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編一句科學探究的感言,不可以寫科學家的,自己創造
萬物的游戲法則,只要你了解了事物的本質,一切看起來都會很簡單
對科學的感想怎么寫
“白手起家”的科學大師 謝家麟曾受邀多次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生做講座,每每結束,他總會被學生團團圍住,工作人員想結束,謝家麟又笑起來:“不打緊,我曾經也是學生。
” 還有一次,臺下有個膽大的學生提問:“您從美國回來以后,后悔過嗎
” 在現場的張闖有些擔心,生怕氣著謝先生。
當年謝先生動手寫書時,是一個字一個字往電腦里敲,但一次誤操作讓電腦中的文字全部消失。
一著急,謝家麟腦中風,住進了醫院。
可這回謝家麟沒著急,他笑著告訴那名學生:“不后悔。
我留在美國,是錦上添花。
回到中國,卻是雪中送炭。
”
發現科學與感悟作文
有人曾經說過:“生活是一門大科學”。
不錯,生活的確是一門科學,想要了解科學,就必須先體驗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科學。
我家有一個陽臺,爸爸總愛在這里弄些花花草草。
大概是受了爸爸的熏陶,我也喜歡上了養花。
我家的花都種在有小洞的花盤里。
為什么種花的盤子底下有一個或幾個小洞呢
我帶著著給疑問繼續觀察。
我發現,當我給花兒澆水時,水澆的太多就會從那些花盤底下的小洞中流出來。
如果,沒有這些小洞,水澆的太多,多余的水就會積在花盤里,時間一長,根就會因不通氣而腐爛。
可水澆的太少,根就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
花盤底下有了小洞,就可以放心的給花兒澆水,多余的水自然會從小洞里流走。
花盤底下的小洞不僅能讓多余的水流出,又能讓植物的根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
使花兒能夠更舒服的呆在花盤里,不會讓那些精神百倍的葉子、花朵像害羞的小姑娘把高傲的頭往下低。
這些小洞還有一個好處。
它能讓那些在花盤里擠不下的根向洞外長,使根不會太擠。
這些花盤底下的小洞的用處可真多呀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我叫爸爸給我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
看了才知道,原來由于盆花澆水過多,水分填滿了土壤間隙,土中空氣被水代替,這時外部空氣也不能進入,因而造成土壤缺氧,根的呼吸作用受到阻礙,生理功能降低,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受阻。
同時由于土壤缺乏氧氣,土中具有分解有機物功能的好氣性細菌大量繁殖和活動,增加了土壤酸度。
由于丁酸菌等大肆活動,產生了硫化氫、氨等一系列有毒物質,直接毒害根系。
與此同時,由于缺氧植株大量地消耗了體內可溶性糖而過多地積累了酒精等物,導光合作用大大降低,最后使花卉因饑餓而死亡。
所以在養花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由于澆水過多,造成花卉根部變黑腐爛把花“淹死”的事例。
因此,花盆底部留有小洞可以排水通風,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尤其是種植肉質根類植物不僅要求底部留有洞,連盆的中部也需要不少的小孔。
原來,養花也要講科學
求演講稿《我身邊的科學》
我身邊的科學 我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含羞草會害羞
”和為什么人們稱它為含羞草
我從網上找來資料說:“含羞草葉枕基部,有一個較為膨大的組織,叫做:“葉枕”。
葉枕里充滿著水分,經常脹得鼓鼓的,保持著很大的壓力,而且下半部比上半部的壓力大。
含羞草對外界十分敏感,用冰塊接入它的小葉,或者把香煙噴在它的葉片上,它們都會發生反應。
有人觀察,含羞草傳達刺激的速度為每分鐘 10 厘米左右,可以通過莖傳達到距離 50 厘米的葉柄上和葉片,含羞草如此敏感,對它的生長是十分有利的。
而含羞草的名字據:“十萬個為什么”:“說當用手指碰一下含羞草,葉子受到震動,葉枕下部細胞里的水分立即會向上部和兩側流去。
于是,葉枕下部凹陷,上部鼓起來,小葉相互合攏,葉柄低垂下去,就像姑娘害羞似的。
但是過一會兒,它又逐漸恢復原狀“含羞草”就是這樣得名的。
我的感想:通過這次的研究和查資料,我才發現科學根本不難學,也并不神秘。
只需要用善于觀察的眼睛、用勤于思考的大腦和樂于實踐的雙手去發現,觀察和思考就能找到科學。
科學就在我身邊,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科學吧。
我愛科學
你也可以來這看看:
共鑄理想信念 共促科學發展 主題教育感言
【第1句】:哈爾濱客運總站 梁毅娟 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的形勢下,對我們職工來說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變壓力為動力,努力發掘自身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盡職盡責、完善自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
我們是公司年輕一代,創新的希望和重任就落在我們的肩上,這也是我們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第2句】:哈爾濱客運總站警察大隊 夏雪 我們一代一代走著,我們走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被中國在此區間內跨世紀的三十年改革開放而感動。
【第3句】:哈爾濱客運總站教化站 呂昭龍 堅信危機是暫時的,把危機當作一次檢驗,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真心誠意為企業出力,為經營者和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攻堅破難,為我們企業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第4句】:哈爾濱客運總站警察大隊 白雪玉 追求理想、堅守崇高的人,能在重重考驗中冶煉自己的堅實,從危機中獲得勇敢,從逆境中變得崇高,從磨礪中放射出耀眼光芒。
