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知道瘋駱駝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紅襖】(諺)瘋駱駝見了紅色就發狂,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紅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態發展后的厲害,就應謹慎行事,以防事故。
【第2句】:鄰居近幾年木材和茶葉收入好幾萬元,可是,一筆生意沒做好,連老本都賠上了。為了過個年,不得不四處借錢。爺爺說:“這真是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好一世窮!”(安徽·石臺)
【第3句】:東街的皮五好吃懶做,整天東游西逛,喜歡說大話。他見左鄰右舍陸續地建起了樓房,就對朋友夸口說:“我也要建樓房了。”這句話正好被他老婆聽見了。他老婆白了他一眼說:“家有黃金外有秤,左右鄰居天天稱。你有多少別人還能不知道?可別再夸口說大話了。”(江蘇·南莫)
【第4句】:水中月,鏡中人——看得見,摸不著
【第5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6句】:南郭先生吹竽——不會裝會;濫竽充數
【第7句】:堂前中央掛燈籠——正大光明
【第8句】:【古箏】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相傳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傳到全國、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相傳,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里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愛撒嬌的妹妹哪里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個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咔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宛無義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愣住了,只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義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唉聲嘆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發出更好聽的聲音。宛無義早忘了責怪女兒們,他把半邊瑟分別作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比原來好彈,聲音也更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從此以后,箏就在秦國流傳開來。
【第9句】:【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東,東家,雇主。意即干活必須 符合東家的目的,才是有效勞動。或說:木匠不隨東,累死 也無功。《北京日報》(1984,5,24):“事事不由東,累死也無 功。這個東就是市場信息、用戶的需求。”
【第10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釋義:比喻做事要有充分準備。例句:他是想:你這個元帥要是真的,萬歲叫你來調兵,就一定要把這餉銀發到。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真有這些糧餉,那就是真元帥。
【第11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12句】:【燒香的趕起和尚來了】(慣)來廟里敬佛的香客,反倒要把和尚趕走。比喻做事違背情理。
【第13句】:【 有話說話,有理講理】好好講理,不要爭吵。浩然《艷陽 天》:“不要急,不要喊,咱們有話說話,有理講理。”
【第14句】:【帆使八面風/船使八面風】靈活利用一切條件。李英儒 《野火春風斗古城》:“當個三條線起飛的風箏有什么不好? 適者生存嘛,好的舵手會使八面風呢。”
【第15句】:哥哥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發火。媽媽勸他:“酒多傷身,氣大傷人;棍子傷肉,惡語入骨。你要改改自己的壞脾氣啊!”(廣東·陸豐)
【第16句】:【一塊石頭往平處放】(慣)形容辦事公平、公正。
【第17句】:【老牛拉破車】指速度太慢。馬烽《臨時收購員》:“我想收 購工作也不能再老牛拉破車了,我們下決心好好完成上級 規定的指標。”
【第18句】:歪墻開旁門——斜(邪)門
【第19句】:媽媽讓我去給小兔拔草,我說:“這么冷的天到哪兒去拔草?”媽媽說:“兔吃百樣草,田邊地頭容易找。”(河南·濮陽)
【第20句】:船老大的犁頭——沒用處;無用;沒得用
【第21句】:爸爸又在外面花錢喝酒,媽媽知道了,生氣地說:“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沒有我,你掙錢再多也是枉然。”(新疆·吉木薩爾)
【第22句】:【戴屎盆】(慣)比喻擔壞名聲。
【第23句】: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第24句】:【兵無強弱,將有巧拙】釋義:兵:士兵、軍隊。軍隊無強弱之分,將領有智愚之別。指選擇帶兵的將領,要重在智略。例句:古語有之:“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第25句】:【三日不彈,手生荊棘】(諺)三天不彈琴,手就像長了荊棘一樣生澀。指技藝要想精熟,必須常習常練。 也作三日不練不順手,兩天不念不順口。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演腰硬。
【第26句】:【老醫少卜】(諺)卜:占卜,用占卦的手段預測福禍吉兇。舊指醫生以年老經驗多為貴,卜者以年輕敢決斷為貴。 也作老醫少先生。先生:指算命先生。 老醫生,少巫婆。巫婆:女·巫,舊時以跳神的方式為人祈禱的女人。
【第27句】:霜降那天,媽媽讓我跟她一塊兒到菜園拔蔥。我看到天氣那樣暖和,便問媽媽為什么不讓蔥再長幾天。媽媽說:“霜降不拔蔥,必定半截空。”拔蔥時,我問媽媽是不是把蘿卜也一塊兒弄回去,沒想到媽媽又說:“地凍半晌,蘿卜才長,那蘿卜可不能拔。”(河北·行唐)
【第28句】:【—樣米養百樣人】人的經歷、思想各有不同,性格各異。 香港阮朗《香港風情》:“我當然不能同意他的生活方式,同 時自問也不可能影響他的那些想法。一樣米養百樣人嘛!”
