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介紹
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小說之父”。
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于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魯濱遜漂流記》(又譯為《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小說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出海遇難,漂流到無人小島,并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后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
該書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該小說發表多年后,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于世界各地,并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魯濱遜漂流記》、電視劇《魯濱遜漂流記》。
求科學家的小故事10個 100至200字左右
錢學森 一次導彈發射的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可是當時的天氣很壞,到底能發不能發,試驗基地的司令員、參謀長和錢學森的意見不同。
按照當時的規定,每次發射報告上面必須有三個人同意的簽字,然后再請示聶榮臻元帥的批準。
可是當時司令員和參謀長都說不能發,而錢學森卻非常有信心的說能發射,這樣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錢學森一個人簽字的報告送給了聶帥。
沒想到,聶帥很爽快地批準發射,并說要是只有那兩位簽字而沒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倒不敢批了。
你猜這發導彈發射成功沒
結果是這一發導彈還真的打成功了。
泡利 一次,在后來發現反質子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做完一個報告和泡利等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有聽過象你這么糟糕的報告。
”當時塞格雷一言未發。
泡利想了一想,又回過頭對與他們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瑞斯徹說:“如果是你做報告的話,情況會更加糟糕。
當然,你上次在蘇黎士的開幕式報告除外。
” 費雪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
工作之余,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
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后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
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象有人發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
終于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里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
”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
回到家里,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里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
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
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居里夫人 就在居里夫婦聲名日盛,進一步對鐳進行研究時,居里先生卻不幸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去世了。
居里夫人忍著巨大的悲痛,謝絕了巴黎官方要為居里先生舉行游行和演說,只請求用最簡單的儀式把居里先生葬在故鄉他母親的墓地里。
居里夫人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對鐳進行深入研究。
她還組織了鐳研究小組,把鐳這一神秘元素介紹給世界各國。
1911年12月,瑞典科學博士學院宣布授予她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
在諾獎的歷史上,兩次獲取此獎的,只有居里夫人。
按照慣例,居里夫人要到斯德哥爾摩作一次公開的演講。
伴隨她前往的有她的姐姐和她的長女綺瑞娜。
諾貝爾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
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
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
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
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余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干。
”
魯濱遜漂流記中每個故事的梗概 謝
第一部分:綜合呈現
【作品概述】講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魯濱孫冒險出海航行,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在那里堅強地度過了28年孤獨時光的故事。
這部小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魯濱孫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在巴西買了種植園;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寫魯濱孫在荒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以后的事情,主要經歷是由陸路從葡萄牙回英國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
小說雖是虛構的故事,但對魯濱孫荒島生活的描寫逼真而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藝術表現力。
此外,小說通篇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情節完全通過人物的自白串聯起來,語言明白曉暢,樸素生動。
【作者簡介】丹尼爾?笛福(1660—1731),生于英國,是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有“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稱。
其小說作品有《辛格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記》《羅克查娜》《一個騎士的回憶》等。
其中《魯濱孫漂流記》、《摩爾·弗蘭德斯》等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情節展示】1.做獨木舟魯濱孫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
他還制作陶器等等。
他靠自力更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已是應有盡有。
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
生活到第六年,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只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
他又用兩年時間挖了一條6尺寬的運河,以便把船放在半英里外的小河里去,并重新另造一只小的獨木舟,他駕著這只木船,像一個國王一樣繞島視察,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2.制作瓦罐瓦鍋魯濱孫在荒島上逐漸開始經營農業和畜牧業,并獲得了很大成功。
第一年打下兩斗稻谷、兩斗大麥。
要加工糧食,制造面粉等工作,就需要盛裝的容器。
魯濱孫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尋找陶土、制作陶胚,最后晾曬出堅硬的陶器,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陶器經過火之后變得更加的堅硬,于是魯濱孫用火燒制出瓦罐瓦鍋等炊器,使自己吃上了面包。
3.搭救野人“星期五”魯濱孫在島上生活到23年的時候,島上來了一群食人肉的野人。
魯濱遜決心保衛自己的領地。
他拿起槍潛伏在附近。
突然一個俘虜掙脫了繩子向他這邊跑來,后邊追來幾名野蠻人,魯濱遜開槍打死了那些追趕的野蠻人,救了這個俘虜。
魯濱孫救下那個野人的日子是星期五,所以把被救的野人取名為“星期五”。
此后,魯濱孫讓“星期五”皈依基督教,學說英語,以便和他交談。
“星期五”成了魯濱孫忠實的仆人和朋友。
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
4.救落難船長一條在荒島附近海面上經過的英國商船起了內訌。
船上的暴徒劫持了船長和大副,駕了一只小艇,朝魯濱遜的小島開來.他們準備把船長和大副扔到荒島上,然后把商船開走。
魯濱遜和星期五一同打死和打散了暴徒,營救了船長和大副,幫他們奪回了商船。
5.記日記在荒島上,魯濱孫為了打發時間,他決定把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
他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按照商業薄記上“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當前的幸運與不幸,好處和壞處公正的排列下來,從而達到自勉自慰的目的。
6.捧讀《圣經》在魯濱孫身患瘧疾,心煩意亂之時,他找到了救治靈魂的藥物,在用煙葉浸甘蔗酒治病的同時,他捧讀《圣經》,向上帝祈禱,由此他的內心得到很多安慰,健康和體力也得到恢復。
7.魯濱孫給荒島取名魯濱遜剛到島上時,看到島上一片凄涼,渺無人煙,感到沒有活下來的希望,給荒島取名“絕望島”。
8.計算時間魯濱孫在孤島上孤獨而憂郁,他決定把島上的經歷按照時間順序從頭至尾記錄下來,但是沒有筆、紙、墨水。
于是他在大柱子上刻上一句句子:“我于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在此上岸”,然后在柱子四邊每天刻一個凹口,每七天刻一個長一倍的,每一個月刻一個再長一倍的,這樣,他就有一個自制的日歷,可以計算日月了。
【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分析】1.魯濱孫他是一個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冒險家,又是一個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實干家,也是一個要求個性自由、艱苦創業、追求財富的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的新興資產者的英雄。
他自己搭建房屋,嘗試著打獵、種谷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干,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面包,還搭救并訓練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使他成為自己的忠實奴仆。
就這樣,他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
敢于冒險,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
2.“星期五”魯濱孫救起的土人,是魯濱孫忠實的仆人和朋友。
“星期五”是魯濱孫的仆人,他對主人情意真誠、熱切、忠心。
對自己的部族也十分熱愛;對自己的父親也孝心十足。
他聰明、勇敢、勤勞,并且十分的賦有智慧。
這一點可以從他學習東西的能力來表現出來。
他是一個出色的造船者,也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水手。
他還特別的力大無窮。
同時,他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男子漢,被魯濱孫所救之后,為報答他的救命之恩,毅然決定做魯濱孫的仆人。
所以,在這里,我們還可以說他是一為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名著主題闡釋】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熱情洋溢地贊頌了魯濱孫不畏困難的頑強意志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
魯濱孫的故事頌揚了勞動,頌揚了人與自然的斗爭精神,它告訴我們:只要有志氣,有毅力,勇于創造,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本書歌頌了勞動,贊揚了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精神。
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
這種勇于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于現狀,要開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