錯吏錯,來人不錯”。
【第96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慣)比喻冒再大的風險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97句】:流水遇到阻力——泛起浪花
【第98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jīng)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huán)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其實僧人大多數(shù)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shù)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zhuǎn)義,變成了半路轉(zhuǎn)行。
【第99句】:【打啞謎】(慣)指不直接把意思說明白,故意讓對方猜。
上一篇:激勵士氣的話-鼓勵的文案 正能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