【第5句】:哈爾濱客運總站龍江快件 王凌云 我們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讓我們身邊的每一位旅客懂得:在龍江快件辦理了快遞業務及行包托運業務后,不光贏得了時間,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物品辦理了一份安全保險
【第6句】:哈市九院 曲桂榮 置身歷史,溶于其中,我們分享著過去的興奮與悲痛;放眼未來,欣喜若狂,作為醫務工作者,讓我們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我們志愿現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為了美麗的祖國我們將竭盡全力。
【第7句】:東北輕合有限責任公司熔鑄分廠 李曉楠 無奈也罷,害怕也罷,日子總要過下去,出路還是要主動去尋找,把眼光放遠,把心態放平。
【第8句】:東北輕合有限責任公司鋁箔廠 白新濱 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要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艱苦奮斗,我們的企業一定能夠走向勝利。
【第9句】:東北輕合有限責任公司晨光公司 汪童伶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害怕困難比困難本身更可怕。
我們必須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氣迎接困難,直至走出經濟“冬天”。
【第10句】:東北輕合有限責任公司特材公司 張成良 對于企業員工,若想沒盼頭,若干有奔頭,立即行動吧,汲取知識,盡職盡責。
【第11句】:哈爾濱市公共汽車總公司工會 趙彥濤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貧變富,由弱變強。
我們的作為,只是世界經濟長河的一朵浪花,但它帶給我們的卻是自信、豪邁與風采。
中國努力
【第12句】:哈爾濱市公共汽車總公司工會 萬紅 縱觀歷史長河,任何艱難,危機,苦難都難不倒偉大的中國人民。
【第13句】:南崗區花園街道工大社區工會干部 曉雨 欣聞哈市將新建和改造24條街路,惆悵的心情又豁然開朗,我期盼著條條街路伸向那理想的遠方,愿天鵝項下的珍珠更加璀璨奪目。
【第14句】:南崗小學校 教師 湯楊 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深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真理,我們必將用自己的滿腔熱情投身到祖國人才的教育中,因為我們知道:少年強則國強
【第15句】:南崗小學校 教師 史春艷 在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好形勢下,做為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我們要繼續抓住機遇,樹立課程改革新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特色育人之路,繼續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教育光彩。
【第16句】:南崗小學校 教師 王冬 我生而逢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和煦陽光,一帆風順地成長,我未曾目睹中國艱難困苦的日子,但是我親見中國蒸蒸日上的輝煌時刻。
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第17句】:南崗小學校 教師 張丹 正是這30年,中國人才真正告別了傳統,邁入了現代社會。
30年值得我們好好紀念,它是中國歷史轉折的里程碑。
【第18句】: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 熊志剛 通信只是諸多行業中的一個縮影,從通信看改革,盡管是管中窺豹,卻不難發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這30年為我們帶來了幸福生活。
【第19句】: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 馮樂燕 回顧過去我們看到的是成績,放眼未來我們想到的是責任,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祝福中國通信行業!祝福通信人。
【第20句】: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 金政陽 應對金融危機,信心是關鍵詞,實力是硬道理。
【第21句】: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部門副經理 國宏 “危機”不代表失望,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用科學的眼光和百倍的努力,去戰勝它。
【第22句】: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 張立國 只有自己的抗體強了,才不會受到病毒的傷害,個人是如此,企業也是如此。
第二階段專題“科學發展,在我身邊”感言征集 2-1哈爾濱市復華小學 綜合組 計勇鶴 雖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個人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身體力行的實施科學發展觀,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2-2哈爾濱市復華小學 李笑梅 教育在發展,學生在發展,國民素質在提高,祖國未來更有希望。
2-3哈爾濱市復華小學 劉麗珠 做到“五個特別”:特別講學習、特別肯做事、特別能吃苦、特別求細致、特別講團結。
2-4哈爾濱市復華小學 刁燕燕 教師是一座橋,架設在童年與成年之間,學生從這座橋上路過,跨過人生幼稚無知的江河,使彼岸不再遙遠,讓理想變為現實。
2-5哈爾濱市復華小學校 姜侃 人民教師,責任在肩。
