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愛情故事...
卡爾·馬克思出生于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貴族的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
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
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
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
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他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
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
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們又繼續互相等待。
從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馬克思到克羅茨納赫與燕妮舉行了婚禮。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
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
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輝燦爛,多么威武堂皇啊
我從內心里多么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
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
……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后面。
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
”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斗爭。
婚禮舉行后,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盧格籌辦并出版《德法年鑒》雜志。
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
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的為了要讓她快活些。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
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
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
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
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
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
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也死了。
”在以后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
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
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
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
”他的這些話是多么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
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
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飽血: 吳猛,濮,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沒有蚊帳,蚊蟲叮父親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三,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五,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六,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七,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八,拾葚異器:蔡順,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饑。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問:“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九,涌泉躍鯉:姜詩,娶龐氏為妻。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
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后來他家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十,聞雷泣墓:王裒,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
”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后來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
”后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臥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十三,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十四,賣身葬父:董永,少年喪母,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十五,刻木事親: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稟告,回家后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六,行傭供母: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十七,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人。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十八,埋兒奉母:郭巨,獨自供養母親,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十九,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二十,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二十一,嚙指痛心:曾參,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二十二,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二十三,蘆衣順母:閔損,孔子的弟子,生母死后父親娶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只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父親知閔損受到虐待后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二十四: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七字押韻祭文:祭外祖母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外祖母卻已駕鶴西去
古有云: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乎
痛哉
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托外祖母照看。
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
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陳。
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淚下,感無以為報
描寫思念去世父親的句子有哪些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母卻已駕鶴西去
古有云:子欲養而親不待,悲痛哉
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托外祖母照看。
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
每每若此,惟凄,不感言陳。
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淚下,感無以為
有哪些歌曲適合結婚那天播放的
一、婚禮開始前:(準備中,大家陸續來到婚禮現場的狀態) 這時候可以放一些輕松的,但風格要統一。
筆者的婚禮偏西式,做了所有婚紗照的帶背景音樂的短篇,重復播放,背景音樂是一首鋼琴曲《冬日戀歌》,還有一首是輕松一點的歌曲張棟梁的《只因為你》。
還可以參考的是:《愛之喜》《四季》這兩個就屬于很西式的音樂了,韓劇中的一首插曲《愛情傻瓜》,有音樂版的,很舒緩。
歡快一點的可以是《大城小愛》、《一年后》、《綻放》、《冬季日記》、《戀愛頻率》(一定要韓文版的噢)。
其實很多鋼琴曲都很適合,可以上網搜一下。
二、新郎入場:其實用個比較舒緩的鋼琴就行,因為新郎入場時間比較短。
比如:韓語歌曲《我愛你》的前面那個伴奏,個人認為就很好。
(歌曲部分也可以用于交換信物) 新娘挽著父親入場:《卡農》鋼琴版,前面前奏稍稍截去幾秒,感覺挺好的,因為筆者是燭光婚禮,覺得融合的很好。
三、走到花門,一對新人要走上紅地毯,攜手前行了,推薦瓦格娜版本的婚禮進行曲,就是前面好像教堂唱詩的那個版本。
因為路程不長,也把前面很多人唱的那段前奏截掉了一段,這是個很溫馨的版本。
四、新人宣誓環節:歌曲推薦鋼琴曲《沐浴晨光》,宣誓完畢可以立即配上齊秦的《愛情宣言》高潮部分,一定要宣誓完畢,不然會聽不清你們的話。
五、交換信物:上面說了,可以用韓語歌曲《我愛你》,筆者用的是劉德華的《婚禮進行曲》,截掉了前奏從帶戒指開始,就進入歌曲部分,效果不錯。
六、新人感言:新郎可以用《我喜歡肖邦》,新娘可以選擇《kiss the rain》。
七、緊接著延續下來交換神秘禮物環節也是用的《kiss the rain》,因為督導說兩個環節較短的話,音樂變化太多會比較亂。
ps:推薦鋼琴版的《愛情電影》,效果也是超級棒,很煽情。
八、父母和證婚人以及其他來賓發言,都可以用鋼琴曲《ANNIE LAURIE》,不張揚,也起到襯托的作用。
九、給父母獻禮物,可以用《爸媽謝謝你》 十、倒香檳:推薦《小夫妻》,因為環節比較長,整個第一段歌詞都能聽到,歌詞很不錯。
節奏也比較輕松,適合這個環節。
十一、喝交杯酒:推薦《moon river》,當這時燈光暗下,兩人深情對視,端起酒杯,再配上這首歌……很不錯的感覺 十二、切蛋糕:覺得是個很甜蜜的事情,所以推薦歡快的歌曲,如《sweet dream》 十三、點蠟燭:推薦《我的歌為你而唱》 十四、新人互吻:推薦《你是我最深愛的女人》高潮部分。
就在接吻開始一瞬間,“你是我最深愛的女人”響起,很不錯。
十五、拋手捧花:應該是一個比較歡快的環節,覺得韓語歌曲《愛你多一些》很合適。
十六、婚禮完畢,新人退場,推薦《because you loved me 》 OK
婚禮部分就完成啦
最后就是一些酒席過程中背景音樂了,大家可以用一些不同年齡段基本上都能接受的歌曲。
