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閱讀的感想怎么寫
潤 物 細無 聲 ——陪孩子讀書有感女兒今年十歲,讀五年級了。
不知不覺中,陪孩子讀書也有幾年了。
從帶拼音的《幼兒畫報》到后來的《動物世界》、《安徒生童話》、《三字經》,再到后來的《愛的教育》、《完美女孩》、《音樂老師和音樂神童》等等,一路走來,這些書籍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并從中感到了讀書、讀好書的快樂和幸福。
女兒喜歡讀書,于是家里堆滿了各類圖書。
如何選擇書籍成了家長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一方面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看自己喜歡的,適合她這個年齡的。
比如她愛看童話故事,我一直都沒有干涉她,我覺得看童話故事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教育。
童話無論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故事,都是由一根主線串聯著,那就是贊頌真善美,痛斥假惡丑。
這些故事可以幫助她從另一方面認識生活、了解社會,有利于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道德觀。
作為家長,我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理解這一點,并順應她的要求,滿足她的需要,希望她通過喜歡的這些童話故事,在快樂的閱讀中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做好引導工作,讓她學會讀好書,讀有質量的書。
比如有一本書叫《感恩父愛》,我覺得應該讓孩子讀,因為她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平時比較忙,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沒有我這個當媽媽的長,而且女兒天生就比較粘媽媽一點,也對媽媽了解多一些。
為了讓孩子正確地了解和理解爸爸,體會父愛,我給她推薦了這本書。
讀書,能凈化心靈,是一大幸事;陪孩子讀書,能培養親情,是一件快樂的事。
在品讀過程中,她不但能學到許多知識,還能從中明白許多道理。
潛移默化中真善美、假惡丑,在孩子的心中已經有了一桿秤,形成了評判的標準。
和孩子一起看書,能夠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增進對他的了解,在共同閱讀的同時,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每天睡覺前與孩子一起看書,一起閱讀是我們一天中最快樂、幸福的時刻。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互相交流看書后的想法,享受著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其實,我總覺得,孩子讀書不在乎記住多少知識,關鍵是把閱讀養成為一種習慣,讓她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和發現真理,懂得人生的道理,學會感恩。
重要的不是智商的培養,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應該說智商都不錯。
通過這幾年的閱讀,我感觸更深的是如何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
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聰明的、智商高的人將來才會有出息,更不能簡單的認同智商高的人,情商就一定會高。
二者完全不能等同,同樣需要我們后天的教育和開啟。
在傳授給孩子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擁有健全的健康的人格,這些心智方面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擁有這些他們會受益一生。
但如何培養,卻沒有統一的“教學模式”,與其空洞地說教,不如和他一起愉快閱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從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
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還應該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聊書”。
不要高高在上,以長者自居。
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的,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并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讓書中的營養慢慢地滋潤著孩子的心靈,使她健康茁壯地成長。
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我驚奇的發現,其實,孩子們的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大人認可和學習的地方,不要忽視他們從只言片語中閃現的智慧光芒和成長歲月中不斷累積的情商。
只要我們用心發現,他們就像星星般閃耀,顆顆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也像花兒朵朵,只要得到足夠的時間、關愛與耐心,他們就一定會綻放。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有許多時候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在有些方面是我們的老師。
比如有一次,我和她爸爸發生了不愉快,不幸的是恰巧被她知道了,沒想到她悄悄地找到她爸爸說:“爸爸,夫妻之間應該寬容,你是男子漢應該讓著媽媽,你要大方的主動和媽媽說話,不然的話我就要給你打× ”,他爸爸感到很驚訝
小小的她怎么會說這些
怎么會用“夫妻”二字,于是便問她:“你說這些,是不是有人教你這么說的,是爺爺
奶奶
還是媽媽
是不是他們讓你來當說客的”,她急忙說“不是的,不是的,是我看了書,書上告訴我的。
我覺得書上說得對,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友善相處,相互之間應該寬容,不管是同學之間,還是夫妻之間,都應這樣。
你看我和露莎姐姐就是這樣,我們倆從未吵過架。
有時是她讓我,有時是我讓她。
比如有一次,一個冬天的晚上,我們倆一起在一個腳盆里燙腳,因為她剛被媽媽批評了,心里不太高興,所以總是把滾燙的熱水從我這邊倒進水盆里,我怕燙著,就把腳提起來,心情不好的她大聲地嚷道‘不要把腳提起來嘛,你越提我就越往你這邊倒
’,我當時心里還是有一點不舒服的,不要我把腳提起來
你也怕燙呀,不然為什么總從我這邊倒呢
你不總這樣做,我也不會把腳提起來呀