豐碑無語,行勝于言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我們要用愛心、耐心、關心和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以人為學生和家長為本,以孩子的發展為中心,以人民的滿意為目標,用自己的奉獻,勾畫孩子們美好的明天,為孩子的發展奠基。
2-6哈爾濱市復華小學校 蒼曉鳳 教師雖然默默無聞,但他像陽春三月的風,能喚醒漫山遍野的小草小花來妝扮經過寒冬洗禮的蒼白世界,因此,教師是偉大而神圣的職業。
2-7南崗小學校 教師 張愛秋 和諧的校園就是陽光,就是溫暖,讓學生在和諧中成長,在成長中和諧,這是科學發展觀下的教師重要的使命。
2-8南崗小學校 教師 齊偉 要學會開發和合理地利用學生的智力,要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保護和發展學生鮮明的個性,尊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特點及教育的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的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個性。
2-9 南崗小學校 教師 張穎 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都應該也必須有勇氣站起來,對大自然做出莊嚴承諾——用我們的雙手,使地球母親恢復青春容顏,用我們的行動,來感動大自然這個人類的上帝。
努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共享白云藍天。
2-10 南崗小學校 教師 白蕊 身為教師,我會嚴格規范自身言行,不懈怠,自身重視持續學習和發展,熏陶帶動學生的健康科學的進步。
秉承科學發展的觀念,才能使傳遞人類文明的火炬在我們手中愈燃愈旺,這樣當它傳到后人手中時,才會釋放出永不熄滅的光芒
2-11道外區火車頭街道 南棵社區 黨支部副書記 劉令濱贊《科學發展觀》學習科學發展觀,共產黨員走在前,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
喜看今日新面貌 歸功科學發展觀,環境優雅精神爽 和諧友善靠大家。
改革春風三十年, 吹遍祖國江和山, 碩果累累普天下, 國富民強腰包圓。
科學發展譜新篇, 國富民強盡開顏, 和諧安定大團結, 小康目標定實現。
2-12道外區園林管理所 陳雅杰 金融危機中包含著希望。
就像黑夜,終將被黎明取代。
問題只是在于,我們不能悲觀失望,也不能茫然失措。
我們得從小事做起,用科學的態度和不懈努力,去戰勝風險。
2-13中藍哈石化分公司工會 讓科學發展在我們身邊扎根,我們求發展,但比的卻是誰能夠利用科學為企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修舊利廢、降低成本做出更多的貢獻,讓企業的“發展”在“科學”的前提下展翅高飛。
2-14哈爾濱市遠東土地估價規劃事務所(所屬南崗區)土地估價師 呂寶增 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用科學發展觀這座高矗的燈塔,指引我們在波濤洶涌里奮力前進。
2-15哈爾濱市公路客運總站教化站站長 高顯忠 “企業是我家,發展靠大家”,公路汽車客運站的發展,離不開戰斗在一線的全體干部職工們,是他們整天不畏風吹日曬,不懼嚴寒酷暑,用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站臺上辛勤工作著,正是由于他們細致耐心的檢查,使客運班車安全發出,確保了旅客安全出行。
在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企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我讀了科學小實驗你有什么感想大約30個字
通過這個,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動腦,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讓他們覺得科學實驗并不深奧,而是很好玩的,科學源自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關于學習完自然科學的感想
建國初期所進“科學規劃實際上是否應該說是“規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原子彈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導體工業建立起來了。
但是這些技術成就,畢竟都是國際上已經實現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規劃的,可以指日實現的。
然而當時在科學方面的學科規劃呢,由于不像技術方面那樣有硬指標可供檢查,就有些說不清楚了。
當然我國的科學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國際上的科學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與建國初期相比,我們現在和國際上科學先進國家的差距是縮小了,還是擴大了,這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這一事實至少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科學是難以進行規劃的。
20世紀50年代的學科規劃只不過是規劃了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工作。
回想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現實,有許多重要發展是當時沒有預見到的,例如這幾十年來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分支學科。
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新發展而完全按照當時的學科規劃進行工作,我們就會蒙受很大的損失,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1978年DNA雙螺旋結構建立25周年之際,英國《自然》雜志記者采訪克里克教授,要他預測到20世紀末生物學可能取得的成就。
