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我們盡量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經過不斷地積累,就能夠改變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使惡的結果推遲,使好的結果提前。
【第2句】:我們說知足常樂,如果沒有觀察自己內在,怎么可能知足?我們很喜歡向外觀察別人,認為別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各種美好事物,這時分別心就產生了。這種不平衡心態會衍生為嫉妒心,最后受傷害的是自己,由嫉妒產生的強烈嗔恨,會帶來非常大的煩惱和痛苦。所以說,痛苦是比較出來的,幸福是珍惜得來的。
【第3句】:【禪心佛語】人生說長很長,生命說短很短,當我們懂得自己的生命由自己掌握時,就要領悟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擁有后細細品味,二是追求中倍感無比充實。有些人為了享受苦了一生,有些人為了休息忙了一生,人們總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卻往往錯過了當下的美好,要記住,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
【第4句】:【禪心佛語】隨緣含義:有人將隨緣理解為什么也不干,被動地看著事情發生,這是個錯誤。隨緣只是看淡結果,而不是放棄個人努力。種因才有果,你必須種才行。種下大豆而希望得西瓜,不是隨緣。什么也不種而望有收成,更不是隨緣。隨緣是不留戀過去,不為過去哭泣,眼前最要緊的是安排解決。不急功近利,做該做的事。
【第5句】:【佛心禪語】不要執著于別人一時的錯誤,原諒他們,不僅是對他們的寬容,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愛,你原諒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寬容你。做到寬容,你不僅會贏得他人的感激,還能夠使自己走出仇怨的圈子,心胸豁達。
【第6句】:每個人都是在和生活的故事遭遇,生活也在啟迪著人生的那些領悟,學會尊重生活,那么首先要回歸內心的平靜,能夠超越這人世間恩怨情仇的牽扯,或者是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在這世態炎涼中保持心情的平和,和生活和睦兼容,而不是針鋒相對。
【第7句】:【禪語智慧】人要學會對自己的境遇有信心。論境遇如何,都欣然接受。為,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將指向一個更加廣大、完美的計劃,遠非我們一時片刻所能想象得到。像污泥對蓮花而言,并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就像繭對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第8句】:修煉自己的表情,讓它神采飛揚;修煉自己的行為,讓它規范專業;修煉自己的學識,讓它有如涌泉;修煉自己的脾氣,讓它逗人喜愛;修煉自己的個性,讓它鮮明唯美;修煉自己的心靈,讓它平和美麗;修煉自己的氣質,讓它超凡脫俗;修煉自己的靈魂,讓它崇高圣潔;修煉自己的人生,讓它陽光幸福。
【第9句】:【禪心佛語】哭的時候,就畫條黑眼線,它會提醒你,哭會很丑;傷心的時候,對著鏡子微笑,大笑,狂笑。你會發現,你在鏡子里的那張臉上找到了堅強。
【第10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人最難看見自己,平日張著眼向外看,對別人稱斤論兩,對世事摔道短。殊不知自己也身在其中,若能跳脫開來更需意志磨練。
【第11句】:對于生命而言,其實沒有高下,只是生活方式存在差別。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摻雜挑剔的,更沒有必要為自己尋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歸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無人而不自得。用自然的心去生活,才會得到自在的人生。
【第12句】:【禪心佛語】萬法雖存皆因我,性相平等本無二。心欲若動萬相生,六道輪回皆因它。四大無體合為相,假名安立方起用。三世諸佛應機生,眾生度盡佛亦空。
【第13句】: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緣,無緣不睹佛慈光,猶如盲者無所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譬人吞服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當出,供養十力諸功德,滅惑必至金剛智。如干草積等須彌,投芥子火必燒盡,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14句】:【禪語人生】諸佛菩薩具有時刻無礙照見一切萬法的慧眼,心里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應該很慚愧,害怕他們恥笑,所以畏懼、羞愧。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我們所有的言談舉止、起心動念,恒時都會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看得一清二楚。其實,佛菩薩們具有慈悲之心,是不會恥笑我們的,但是我們自己要有敬畏和慚愧之心哦。
【第15句】:【佛心禪語】別為失去什么而煩憂,因為你時刻都在失去;別為擁有什么而得意,任何的擁有都是如此的短暫。那些陪伴你的,哪怕再不起眼,你都要心存感激,都應該為自己的付出和收獲而驕傲。如果對自己都不認可,你又憑什么來贏得這個世界?我們的劫難在于,沉浸在對過去的悔恨中,任由當下的美好時光化做一片空白。
【第16句】:命里有時終需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生無常,人心善變,何必為那些是非恩怨糾結?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無所謂了;放下了,成敗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