一般比較歡快輕松的都可以,不必在乎歌曲語言,只要節奏音樂不錯就可以。
推薦幾首:《暖暖》《你的香氣》《for the first time》《love will keep us alive》《i believe》《i konw i loved you》《Imme Wieder》《le_papillon》《noelsanstoi》《愛你(韓)》《情書-鋼琴曲》。
當然,婚禮上特定的那些音樂中比較歡快的也可以加進來。
摘黃豆實踐收獲????急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
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
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
主要流行于揭陽一帶)。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米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墜澗中。
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
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
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
歷十余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
于是高飛出澗還家。
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
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
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
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
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托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米丸的習俗的詮釋。
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米丸與福建同俗。
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托,表現得更為鮮明。
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曬干。
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后,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只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后,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曬。
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
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
然后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
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里醒來好幾回。
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
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食了湯丸大一歲”的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
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
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
據舊史料所載:‘后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
’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
’冬至一過,就封刀待秋官了。
” 潮汕地區,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時做湯丸吃,以示一家團圓。
另外,還要經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來了,便煮甜丸敬客。
潮汕過洋者眾,舊時華僑多在冬天回鄉,明年春再出洋。
所以留糯米粉以待親人回鄉,也是一種風俗,也取甜蜜團圓之意。
二、謝神 在潮汕農村,冬節丸除了食用外,還有個特別的用途,即是在門框、碓臼、爐灶、米缸、犁耙、水車以及豬、雞、鵝、牛等牲畜身上粘貼二粒糯米丸,祈神保護,禱祝牲畜平安過冬,新年健旺。
有些地方還要在水果樹上貼上冬節丸,在樹干上遍處劃破一點點樹皮,把丸湯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樹能貼枝,結的果實象湯圓一樣流流滴滴。
所有這些,都是昔時小農經濟生產者對自然神的崇敬與依賴。
關于在門環上貼冬節丸,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有一年冬至,閩南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逃荒者。
饑寒交迫,老婦餓死了,只剩下父女兩人。
父親向人家討了一碗冬節丸給女兒吃,但女兒卻堅決不吃,要讓父親吃。
推來讓去,最后父親流淚說:“女兒,為父不能養活你,眼看你忍饑受餓,不如在這里擇一人家嫁了,圖一口之食。
”女兒也就含淚答應,兩人分食了一碗冬節丸后便分手了。
后來,女兒嫁了一戶好人家,日子過得不錯,但她天天思念父親。
到了冬節的時候,更是憂傷萬分。
她的丈夫問起原因,妻子就詳情告知。
后來,夫妻倆想了一個方法,在大門環上貼了兩顆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親若看到,定會觸景生情,前來找女兒團聚。