克里克回答說科學發展是不可預測的,過去的預言家大多是以失敗而告終。
他只是說,“我們現在見到的生物學問題,到20世紀末都可以解決,但是那時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
”現在看來他的預言也沒有完全實現,例如癌癥問題,當時在美國還是屬于有一定程度組織安排并限期解決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
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敗的預言家。
技術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也完全是可以規劃的。
特別是國際上已經實現的技術,我們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安排一定的力量,經過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是可以做到的。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學規劃中有關技術部分,都屬于這種情況。
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議下制定的發展高技術規劃,也屬于同樣性質,在總體上也同樣順利實現了。
但是要實現國際上還從未實現過的技術,特別是那些包含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技術,就很難預見何時可以實現了,例如核聚變能量利用問題。
雖然時見全世界媒體的炒作,迄今也無法斷言何時可以實現。
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難以預見,因此也難以規劃。
我們可以做的也無非是和半個世紀以前一樣,勾劃出各個學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
但是如前所說,科學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現在看見的主攻方向是根據當前的科學發展態勢所認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個科學發生變化,重要方向也會隨之變化。
如果我們硬性規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機會。
我們認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須隨時修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
試想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還沒有提上日程時,我們如果在當時制定規劃,在生物學領域內我們能夠預見到蛋白質組學,能夠預見到生物信息學嗎
以認識自然為目標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由于探索性強,結果一般難以事先預見,原創性強的技術研究也是如此。
因此除可以明確總體研究方向外,常常難以事先設定具體的研究目標,難以事先規定進度,或強求完成的日期。
毋庸置疑,自然科學史中眾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結果。
從物理學上牛頓力學的建立,電的發現和電學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學上門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學上細胞的發現,孟得爾遺傳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結果,這些都已經在實際應用中產生了眾所周知的巨大影響。
類似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在20世紀內所有諾貝爾獎獲獎人中絕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礎研究領域中的自由探索而獲獎的。
20世紀一百項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導體和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曾分別獲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諾貝爾獎,這些也都是少數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結果。
而它們在實際應用上的巨大影響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近年來獲諾貝爾獎的基礎研究成果,如超導現象和新高溫超導體的發現,膽固醇代謝調節,癌基因的發現等,仍然是少數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結果,這些發現必將對21世紀人類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與技術的不可預見性 我們不是完全否定規劃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學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創新的技術都有相當程度的不可預見性。
我們在制定規劃時務必充分認識這一特征,規劃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須同時鼓勵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學上設立禁區,并且在規劃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勢發展時可以隨時修訂。