但是,我心想,我們倆是好朋友,她心情不好,我就不惹她,不和她吵,她說她的,我不開腔,她還繼續這樣做的話,我就趕快洗了算了,大不了今晚不燙腳好了,沒什么的,我要珍惜
爸媽對孩子閱讀的感言一句話
閱讀成長,讓我學到更多知識,讓我體會到書本收力,,新聞記者是精神糧食,不斷的新聞記者才能充實自己,閱讀是一件收益很多,快樂的事情,我愛閱讀。
爸爸媽媽和我一起閱讀時,我們可以討論可以說說自己看的書的內容
成績再墊底,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孩子,家長閱讀感言怎么寫
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應該是隨其興趣而自然地發展。
不能夠因為社會上的某種狹隘的共識,而要求孩子來與這些意識一致。
正如我們成年人一樣,等在紅綠燈旁,只要是發現有一個人違反了規章,不顧紅燈的節律,只要是兩邊沒有了車輛通行,便會強行通過,致使了其他人也學著快速過往了一樣。
這樣的從眾心理我們都會懂得是錯誤的,可偏偏繼續照做。
反映了我們人類很多事并不健康。
所以,你的孩子成績差一點,即使是墊底了,也毫無關系,該怎樣還是怎樣。
作為家長只要是認真地做到使孩子安全地成長就行。
去兒童福利院后感言怎么寫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完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眾里尋她當時選課時,我是本著“愛好”與“實用”的原則去選的。
我之所以看重這門課,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幾個字。
可以說我在追求“素質”,我的“眾里尋她”之“她”也就是“素質”。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無外乎背誦與欣賞,我個人的記憶力不是很好,不關于背誦。
所以選課時其實對“中國傳統文化”甚至還有一些抵觸。
但畢竟是與“素質”相聯系的,最終還是選下了。
二、燈火闌珊“燈火闌珊”在這里當然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現今所處的社會位置。
曾經在中國戰友統治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現今已經被人們旋轉到了社會的某個角落,在這個角落里,沒有太多的人為之撐起蠟燭,沒有太多的人給以重視。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當然更是沒有太多的機會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
三、驀然回首上第一節課時,老師竟然把課程簡稱為“中國傳統文化”而非“大學生素質培養”。
當時我的心就涼了一半。
依然想要從中素質所在,而卻未對“中國傳統文化”引起多大興趣。
而一節課之后,我開始“回首”了,兩節課后,我已確信“中國傳統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過程。
相信沒有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相信“素質”就在其中。
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個人素質”和“人際關系”。
一、 個人素質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提出“不學禮,無以立”。
那么一個“禮”字就集中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當然是為了提升“個人素質”。
這里引用《弟子規》里的話來說明個人素質的主要內容。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把“孝”擺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也同樣將“孝”字放在一個首要位置。
那么我們的古圣先賢為什么會一致這么認為呢
不難理解,在這個世界上顯然父母對我們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
是他們孕育、生育、養育、教育了我們。
我們如果有一丁點的感恩心,那么首先當然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
而“孝”才使得“考有所養”得以實現,才使得我們不必為以后年老而擔憂,只要我們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擺首位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孝道開,百道皆開”,即其為其它任何一種“素質的基礎。
也不難理解。
假如一個人對給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那么他對別人的態度還會好到哪里呢
而反過來,當他能細心地關照父母,體恤父母的辛苦,進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別人。
(二)謹信謹信則給出了一個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寶。
這件法寶主要用于涉身處世。
“信為人言”,“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在對“信”字的認識上可以說“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相信沒有一個人愿意同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交往。
(三)仁愛仁愛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素質培養的一個終極目標。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期對整個都心存仁愛,那“孝弟”與“謹信”自然便也會做到了。
“仁愛”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謹信”的推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能夠做到這些,那么“仁愛”當然也就不難。
二、人際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大同”,為此當然要處理好社會關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 中,將人際關系劃分為“五倫關系”,即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
并且指出了“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
(一)父子關系在這里“父”與“子”都是代名詞,指代父母與子女,還可以擴展到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
父子關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應該慈愛子女,子女應孝養父母。
需要說明的是“慈愛”是廣義的,它至少應含有以下意義。