【第29句】:【狼心狗肺】“狼心狗肺”比喻心腸狠毒或忘恩負義。源自一則傳說。傳說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往伏牛山為民治病。一天,走到一個山坡上,看到草叢中有一具尸體,像是剛死不久。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經壞了。正在猶豫,忽然一只狼從這里路過,他用手術刀一投,將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體腔內;又見一只狗從這里跑過,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體腔內。經過搶救,尸首活了,猛地站起來抓住扁鵲道:“盜賊,還我財物!”扁鵲說:“是我救了你的命,怎么反說我是盜賊?豈有此理!”那人抓住扁鵲死死不放,口口聲聲喊道:“還我財物!”扁鵲無奈,一同去陽城見官。陽城縣令聽了二人申訴,對扁鵲道:“你趁他熟睡之機,盜他所帶財物,尚未離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將財物還他。”扁鵲道:“此人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當場查驗。”縣令點頭應允。扁鵲說:“把你的內臟打開看看。”那人膽怯,不愿意。扁鵲說:“看看我縫的刀口也可以。”那人解開懷.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縫刀口在身。縣令驚呆了,那人還想狡辯下去。這時,扁鵲一跺腳,飄然而去。縣令急忙追趕,直追到山頂,卻見他面朝東方,盤腿而坐,叫他起來,他卻不言語了。縣令命人查看扁鵲治病的地點,果然有死狼死狗還在,只是一個沒心,一個沒肺。縣令說:“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于是將那人痛斥一番。從此,就有了“狼心狗肺”一詞,用來形容忘恩負義之人。
【第30句】:【三句話不離本行】這一俗語指人們在說話時,常常離不開與自己本行業密切相關的事物。這句俗語源于民間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村,村子里有四個能說會道的人,一個是廚師,一個是裁縫,一個是車把式,還有一個是使船的。他們不僅技藝好,而且都為人忠厚,辦事公平,不論誰家有了糾紛,都愿意請他們去給說和。有一次,村里有戶兄弟要分家,爭來爭去沒有結果,就請來這四個人去給當“說和”。可任憑這四個人怎樣勸說,兄弟倆誰也不肯讓對方半分。無奈,四位能人先到廚師家開個“碰頭會”商討解決方案。廚師說:“我看還是快刀斬亂麻,要不鍋啦碗啦咋分得清。” 裁縫說:“咱們說話辦事都不能有偏,要針能過得去,線也能過得去才行。” 車把式又接著說:“過去咱們也管過這樣的事,前有車,后有轍,只要不出大道就行。” 使船的聽著聽著不耐煩了,便說:“我看咱們不如到他家,見風使舵,不管怎么給他們劃拉劃拉得了。” 廚師的老伴聽到這里,噗嗤一聲笑了起來,說:“我看你們四個人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賣什么吆喝什么。”她的話音剛落,引得全屋的人大笑起來。原來,廚師的老伴是個做小買賣的。從此,“三句話不離本行”的俗語便流傳開來。
【第31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
【第32句】:【開諸葛亮會】(慣)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足智多謀。比喻開會集中大家的智慧。
【第33句】:【旱棗澇柿子】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34句】:我進步很快,老師夸我是鍋爐燒足了的壓力表——直線上升,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爸爸卻說:“以后可要繼續努力呀,希望你能鳳凰頭上戴牡丹——好上加好。”(河南·許昌)
【第35句】:【 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大處浪費,小處節儉。類似的:大 海潑油,路上撿芝麻/大路上撿芝麻,大缸倒香油/大罐子潑 油,蚊子屁股上挖脂。老舍《青年突擊隊》:“那么多洋灰,沒 人給蓋上,一下雨就全完,可是你去撿釘子?大簍灑油,滿 地撿芝麻!