這樣,年復一年,這習俗終于沿襲下來。
在牛角上貼丸,這是對老牛表功,易為人理解,但潮汕還有一種奇特的習俗,就是要用湯丸給老鼠吃,也就是府縣志多次提到的“謂之飼耗”一事,卻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
相傳,稻谷的種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從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的。
農民為答謝老鼠的辛勞,約定每年收割時,一片土地的路邊,總要留下幾株稻谷不割,給老鼠食,飼耗是本此而來的。
后來因有一個較貪心的人,割稻時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凈盡,使老鼠沒東西可吃。
它餓著肚皮跑到觀音大士那里控訴,說農民忘恩失信。
觀音大士便叫它搬進農民家中去住,并賜了它一口堅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東西尋食物。
從此老鼠就到處為害了。
其實,稻谷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從野生原稻培育出來的,精收細打,顆粒歸倉是做得對的,飼老鼠是不應該的,但這畢竟是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而已。
三、掃墓 冬節潮屬有上墳掃墓的習俗。
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
一般情況下,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掛冬紙”。
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干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
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粿品。
鮮蚶是必要的,意謂取其吉利的意義。
拜墓之時,還須拜墓旁的土地爺,即所謂后土之神。
祭拜儀式過后,人們就在墓前聚餐。
野外的聚餐輕松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舉杯閑談,山野間蕩漾著家族的融洽與和諧。
祭品中那盤鮮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殼撒在墓堆上。
潮人把蚶殼稱為“蚶殼錢”,撒在墳頭,是將它作為冥錢之用。
另外,祭品盤中的大魚,全尾或截分兩段的,照例是留給辦理飲酌者的家屬。
所以成為規例,野餐時什么人都不許吃它。
如果你不明規例,錯吃了,人們會怪你不曉情理。
四、占卜 潮人過冬節,還常伴有占卜活動。
有以冬至晴雨,預卜年關陰晴的,如民諺說:“冬節烏,年夜酥;冬節紅,年夜?(濕)。
”意思是說,冬節如果有太陽,過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則過年夜就天氣很好。
因冬至無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凍的時間,說“冬節在月頭,寒凍年夜交;冬至在月中,無凍又無霜;冬節在月尾,寒凍正、二月。
”這些民諺,其真實性如何,是需要科學工作者來回答的。
另外,也有人用冬節丸來占卜生男或生女。
如果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婦,那么在天亮時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進一粒湯丸。
然后讓新娶婦急忙打水,如果能夠將這湯丸打上來,那么則預兆生男孩。
有人則將放在篩里的湯丸每次取出兩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則預兆生男孩。
今年冬至,應朋友之邀,我們一行十多人去到了公正鄉枯婁村朋友家過冬節,此次過節,收獲甚多,快樂一大筐。
那天上午,我們大伙冒著毛毛細雨一路風塵仆仆來到了朋友家。
剛到大門,院子已聚集好多親朋好友,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一進屋里,孩子們立刻就被房間里的糍粑引吸住了,幾個小朋友抓起幾個想嘗嘗鮮,被我們大人制止了。
可孩子們還不肯罷休,都爭著訂好要帶回家。
朋友一家及親戚正在廚房里忙乎,我們幾個客人就到樓頂上去看看。
從樓頂上極目遠眺,遠山迷迷蒙蒙,隱約可見樹林一片蒼翠,附近的山頭也綠樹成蔭,一條寬闊平坦的公路繞著村邊過,聽說這條路已修到了那齊村,好走多了。
整個小村莊座落在山頭上面,綠樹環繞,樹木蔥郁,果樹成片,菜園里一片青翠,油菜開出美麗的花,籬笆上的喇叭花開得很可愛。
好一派田園風光
我頓生感慨,將近十年不來這,變化可大了。
十幾年前,這兒還是灌木雜草叢生的山坡,沒幾戶人家,大多在山里邊的舊村,舊村那兒交通極不方便,一到下雨天就沒法出來。
現在呢,好多戶人家搬到這兒來了,建起了許多高樓,環境很優美。
接著,我們步出大門,隨處走走。
村頭小賣部那兒,聚集了好多人,說說笑笑,喜氣洋洋,真有“冬至似大年”的喜慶氣氛。
旁邊停放著許多車輛,仍陸續有客人來。
我們沿著公路走下山腳,嗬,這兒有好幾個池塘呢,水還渾濁,吃飽了的鴨子有的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追逐、嬉戲,有的在岸上玩耍、抖身,拍翅,好不快活。
最誘人的是身后公路邊上那滿池的松脂,一塊塊石頭般大小的松脂塊堆放在池里,要是賣掉,不知能換多少鈔票了。
這時,樓上的人叫我們,準備開飯了,我們有點兒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回到屋里,飯桌已擺好,菜也基本上齊,大伙知道我們剛才要鏡頭去了,便跟我們開玩笑說,再多拍幾張餐桌上的,回去沒吃喝時候再打開來解解饞,望梅解渴。
哈哈,此招也真妙,開心。
大飽一餐后,對酒文化不感興趣的我們想找點什么來消磨時光,讓喜歡研酒的人們盡興劃拳。
這時,有人提議去帕萊河游山玩水,我猶豫了,這蒙蒙雨天,還有我剛扭傷不久尚未痊愈的腳。
這時,朋友說,沒事,不算遠,只翻過一座山,半個小時即可到達。
于是,我們幾個決定帶著小孩去,朋友叫他的侄女給我們帶路。
路上,孩子們趕路心切,不停地催促我們走快點,可我們大人好久不鍛煉不爬山了,感覺有些吃力。
