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象環(huán)生超我所想的意思
1孝飯:又稱棒飯。
大殮後之次晨開始行之,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米飯、雞肉、米粉之類)、香紙等,約一柱香才燒銀紙;黃昏前數(shù)刻供晚膳(儀式如前)。
如此一直到滿七或百日始結(jié)束,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到對年始不再供膳,「合爐」後則按年祭祀。
供桌上的祭品↑孝飯↑關(guān)於喪禮的一些習(xí)俗 目錄壹、大綱一、臨終處理十一、會場布置二一、奠文概說三一、火化 二、殮禮步驟十二、喪事服制二二、唁文唁電三二、祭拜后土三、居喪期間十三、居喪制服二三、奠禮程序三三、點主四、墓地選擇十四、喪服等級二四、奠禮準(zhǔn)備三四、其他葬式五、訃告內(nèi)容十五、喪服區(qū)別二五、奠禮程序三五、返主六、訃聞稱謂十六、喪服禮儀二六、奠禮儀式三六、巡山完葬七、訃聞記載十七、親友吊祭二七、安釘禮儀三七、除靈禮節(jié)八、治喪常識十八、親友吊慰二八、出殯三八、改進(jìn)事項九、治喪人員十九、奠品概說二九、安葬禮儀 十、準(zhǔn)備事物二十、旌軸挽聯(lián)三十、安葬 貳、葬禮習(xí)俗
【第1句】:奉腳尾飯
【第7句】:公奠
【第13句】:巡山
【第19句】:喪葬禮節(jié)流程
【第2句】:接棺
【第8句】:出殯(路祭)
【第14句】:作百日
【第20句】:祀禮儀
【第3句】:孝飯
【第9句】:安葬
【第15句】:作對年
【第21句】:常見訃聞內(nèi)容名詞解釋
【第4句】:辭生
【第10句】:火化
【第16句】:除靈
【第22句】:傳說及雜俗
【第5句】:作七
【第11句】:祀后土、點主
【第17句】:合爐
【第6句】:家奠
【第12句】:返主安靈
【第18句】:其他葬式 參、客家習(xí)俗一、奉腳尾飯六、作旬一一、安葬-六、作百日二、接棺七、作功德一二、火化-七、作對年三、辭生八、家奠一三、祀后土、點主-八、除靈四、孝飯九、公奠一四、返主安靈-九、合爐五、作七十、還山(路祭)-五、巡山 壹、大綱遮神嚥氣前家人將廳堂上所供奉之神明及祖先牌位以紅紙(布)遮住,俗稱「遮神」。
引魂由僧尼或道士將往生者魂魄引導(dǎo)至「魂帛」,魂帛代表靈位,出殯時隨出殯上山,返主時接回并設(shè)香案供奉。
辭生於往生者腳尾置燭燈一盞,謂之「長明燈」,以及米飯一碗上放 一熟鴨蛋并直插竹筷一雙。
另外用一大碗裝沙當(dāng)香爐置於靈前。
燒「腳尾錢」,并請僧尼或道士誦經(jīng)(腳尾經(jīng)、金剛經(jīng)、彌陀經(jīng)等)。
接棺 (接板)由葬儀社服務(wù)人員用小卡車將棺木運至喪家,俗稱「放板」,喪家由孤(哀)子(媳、女)於門外跪接,并準(zhǔn)備小銀在門外接棺時燒化。
接棺時準(zhǔn)備物品:桶圈、掃帚、米一包、金紙(買水為往生者凈身用),這些物品現(xiàn)多由葬儀社服務(wù)人員代辦準(zhǔn)備。
打桶傳統(tǒng)封存遺體的方式,由葬儀社服務(wù)人員於入殮後以專業(yè)用樹脂將棺縫密封,使其不透氣而停柩於屋內(nèi)。
現(xiàn)在多用冷凍方式將遺體冰存,待出殯前夕再舉行入殮、封棺儀式。
做七傳統(tǒng)為亡者往生極樂所進(jìn)行的儀式,通常為前一日晚上十一時開始進(jìn)行至當(dāng)日凌晨一時(子時)。
(做七準(zhǔn)備之祭品可參考『圓滿工作』范例)發(fā)引出殯儀式後起靈出發(fā)往火葬場(墓地)。
返主靈柩下葬或火化後,家屬返家將神主牌位(魂帛)迎回供奉,稱為「返主」,俗稱「回龍」。
一、臨終處理示喪↑
【第1句】:臨終的概念:病者將之前通常有回光返照的現(xiàn)象,俗稱「反青」,會有托孤及立遺囑之行為,或分手尾錢給予子孫。
假如氣息奄奄轉(zhuǎn)為冒汗,俗稱「爬坡」。
其實是汗腺及泌尿系統(tǒng)已無縮緊之力。