【第36句】:【富從升合起,貧從不算來】(諺)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從一升一合積攢起來的,貧窮往往是因為過日子不會精打細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積累,二要算計。
【第37句】:【燒香得罪菩薩】對人好,反而落埋怨。類似的:燒香惹得 鬼叫。電視劇:“咱們做人啦,腳正不怕鞋歪,我這是燒香得 罪了菩薩。”
【第38句】:【只恨爹娘少生兩只腳】(慣)形容倉皇逃命時的急切心情。
【第39句】:【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是指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準確求實、邊干邊玩、得過且過、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臉的工作作風。 “吊兒郎當”出自北京俚語。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說、評書、戲劇中就已引用,現在北京口語中也經常使用,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只是詞典中多未收入,應是個缺憾。“吊兒”在北方話中是吊起懸掛的東西,含有搖擺不定的意思。“郎當”在文中則有頹唐或衣服寬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兒”和“郎當”合起來,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負責任之意了。
【第40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諺)先射倒敵將的馬,敵將自然被擒;先捉拿敵軍的領頭人物,敵軍自然不戰而潰。指對敵斗爭要擊中要害。 也作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王。 射人先射馬,擒賊須擒王。 射入射馬,擒賊擒王。
【第41句】:【行見行,沒處藏】(諺)行內的事遇到真正懂行的人是無法瞞過的。 指一切假冒偽劣的東西,逃不過內行專家的眼睛。
【第42句】:臨上花轎才纏腳——先前干啥哩
【第43句】:【將是將才,帥是帥才】人的才能各有不同。將才是實干 家,帥才是戰略家。張潔《沉重的翅膀》:“按選勞模的標準, 選車間主任是不夠的,有人能當個頂好的勞模,可不一定能 當個好干部。將是將才,帥是帥才,對不對?”
【第44句】:刀越磨越亮,勁越練越強。
【第45句】:米倉里的老鼠——盡你享受
【第46句】:【瞎子點燈——白費蠟】(歇)瞎子點上燈也還是看不見,白白浪費了蠟燭。比喻白費心機或白費力氣。一說,“蠟”諧“啦”。 也作瞎子點燈——白費。 瞎子打燈籠——枉費一枝蠟。
【第47句】:【擇日不如撞日】(諺)選擇吉日不如碰上的日子好。指事不宜遲,要抓住時機,不必專選吉日。 也作“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第48句】:小明的爸爸天天打牌,后來小明也跟著學開了,結果考試沒有及格。小明爸爸知道了,要打小明。小明媽在一旁道:“你自己帶著毛病,還給人家治癬,誰聽你那一套?還是你先改了吧!”(山東·東營)
【第49句】:刀尖上抹手——好險;冒險;危險
【第50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發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51句】:照片底板——顛倒黑白
【第52句】:腳脖上系鈴——走一路響(想)一路
【第53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54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釋義:不要求進取,只求保持現狀。例句:“岳父大人如此關懷這批苦力,中央軍知道了一定感激不盡的。……” “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了!”
【第55句】:【雞蛋里尋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 也作雞蛋里挑骨頭。 雞蛋里找骨頭。
【第56句】:【打出來的鐵,煉出來的鋼】(諺)比喻人的堅強意志、出眾才干,都是從艱苦的打磨中培養出來的。
【第57句】:【落圈套】釋義:指中了對方預先安排好的計謀。例句:罷了罷了!我落在這畜生圈套里了。
【第58句】:谷子稗子堆一垛——好壞不分
【第59句】:我在訂本子,怎么也弄不好訂書機,媽媽說:“竅門滿地跑,看你找不找。”(遼寧·朝陽)
【第60句】:【將心比心,強如佛心】(諺)佛心:佛祖大慈大悲的心。人只要能處處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別人的心,就會比佛心還要慈悲。指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是高尚的人。
【第61句】:我在家里是老小,總是穿哥哥、姐姐穿舊的衣服。有一次我哭著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媽媽點了點我的眉頭說:“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沒有貨。”(河南·輝縣)
【第62句】:人留子孫草留根。
【第63句】:【趕鴨子上架/打鴨子上架雞】上架,鴨不上架。指做事不 在行。成語:強人所難。臺灣朱秀娟《女強人》:“你有能力 怎么辦就怎么辦,我不能打著鴨子上架。”
【第64句】:【纏麻頭,續麻尾】(慣)麻:這里指麻類植物的纖維,是紡織麻類織物的原料。比喻說話東拉西扯繞彎子,不直截了當。
【第65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66句】:河水不犯井水——各干各的