當前在我國科學界流行的追趕國際科學發展熱點,體現在對設定項目的高強度支持,這對我國科學努力追蹤和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是重要的。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設定熱點項目的多數已經是全世界科學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項目年發表論文數已在萬篇以上,超過我國全年發表全部SCI論文總數,要在這些國際上已經充分開放的領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當然這決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進入熱點領域,熱點領域的研究往往對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進入熱點領域,在熱點領域內進行工作以積蓄力量,對發展我國科學還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強調在熱點領域內取得突破的艱巨性可能更大一些。
我還想強調的是我們必須看到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因此既要重視熱點領域,又要鼓勵在那些目前雖還不是熱點卻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基礎研究領域中去進行自由探索,對自由探索中已經取得有意義進展的項目,不僅不能予以限制,還要給以鼓勵和支持。
二者的關鍵都在于有自己創新的學術思想,這樣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創新和取得重大突破。
沒有自己原創性的學術思想,不僅進行自由探索寸步難行,進入熱點領域也只能永遠模仿或重復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過為前人成果錦上添花而已。
科學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
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波浪式前進的。
在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之后,會出現一件重大突破性貢獻而給有關領域帶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引起大量在有關領域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并涌入這一領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形成科學中的熱點,這在國際上也是常有的事。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一些熱點領域對于科學長遠發展有其內在的重要性。
因此,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而言,從全面布局考慮,安排適當力量去追蹤熱點是必要的。
但是我們又必須認識到,在一件突破性貢獻發表之后,一些較為重要的后繼性工作,往往已經在同一研究集體,或有密切關系的研究集體中醞釀已久或者已經在積極進行,并且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內就會陸續發表。
外來者,即使急起緊跟,也已經落后了一個位相,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拾取一些殘羹剩飯而已。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突破性進展常常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大量工作積累的結果。
不用說佩魯茲和肯特魯關于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的工作是經過長期努力才開花結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關于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實際上如果沒有劍橋關于X-射線衍射研究幾十年的積累和威爾金森等人長期關于DNA衍射數據的收集,這一突破也不可能從天而降。
我們都讀過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頓在蘋果樹下的故事,即使這些故事是真實的,現代科學也已經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頓的時代了,不是靠靈機一動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了。
現代科學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長期工作的積累,有時是個人工作的積累,有時甚至是一個研究集體或幾個研究集體幾代人長期工作的積累,這就是諾貝爾獎為什么經常出現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實驗室的原因。
熱點的形成既有其必然性,反映了某一領域在某一時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也有其偶然性,何時發生,在何處發生,由何人完成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總體說來,突破只能發生在有充分準備的研究集體或個人,因此我們強調發揚優勢的重要性。
一個研究集體或個人,都需要在研究上有所積累,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優勢。
在時機成熟時,這一優勢就可能轉化為突破。
正因為科學工作需要積累,因此把對領導干部的年齡限制推廣到科學家,是十分有害的。
1999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多在六十歲以上,三位醫學獎獲得者全部在七十歲以上。
都經過了多年的工作積累,才取得今日的成就,如果強迫這三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在六十歲時退休,切斷他們的研究工作,他們就不可能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