養育。
父母對子女理所當然負有養育的責任。
關愛。
“關愛”不等于“溺愛”,是要照顧好,并培養好。
教育。
教育不是靠邊口頭傳授而是身體力行,“上有所施”才會“下有所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子女的發展。
(二)夫婦關系這里“夫婦關系講述了從擇偶到相處的一系列的規則。
【第1句】:擇偶。
擇偶的標準應該是賢德,而不是金錢、地位、容貌等。
【第2句】:過程。
交往的過程應依據自然的發展規律,即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的發展規律。
【第3句】:相處。
重點突出相處的言語、行為、心地、感覺。
愛的言語應該是正直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愛的心地地無私的,愛的感覺是溫暖的。
以下三種關系,只要把握“仁愛”兩字便可處理得當,故簡略介紹。
(三)君臣關系泛指上司與下屬的關系。
(四)兄弟關系泛指長幼之間的關系。
(五)朋友關系這是一種最廣泛的關系,可以認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這樣才能“人無倫外之人”。
學好“中國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教導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素質”所在。
那么我就要將它學好,并將它光大。
當然其實真正難的不是學而是做。
現在就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吧……
孩子幫我洗衣服做了一件好事家長感言怎么寫
你好,家長感言的答案有兩種:第一種: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復反省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導一個孩子除了經常督囑他學習,在學習上刻苦用功學習之外,還要叫他為人處事,使自己的孩子學會怎樣為人,待人,為人處事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明確學習目的,這樣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明顯地提高。
通過這次家長會我體會到:
【第1句】: 要時常和孩子溝通,要把孩子當朋友。
不要以命令口氣去教育和強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
【第2句】:多給予孩子以鼓勵和表揚,孩子做錯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評和指責。
【第3句】:要培養孩子自信心。
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命運。
【第4句】:培養孩子在學習中需要有一個積極心態。
回想自己的教育方式,確實需要許和改進。
首先沒有放下身架和孩子做朋友,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對于孩子的優點和成績,覺得理所當然,應該是這樣的,而對于他的缺點和失誤,只是一味的訓斥他,沒有正確加以引導和分析,鼓勵他勇敢走出低谷,培養他的自信心,重新去主動進取。
我覺得今后是我們做家長的更新觀念,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時期,改變以往的方式、方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去交流。
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給他足夠的自主權,不能加給自己的觀念。
同時給孩子經歷失敗的機會,讓他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笑對人生,給予他足夠的力量,盡可能的多鼓勵,讓他知道健康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失敗,不過是重頭再來。
還有就是和孩子一同去多看積極向上、豐富的課外書,和孩子共同學習,對于困難,共同面對。
健康、向上,樂觀、進取,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二種:作為xxx的家長,我們感到欣慰,在此,我們還感到慶幸。
當初選擇xxx學校是一個正確之舉。
通過在xxx學校xx班8個多月的學習,學校在生活上給與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感謝諸位優秀的老師為孩子付出的辛勤汗水;感謝xxx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與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的教育方式;感謝學校在學習上對孩子的鼓勵與栽培;學校為(子女姓名)以及每一位學子提供了一個走向成功的平臺,為孩子們留美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孩子在xx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給我最深的體會是,學校并不將教學目的局限于高分上,而是將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放在了首位。
學院的老師們兢兢業業認真授課,并關注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關心愛護孩子的思想、生活與進步,讓孩子感受到了母親一般的關愛。
在課余,學院能組織孩子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綜合能力,杜絕了“高分低能”這一現象的發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xxx學校的教師們以高尚的奉獻精神投入對學生的培養中,校方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和展示自我個性的舞臺。
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選擇江xxx學校是我們的幸運,感謝xxx學校是我們的心聲,祝愿xxx學校為社會進步和祖國的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親子閱讀之后爸爸媽媽的感言和寄語怎么寫
我的寶貝,你是上天我們最好的。
在我們這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里望寶貝能夠快樂的成長。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有多大的困難與坎坷,爸爸媽媽都希望你能夠從容面對,以樂觀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
憂愁是暫時的,記住,只有你快樂,爸爸媽媽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