【第17句】:很多人只懂得為錯過的太陽流淚,卻眼睜睜地看著群星從眼前消失,最后,一切都成云煙。如果總是背著沉重的懷舊包袱,為逝去的流年感傷不已,就只會白白耗費眼前的大好時光,也就等于放棄了現在和未來。拋開過去,讓一切在今天全部歸零,我們才能整裝待發,快樂出行。
【第18句】: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隨形好,。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65經
【第19句】:【禪語人生】正因為這樣,到我們長大,當我們開心、傷心;當我們希望、失望,我們慶幸心里腸里,總有首歌在竄來竄去,撐著撐著…讓硬梆梆的,不至硬進心腸;讓軟弱,不至倒塌不起。
【第20句】:【佛心禪語】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我所想占的利益,別人也想占。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
【第21句】:問:“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答:“此有事理之別。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理者,因諸供養巾,以法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進,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表布施,餅果表禪定。尚有涂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系持戒之意,合此為六波羅密也。”——李炳南居士
【第22句】:【禪語人生】學會妥協。退一步是為了形成合力。【第2句】:學會釋懷。從容的忽略勝過憤慨的回擊。【第3句】:學會寬容。寬容像春天的陽光,照耀別人也溫暖自己。【第4句】:學會隱忍。隱而不發不是不發。【第5句】:學會簡單。美麗和幸福都是簡單的,把握了簡單就是不簡單。【第6句】:學會換位思考。換個角度,世界就會大不相同。
【第23句】:光陰荏苒,只有老邁時的回望才能感受歲月的真切;紅塵滾滾,只有穿越后的體味才能洞察世事的艱辛。這個世界提供給你的空間就那么大,很多事情并非你經過努力就可以做到。所以需要我們做的,首要的是能夠全面地剖析自己,正確地認知自己,客觀地估價自己,盡力地爆發自己,只為讓自己走最少的彎路。
【第24句】: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為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為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們會成為你的命運。
【第25句】:【禪心佛語】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蘇醒的過程。這個世界層層疊疊地向我們展開,這一刻迷離的面目,下一刻就會清晰;這一刻不能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實,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是的,就這樣,我們不斷消除著自我的狹隘、偏激和片面,一點一點蘇醒著,活到老,并一直醒悟到老。
【第26句】:【世界上最浪費生命的三件事】【第1句】:評論。別人不靠你活著,何況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論人長短不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第2句】:責怪。責怪人人都會,卻無法改變現狀。共勉之所以好過責怪,在于既提高了別人,也歡喜了大家。【第3句】:擔憂。準備不足或者無力改變時才會擔憂,前者需要行動,后者需要放下。
【第27句】:【禪語人生】智慧,是長在傷口處。人人都會經歷傷痛,卻未必人人都會擁有智慧。這是一場靈魂的博弈,只有最終沒被傷痛壓垮的人,才配得到它。讓你痛不欲生的,就是能讓你脫胎換骨的。
【第28句】:【禪心佛語】善良絕不等于軟弱可欺,恰恰相反,善良是一種力量,看見光明、戰勝陰暗、喚醒美好的力量,當想放棄善良時,正說明自己內心的軟弱無力。人生來就應該善良,失去了善良的心,即使得到了一時的成功,又有何快樂可言呢?更何況,善業必感善果,惡業必感惡果,不可急功近利,只看一時一事。
【第29句】:【一心向佛的禪語】感恩,而后有幸福感;知足,而后有快樂心。不要奢望生活能事事順利,而要練就自己能無畏風雨;不要企求付出就得到回報,而要記得奉獻才是幸福的向導。人生的圓滿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填充,只需要你把心靈的枷鎖卸掉。生活精簡多少,快樂便會增加多少;人格完善多少,境界便會提升多少。
【第30句】:【南懷瑾:做人六字訣】一、“靜”:少說話,多傾聽。二、“緩”:穩著做事,不急不躁。三、“忍”:面對不公,別氣憤,別宣泄,忍讓是智慧。四、“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五、“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隨著時間會變成云煙。六、“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第31句】:【禪語人生哲理經典文案】我們都到了一個略顯尷尬的年紀,都不再那么年輕了卻也沒有足夠的成長;都想依靠自己卻發現還差一點;都想要往前走卻發現前路漫漫,前有迷霧后有壓力。但我依舊相信一些,我想你也同樣。有野心就去努力,在你跌倒還能站起來的時候。越是尷尬越是要面對,才能擺脫它。
【第32句】:【禪心佛語】心性調柔了,一切自然就順于慈悲而行。當我們生起一念利他的慈悲心時,就像點起一盞心燈,不僅照亮我們自己,也將溫暖照亮世界。
【第33句】: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我國古人對此多有經典闡述。諸葛亮在給他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么發人深省。