我本來想一路拍去,但孩子們催得急,我們又跟不上,所以路上我一直不敢取出相機,也無暇顧及路邊的景物,一味地趕上他們,衣服脫了一件又一件,也不敢怠慢,怕他們丟下我們。
要是迷路了,我們就無法到達目的地了。
我們好不容易爬上山頂,開始下坡了。
他們一路小跑,走得很快。
而我,要護著曾經扭傷的腳,再加小雨天,山道有點滑,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顯得更艱難。
有時見到藤子就抓,甚至明知是荊棘也想抓,真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下到半山腰,我不小心踩到一根小枯木,滑了一下,摔了一跤,還好,不礙事,可腳卻直發抖,站不穩。
有幾次差點又扭了,嚇得我一身冷汗。
要是再扭一次,我可回不去了,誰來救我呀。
此刻真想半途而廢,放棄此行,而又想想,都來到這兒了,機會難得,決不言棄,于是又提起了勇氣。
從山腰往下看,高高的看見腳底下的河了,估計要到了,可就是走啊走啊,總走不到河邊。
還沒到達,我們就開始擔心返程時怎么爬這座山,什么時候才能爬到頂峰了。
下到山腳,我們足足走了五十分鐘。
到河邊,他們大多數人直接過河去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坐下休息一會兒再說。
我挑了一塊平坦的石頭坐下。
這兒的石頭奇形怪狀,千姿百態,錯落有致,很干凈。
河水純凈碧綠,清澈圣潔,潺潺的流水一路歡歌奔向遠方。
剛坐一會兒,感覺有點涼意,得加件衣服,繼續趕路。
我順著流水走,想找石頭墊的地方跳過去,免得脫鞋麻煩,卻又擔心跳不過,摔到河里去。
為了保險起見,我脫掉鞋子趟過河去。
一把腳伸出水里,呀,好泠
水底的石頭很滑,看下去很淺的水卻將要沒過膝蓋,本來不算白皙的雙腿在碧水中顯得特白。
等我穿好鞋襪,已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走到上游去了。
我沿著岸邊的沙石往上游走,經過一片沙土,沙子很疏松,踩上去軟綿綿的,鞋子將被淹沒,只得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行進。
“快上來呀,這兒才好看,這是水最深的地方。
”同伴在上邊喊話了,我加快步伐趕了過去。
“這就是母豬潭
”母豬潭
早聽過這名,對它的美景也早有耳聞,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河面水平如鏡,水深莫測,碧綠潔凈,仿佛那是天地精華凝成的玉水,女王的圣水。
潭邊的樹木長年經過潭水的滋潤,長得蔥蔥蘢蘢,青翠欲滴。
山上的綠樹倒影在水中,顯得特別翠綠,一切讓人心曠神怡。
內心的震撼帶著幾分激動,好一幅詩情畫意的山水畫啊
此時我仿佛來到人間仙境,正在欣賞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完全陶醉在這美景之中。
突然“撲嗵”一聲,潭水中濺起很高的水花,嚇我一跳,原來是他們在往潭里扔石頭,聽聽水的聲音,我這才回過神來。
緊跟著,我們也玩起了打水漂,石塊在水面上跳,快樂的微波也從心底泛起,好爽
“媽媽,媽媽,快來看呀,這兒有好多熟透了的小野里。
”小女孩大聲嚷嚷。
“哦,那是小米果,真的好多呢。
”“大家快來呀,好好吃的。
”大伙又去摘小米果了。
我也過去折了一小枝,嗯,好大個,比起我小時候看到的大得多。
以前看到的只有小米粒大小,這些卻有黃豆般大。
我摘了幾粒拋進嘴里,很甜,好吃。
“媽媽,他們說我的牙齒會黑了,是真的嗎
”“沒關系,回去吃飯就沒事了。
”小女孩不敢再吃,我伸手想跟她要,她卻轉過一邊去,手里攥得緊緊的,舍不得給我。
無限風光在上游,同伴說,上去一段就是帕萊地了,那兒景最美,巖石一大塊一大塊,清水繞巖石奔流,兩岸懸崖峭壁,風景迷人。
可今天時間不夠了,下次來再去看吧。
我們沿著河岸往回走,同伴指著岸邊的小樹對我說:“這些是野杜鵑。
”“野杜鵑
這成片的都是
”“是的,要是春天來游玩,杜鵑遍地開,那景才是最美的。
”哦,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們再相約。
今年的冬節過得真愉快真有意義
喪事祭文范本
某年某月某竟成了某某某日,悲由心生,肝腸痛斷,昏厄。
特文一篇,致祭某某某靈前。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某某某卻已駕鶴西去
古有云: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乎
痛哉
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托某某某照看。
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
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陳。
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淚下,感無以為報。
某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怎能識得半字,而能明禮數,一生操勞,全為家庭。
滄桑歷盡遍,飽嘗黃連苦,走過風雨春秋,書寫堅強二字。
某某某之德遠近皆聞,和睦親友,敬重鄉鄰,口無是非,正直為人,善如西天如來,形似菩薩觀音。
每日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撫養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無欲則剛;默言慎行,處世以寬;育人以正,待人以誠。
兒女立業成家,開枝散葉,孫輩眾多,再幫及撫育,期間辛苦,不與外人知。
某某某西去矣,魂兮歸來
悲呼不應,祭之不食,紙灰飛揚后背寒,寒風襲襲心如刀剜。
樹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復還,今日一別,再無相會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語薄紙,乞在天有靈,庇佑子孫,平安康健。
什么是祭文: 文體名。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
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
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懷念父親到心碎的句子