家屬在其嚥氣前要為他舉行「凈身」「換衣」「移水鋪」「舉哀」「遮神」等行為。
【第2句】:水鋪:以厚木板一張﹝六尺長三尺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墻壁。
古禮男徒正廳、女徒內(nèi)室,現(xiàn)則一律在廳:男移龍方﹝進(jìn)門之右方﹞女移虎方﹝進(jìn)門之左方﹞,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男左女右、頭里腳外。
【第3句】:凈身:嚥氣前家族為他擦拭身體謂知「凈身」。
通常是用茉草沖溫水為之。
凈身後隨急穿上衣服,上衣通常六件七層、褲二至三件、白襪黑布鞋、梳,頭、臉部化裝、戴上手鐲、戒指耳環(huán)、長壽針﹝女性﹞、也有戴縐紗﹝女性﹞、帽﹝男性﹞,除了意外亡之外凈身與化裝通常在水鋪上為之,然後蓋上水片被并以石頭為枕﹝或用枕頭、金紙、舊衣服等﹞。
【第4句】:舉哀:通常臨終前家族會急忙以電話電報函催促散居各地子孫及至親趕回送終,彌留前家族盡量不愿哭出聲以增加其痛苦。
嚥氣後才趕回家之子孫須匍匐號哭而進(jìn)廳門。
【第5句】:遮神:為了怕﹝見刺﹞起見,嚥氣前家人廳堂上所共奉之神明及祖先牌位以紅紙或篩遮住,俗稱﹝遮神﹞,意外亡者亦立即以白布或草席蓋上。
【第6句】:辭生:在亡者足尾附近置油燈一盞、謂之「長明燈」、米飯一碗、放一枚熟鴨蛋,并直插竹筷一雙,即「腳尾飯」,意乃使亡者不必挨餓并有力氣赴陰府。
用一只大碗裝砂當(dāng)香爐,燒「腳尾錢」沿路買路錢與牛頭馬面等使費),昔者亦有燒「腳尾轎」(代步用)。
并請尼「開魂路」或誦經(jīng):「腳尾經(jīng)」「金鋼經(jīng)」「彌陀經(jīng)」等,子媳靈傍守護(hù),防貓接近。
示喪掛飾↑
【第7句】:示喪:家有喪事發(fā)生,在喪宅門口明顯地方通常貼上白紙或懸白布示喪。
【第8句】:辦理亡登記:因病去逝之家屬可逕向診病之公私立醫(yī)院或診所開具亡證明書,如醫(yī)師不愿開證明書〈因送到醫(yī)院前已斷氣或其原故〉時與意外亡者〈如車禍、溺水、災(zāi)難、兇殺等〉,則需報請檢察官與法醫(yī)驗屍後使開立。
家屬持亡證明書向各鄉(xiāng)鎮(zhèn)市公所及戶政事務(wù)所辦理登記始能入殮。
二、殮禮步驟 家中設(shè)置孝堂,以黃巾覆棺↑一、報喪:亡者已嫁之女或?qū)O女接到噩耗,立即要換著素衣奔回娘家,鄉(xiāng)村地區(qū)在劇喪宅不遠(yuǎn)處及沿途號哭〈市鎮(zhèn)系接近喪宅〉至宅們宜匍匐跪下,此之謂「哭路頭」。
家中有喪除子孫外,要立即通知族親,母喪「報白」於娘家,昔者報白宜親身踵府去報喪,現(xiàn)在有改用電話的方法,母喪時,娘家要往喪家唁慰并了解往情形,故子女須在門外跪接,〈父喪不跪接母舅〉。
為鄰居貼紅紙掛紅即等於向鄰居報喪。
二、棺柩:仍由六塊木板組成。
蓋屬主板稱稱為「天」,底稱「地」,左右稱為「日月墻」即左日右月,頭為「龜頭」,尾為「龜尾」。
殮前曰「棺」而殮後史曰「柩」。
目前在臺灣所流行之型式大體為本地式與西式兩種。
三、接板:勿鋪張繁瑣,以簡單之「角、吹、樂、音」擇一種引導(dǎo),由四名以上抬棺者〈土公〉用小卡車運至喪主家,謂之為「放板」。
至喪家由孤〈哀〉〈媳、女〉在門外跪接,謂之「接板」。
棺進(jìn)屋時宜頭先進(jìn),俾便入殮時頭內(nèi)腳外。
放板前宜先為鄰居之門楣貼上紅紙掛紅趨吉,至奠禮後始一一為其撕去。
四、接板準(zhǔn)備物品:細(xì)竹圈〈象徵團(tuán)結(jié)〉、掃帚〈驅(qū)邪〉金缸〈燒用金〉、米一包、金紙:壽金拜土地公、小銀拜者〈均由子媳於接板時在門外板邊燒化〉。
五、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nèi)之稱。
通常人嚥氣後二十四小時內(nèi)擇即吉時入殮。
入殮時子孫環(huán)視,有的子孫親自為之。
要上被下被褥、枕〈中白兩旁紅內(nèi)裝銀紙或狗毛、雞毛之菱角枕〉、庫錢、生前物品〈眼鏡、書、酒、股完玉器等〉。