【第67句】: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
【第68句】:【貨到地頭死】貨物運到市場,就得設法賣掉。沈從文《長 河》:“俗話說,貨到地頭死,所以出桔子的地方,反買不到桔 子。
【第69句】:雞毛遭風吹——身不由己
【第70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拗倔強的脾氣。指表現出倔強、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71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72句】:【豆腐拌成肉價錢】花費太大,成本太高,不值得。類似 的:蘿卜花了肉價錢。茅盾《子夜》:“好!為了舍不得那四 成爛賬,倒又賠上十倍去,那真是豆腐拌成肉價錢的玩意!” 肥水不流外人田為自己人著想,不讓外人占便宜。海 外張愛玲《沉香屑》:“這回子可趁了心了,自己骨血,一家子 親親熱熱的過活吧,肥水不落外入田。”
【第73句】:【日親日近,日遠日疏】(諺)親友之間,經常接觸往來,關系自然親近;如果不經常接觸往來,那就自然疏遠了。指親友之間要經常聯系,以加深情誼。 也作“日遠日疏,日親日近”。
【第74句】:【給三分顏色就開染坊】事情做得過分。成語:大肆渲染。 臺灣電視劇《含羞草》:“這種人就得給他點臉色看,不然給 他三分顏色就會開染坊了。”
【第75句】:【隔層肚皮隔垛墻】(諺)隔著一層肚皮,就像隔著一堵墻一樣,有著極大的隔閡。舊指婦女對待非親生兒女會百般歧視,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層肚皮隔層山。
【第76句】:二嬸來找媽媽商量:“明天給朋友祝壽,這人情錢給十塊吧,拿不出手;給五十吧,又是打腫臉充胖子……”媽媽打斷了她的話:“他二嬸啊,你也別太為難了。人情不隔年,一錢還一錢,她原先給你家多少,你也隨著給多少唄!”(江蘇·高郵)
【第77句】:【棋爭一著先】(諺)下棋時爭取領先一步,就會步步主動。比喻做事或與人競爭,要盡量避免被動,先下手為強。
【第78句】:【照葫蘆畫瓢】釋義:比喻照現成的樣子模仿。例句:你們怎么搭,我們也怎么搭,照葫蘆畫瓢還不會?
【第79句】:【喝洋墨水】(慣)比喻上過大學或出國留過學。
【第80句】:河水不洗船——互不相關
【第81句】:【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表面上親熱,暗地里陷害。清 代《紅樓夢》:“一輩子不見他才好呢!嘴甜心苦,兩面三刀, 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 全了。”
【第82句】:急救車碰上了救火車——急上加急
【第83句】:【鳳凰無寶處不落】(諺)指鳳凰落下的地方一定會有寶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來。也比喻人不會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 也作鳳鳥不棲無寶地。 鳳凰不落無寶地。
【第84句】:【千朵桃花一樹生】釋義: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樹兒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黃金入柜,五娘也沒個貼皮貼肉的親戚,就如死了親娘樣兒。
【第85句】:【過年娶新媳婦兒——雙喜臨門】(歇)指兩件喜事同時到來。
【第86句】:我和幾個小伙伴幫一位老爺爺把車子推上坡。老爺爺高興地說:“真是添個蛤蟆四兩力。別看你們人小力薄的,可幫了我的大忙。”(河南·扶溝)
【第87句】:劉姥姥進大觀園——樣樣新鮮
【第88句】:【 不幸而言】中預見到困難,竟成為事實。香港梁鳳儀《西 風逐晚霞》:“這個說法真是不幸而言中。義律千方百計地 把香港奪到手,希望以既成的事實換取中國方面的認可。” 窗戶紙一捅就破事情已經很明顯,容易說破。成語:心 照不宣。王安憶《文革軼事》:“雖說知道他心里明白,可窗 戶紙一捅就破,這是面子啊!”
【第89句】:【久旱遇甘雨,他鄉遇故知】(諺)甘雨:對農作物有利的雨水。故知:老友。指在異鄉遇上了老友,如同旱久得甘雨。
【第90句】:死豬不怕開水燙——豁出去了
【第91句】:【 這山望著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別的山頂,總覺得高。 指不滿足現有的處境,羨慕別人的條件。或說:這山望著那 山高,到了那山沒柴燒。成語:見異思遷。沈從文《長河》: “常言道: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哪知道我們的苦處。”
【第92句】:【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見“交游滿天下,知交有幾人”。
【第93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94句】:王某出外打工,沒有掙到幾個錢,家里的地卻荒了。他妻子說:“到外掙塊板,家里卻丟扇門。”(遼寧·大連)
【第95句】:【豬來窮家,狗來富家,貓來孝家】(諺)舊指豬來使家窮,狗來使家富,貓來使家死人辦喪事。一說豬常到窮人家,狗常到富人家,貓常到耗子多的人家。
【第96句】:【一手托兩家】(慣)比喻同時為當事雙方辦事,一次解決兩家的問題。
【第97句】:【不怕外來盜,就怕地面賊】(諺)外來盜:從外地竄來的盜賊。地面賊:熟悉情況的本地盜賊。指本地盜賊熟悉情況,容易作案。
【第98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見“黃山歸來不看山”。
【第99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諺)虎的心,隔著皮毛看不見;人的心,隔著肚皮也看不見。指人心的善惡好壞難以猜測。
上一篇:QQ經典摘錄說到心坎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