【第34句】:【禪心佛語】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去適應不同的情況,心情輕松舒暢,不要心郁氣結,跟自己過不去。人到老年,什么事都看透了,無論如何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善待自己莫煩惱。
【第35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人生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選擇,找一條適合自己走的路,別左顧右盼,莫貪多求快。二是明白如何堅持,好走的路上景色少,人稀的途中困苦多,勿隨意盲從,忌一味跟風,堅守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風景。三是懂得如何放棄,屬于你的終究有限,放棄繁星,才能收獲黎明。
【第36句】:【禪心佛語】人生在世,各自的愛好會伴隨生活一直到老死。但由于各人對人生觀,世界觀的認識不同,所以從各人所愛好的事類中,也可分出其清濁不同的品格。最污濁的是好財,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好飲。人的不同愛好,自至濁而稍清而至于凈,使精神生活逐漸升華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好比吃甘蔗一樣,一節比一節甘甜。
【第37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在風中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卻永遠沒有交匯的軌跡。
【第38句】:【禪文案】一直相信,愛,無關乎時間長短,情,能跨越山遙水遠。緣分真的是很奇妙,有的人相伴一生,也走不進你的心靈,而有的人,只需一眼,便再也走不出你的牽絆。總有一種遇見,會溫暖了你的生命,總有一種愛戀,能望穿最深的流年。
【第39句】:忿恨瞋惱,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名為無智。若如實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大王當知:一切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若無來去,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彼智、無智,亦復皆無。何以故?無有少法而能了知生與非生。若離能知,是為知也。《大寶積經》卷五十八,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40句】:【佛家看透生死的禪語】和廣信先生:聞事不喜不驚者,可以當大事。聽謗不怒不怨者,可以處煩囂。遇難不避不畏者,可以擔重任。用心不忮不求者,可以舉大略。做人不浮不躁者,可以固根本。
【第41句】:【禪心佛語】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韜光養晦,必懂內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第42句】:【禪心佛語】凡事不以他人之心待人,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計較;凡事不以他人之舉對人,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偏狹;凡事不以他人之過報人,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糾結。
【第43句】:【經典禪語】清醒的認識煩惱的真相,全世界都忽略忘記了,而你還在揪著不放,不要在意煩惱如何來勢洶洶,我們每個人的心地才是自己負責任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成為被時光忽略的一張容顏,那些所謂的煩惱更沒地方存放,煩惱是什么,隨它是什么,誰不顯擺,便不傷誰。
【第44句】:【禪心佛語】人應該活的真善美。不虛偽、不做作、直率、干脆,這是真;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惻隱之心愛人,這是善;溝通心靈和儀表,融合人類與自然,這是美。以真善美的品味做人,其樂無窮。
【第45句】:【佛心禪語】不要太心急,不用太焦慮,所有事物的流動,都自有它的順序。很多的時候,只要我們等一等,就安全了,讓一讓就過去了,忍一忍就和諧了,看一看就明白了,嘗一嘗就知道了,問一問就清楚了,想一想就悟出了。誰跟事情過不去,那些事情必然跟誰過不去。只有和諧的心態,才能引發出和諧的事態。
【第46句】: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理智的“放”、瀟灑的“放”、超脫的“放”、幸福的“放”,無論哪一種,都會讓人獲得自在。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累,身體累,心也累,那是因為他們執著和癡迷的東西太多,放下哪個都舍不得,而背負得多,自然就會身心疲累。
【第47句】:【一日一禪】閉目靜想,自己是否因心浮氣燥搞砸過很多事?是否常被環境、被人影響?是否常為小事生氣?懂得以智慧、慈悲來處理問題,心就不會經常打結。心若能清明自在,不管任何境遇,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心里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
【第48句】:【佛法無邊,是正因你思維有限】你跳不出這個世界,是正因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也許每個人出生時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我錯的時候,他便一開始長大了。
【第49句】:只要誠肯、熱情地對待每一個人,認真、積極地對待每一件事,你終會有所成就。誠心做一件事并堅持不懈,一定可以獲得成功。世界上的一切問題,究其根本,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所作所為,又根源于人的內心。人心向善,其所做之事就是善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