棺底最好先鋪蓬草、茶葉,亦有置七星板,左腳踏銀紙右腳踏金紙。
六、封柩:將「棺蓋」蓋上并封閉,從前系由棺木店工人用長鐵釘訂入,現(xiàn)今或改用強力膠黏封,西式棺木僅黏封透明壓克力蓋,棺蓋使用扣環(huán)扣住。
七、宗教儀式:入殮時,大體上都有簡單宗教儀式,誦「阿彌陀經(jīng)」、「度人經(jīng)」等,其馀鑼、鼓、吹諸手「吹打」,大殮蓋棺,家屬及親友得瞻視遺容。
八、魂帛:昔日用絲絹作成當(dāng)亡魂靈位,今日多改用紙制。
一般委托道士制作。
魂帛既代表靈位,不可草率,必須詳填農(nóng)歷生卒年月日時。
中款寫亡者姓名:一般采「七」字或「十二」字,系按「生老病苦」而計,七字或十二字均屬「老」。
出殯時魂帛要隨隊上山,返主時要準(zhǔn)備魂轎接回,設(shè)香案供之。
九、孝堂:以白布遮柩、設(shè)靈帷、架遺像、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置靈桌:供奉魂帛、置一對蠟燭、鮮花、設(shè)香案、果品、燈火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吊唁。
三、居喪期間 1孝飯:又稱棒飯。
大殮後之次晨開始行之,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米飯、雞肉、米粉之類)、香紙等,約一柱香才燒銀紙;黃昏前數(shù)刻供晚膳(儀式如前)。
如此一直到滿七或百日始結(jié)束,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到對年始不再供膳,「合爐」後則按年祭祀。
供桌上的祭品↑孝飯↑
【第2句】:打桶:入殮後請棺店工人用布及桐油將柩縫密封,使其不致透氣而停柩於屋內(nèi),謂之「打桶」,并以白布遮幃置靈堂。
打桶期間少者三、五天,多則數(shù)月。
【第3句】:守靈: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夜間則在柩旁敷席而眠,俗稱「困棺腳」。
乃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讓者遽爾孤零。
又傳云亡者於第七天會返家再察看子孫們是否能生活下去。
而子孫緬思昔日「生育鞠養(yǎng)」之恩,而相衣為伴。
【第4句】:作七:「頭七」由孤哀子辦理,「二七」媳婦,「三七」系出嫁女兒負(fù)責(zé),「四七」侄女們,「五七」為出嫁 孫女祭祀,「六七」系出嫁侄孫女或曾孫女們,「七七」又 稱「滿七」由孤哀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第5句】:作旬:一旬為十日,有些地區(qū)做完滿七(四十九)日後即讀作四旬,拜祭四位判官。
五詢即第九十九日不作,於次日一百天作百日。
唯一般而言,各地多將「作七」與「作旬」混為一談。
各地通常只「作七」而不「作旬」。
【第6句】:喜喪燈〈大燈〉之懸掛及方式(1)一般家庭往往在廳堂上懸掛兩盞喜登燈。
遇喪事在加兩盞喪燈。
(2)懸掛方式及意義:喜喪燈〈俗稱大燈〉,仍懸掛在廳堂之外以示別,喜喪燈之懸掛目的仍在分別
【第1句】:停柩在堂
【第2句】:出殯後。
【第7句】:孝杖之準(zhǔn)備〈孝杖〉者又稱哭喪棒,仍古代孤子因喪親悲痛,跪地時久而憑以扶身之物,亦即扶杖而立跪之意,其父喪與母喪不同。
父喪:持竹,乃其節(jié)雖經(jīng)四時而不變之意。
母喪:持苦苓或刺昌或梧桐,謂母恩重,即母親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之恩情重於山。
【第8句】:招魂旛俗稱「旛仔」也稱「幢旛」系采一根竹子削成,而留尾端一部份葉片,用以系四條白布帶,上書亡者生卒時辰及招魂祝文,一般皆由道士制作。
追問: 我要的是方式跟這樣做的意義,可不是一大堆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