苦得錢財一起用,苦得房子兒女住。
苦得一身病您就自己帶走。
眼睜睜的看著您痛,兒無能為力。
只怨兒沒本事。
沒能留住您。
我了解了父母童年的哪些故事,我的感受
哎70年代中我們兒時的小伙伴們在天心閣聚會,大家談笑風生,憶往昔,嘆歲月的無情,人到中年,兒時的往事似乎就在眼前。
當我說起當年排成一排站在天心閣城墻上,對外拿出我們的水機關槍比誰射得遠
誰尿的時間最長時,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了,有的小伙伴說記不清楚了,有的干脆說沒有此事,說是我的記憶力欺騙了我,為什么會這樣,我明明記得很清楚,難道我老糊涂了嗎
不可能,決不可能。
最后大家決定不再追究此事到底有沒有,因為誰也說不清。
決定進行另一項比賽,就是同時兌茶,同時吃,看誰能堅持到最后上洗手間,哈哈,我又嬴了,我是倒數第二個去的。
在我記憶中城墻上的比賽我也是名列三甲,好了,講了不說又說,打住,回到我的天心閣下的童年趣事來。
稻香別墅50年代初,我大慨5歲,我們一家租住在古稻田上天心閣下的稻香別墅。
稻香別墅按照老長沙人的話來講實際上就是一座公館(在我記憶中此公館好象是長沙金行有名的余太華老板的屋業,哦,忘了告訴你,我伯伯和我父親解放前都是銀匠師傅),進大門的左右兩邊是魚池,實際是防火用的水池,然后是天井,再就是廳堂,右手邊是廚房,(現在回想起當年春節廚房飄出來的香氣,還忍不住垂涎欲滴),廳堂中有一座貝殼車扣機,是做襯衫扣子用的。
公館里住有:我們一家;伯父一家;羅干媽一家,是否還有別的家庭就記不清了。
羅干媽是省人民醫生(護士
)有一個女兒比我大,后來只知道羅姐姐在湘潭某大型國營企業工作(羅姐姐您如果看到此文請和我聯系好嗎)。
傍晚的黃昏,是我最快樂的時刻,當年天心閣靠古稻田這一段是沒有磚墻的,只有一段竹籬笆做的圍墻,夏夜,蜻蜓飛累了要在竹籬笆上停歇,就是我要父親幫忙捉蜻蜓的最好時機,然后用線牽了讓它飛,這微型的風箏在線的牽引下飛呀飛,我高興得小手拍呀拍,追呀追。
回家后,這些蜻蜓都拴在車扣機上,最后這些小生命都離不開被老鼠吃掉的悲慘命運。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是多么的殘忍,小蜻蜓請您原諒當年無知的我,不懂事的我把自己的快樂寄托在小小無辜者的生命上)。
但是童年畢竟是童年,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您說呢
我們當年這些小屁孩又有誰沒有在看螞蟻搬家時拿出小雞雞水淹七軍,讓多少無辜的小生命命喪在我們這些小頑童手中呢
當年靠天心閣北邊有一條小溪溝,一汪汪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流出,晨風中夕陽下我們幾個小童時不時玩耍在溪水邊,,看著透亮的流水不斷的沖刷碰撞著溝旁的石塊,小小漩渦中飛翻著串串銀白色小小浪花,小小心思也在惦記著小小流水你流向了何方,跳動的水珠你還會回來和我玩嗎
思緒中有時能動也不動看著望著幾個時辰,只到大人們來叫吃飯一邊扯回家一邊柔聲的嗔罵“又看癡了,又看呆了”,但小小年紀的我總是一邊被大人牽著一邊還要不時扭過頭去回望我的流淌珍珠,身心中蒙蒙地涌動著我幼嫩的小小的牽掛……。
當年天心閣靠北邊有一段是沒有磚砌的圍墻,有一條小溝,生長了許多野韮菜、野蔥……是我們不花錢嘗鮮的好地方,也是我們這些小屁孩玩耍的好天地。
春天開出的無名野花,讓我們驚喜不巳,不知名的昆蟲讓我們想捉又怕,彩蝶飛飛害我們追呀追,一天到晚不想回。
公舘出門的右手邊是一塊有幾個足球場般大小的空閑之地,沒膝雜草之中略有幾處不知是不是戰后留下的彈坑焦土,四處滾落著碎石枯枝,隨意走動一下群鼠亂竄,野兔飛奔。
當年就是我父親和伯父一起將這塊無人理睬的荒蕪野地開墾成幾大塊幾大塊平整土地,其中圍出了不小的自家菜園,順便說一下“父輩們六十年前開墾的這塊土地,六十年后要是在天心閣旁擁有這樣幾十畝土地,來搞地產開發,豈不成了金山銀地,恐怕福布斯都要忙于求他簽名了,當然這是比小孩子還小孩子的胡扯”。
瓜蔬熟落之時,我們這些小伙伴在黃瓜棚下伸出小手摘瓜吃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十分清晰;這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時候,天空是那樣的湛藍湛藍,白云翻滾變幻著各種各樣動物、人像等卻又是那樣的潔白剔透,(真的,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空是那樣明亮亮的藍,白云也是那樣明亮亮的白,全然不像現在的天空總有一種灰蒙蒙的感覺,難道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環境污染
唉
人們也太對不住自己了)。
陽光下微風吹拂中,父輩講述古今幼兒故事,既有司馬光砸缸智救小朋友,又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還有書法家王什么自小如何如何練字,連磨墨的水都用了十幾大缸,等等,最今人費解的是有個叫什么羅甘的竟然十幾歲當上了管部長級的高官
小時候愚鈍,又喜瞎猜想,干嘛非得要尋個磚頭砸,隨手撿起塊石頭不快多了,救人時間多要緊啊
磨那么多墨水要消耗多少歲月啊,恐怕不等到字練成小兒就長成了大人了……,不過講歸講,想歸想,多少人生的啟蒙,卻在此中一滴一滴潤入心田得益人生。
夏秋來臨了,鳮冠花的收獲更有我們后來快樂的時光,因它的花和種子是一味藥,花清熱止血,種子清肝明目,每次送到馬王亍藥店時,換成錢后,父親會在包子鋪里給我們每人一個香噴噴的肉包子,那種滿足感幸福情是用文字無法表達出來的,時光飛快的流淌,我在不懂事中長大,又在不懂事中漸漸告別了幼稚的童年。
無憂的童年,快樂的童年你問誰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因有父愛母愛的光輝照耀著,我們不怕風和雨,回憶是甜蜜的,但又是痛心的,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劇,陰陽兩隔追不回,還有什么比這更痛心更無奈的。
在天堂的爹娘你們好嗎,兒在想、兒在昐,日日夜夜思念。
歲月在流淌,人生有多少無奈我們是沒有辦法的,生活在繼續,天天開心過,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
租住大慨一年以后,我們全家搬到了講德里巷(伯父一家遷居水月林,而干媽一家就不知住在什么地方去了),雖然遠離了古稻田,但范圍還是在天心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