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秋天讀后感悟鮑爾吉·原野
我們的秋天讀后感讀后,沒有一絲的秋天落葉般的惆悵,只有秋日高照在落葉之間灑落下的陽光,感覺溫 暖而安詳。
從羅蘭對于秋天的感受中,我看到了秋天,這個自古以來都有惆悵的季節里滿滿 地生命力。
秋天,它接受了春夏的繁華,也等待著冬季的沉默,它保有著它獨特的美麗的景致。
羅 蘭從遙遠的地方依舊深深地戀著他心中的秋天。
那些秋天記錄著他曾經的生命軌跡, 也為他 的未來提供著不斷前進的人生哲理。
秋天,的確是那么美的。
有時候過于束縛于他人或是傳統的文化,我們會忘了用自己獨 特的角度去欣賞、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只屬于自己的秋景。
秋天教會了我們“怎樣去利用寂寞無聊的時刻,發掘出生命的潛能,尋找到迷失的自我;秋天告訴我們“生命的過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 由絢爛到平淡:秋天使我們懂得“生命不是虛 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實而具體”。
明凈的天空蔚藍如洗,陽光明媚,白云悠悠,風兒在唱著季節的挽歌。
窗前的梧桐無聲 地飄零著, 枯葉在秋風中翻飛, ——那可是你從遠方寄來的一片片無字的信箋
入夜夜涼 如水,夜寒似霜,云破月來,月盈星疏。
漫長而悠遠,幽靜而深沉。
舒袖嫦娥,搗藥玉兔, 伐桂吳剛,是否早已被你的萬千柔情浸透沉醉了每一分渴望
悄悄地,你來了,穿著 那輕霧般飄 夢中才有的七彩霓衣。
你在我久久的期盼里,終于姍姍地來到了我的眼前。
足跡;片片楓葉,是你殷紅的相思…… 媲櫓咳繆捫簟 BR> 動的白云,是你縞素的裙衣;滿地成熟的金黃,是你燦爛的笑意。
南飛的雁陣,是你走過的 一幀秋景如畫,洇染著靜謐的柔美;片片楓葉 舞動,張揚著生命的激情。
月洗梧桐,紅塵紛擾中,蓮心明似秋月;水漾明眸,秋雨迷骼錚 秋天啊,也許,我是你清晨草尖的露珠,我是你天空遷徙的候鳥;我 我佇立 是你枝頭孤單的果子,我是你生命里一個平淡的故事……不啊,不是的
我只是一個匍匐在 你腳下肥沃土地里的孩子,心中裝滿了眷戀,充滿了感恩,溢滿了深深的感激。
在秋風中,我彳亍在秋雨里。
娓娓絮語,如咽如哽,如絲如縷,訴說著心中最深沉的愛意:秋天啊,我想用最濃郁的酒,最熱情的歌,最深情的詩,迎接你的到來;并且,用最悠遠的 思念,最銘心的愛戀,最溫柔的呵護,把你當成一個美麗的童話,留在我生命深處的記憶, 遠遠地守望著你。
有人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有人說,秋天是多思的季節;我知道,秋天是 上天的恩賜。
——秋天,永遠是你的名字…… . 因為秋天接收了春的絢爛和夏的繁榮,也接收了春的張狂和夏的任性;接收了生命們從 開始萌生,到穩健成熟,這期間的種種苦惱、掙扎、失望、焦慮、怨忿和哀傷;也容納了它 們的歡樂、得意、勝利、收獲和頌贊。
如果你愛生命, 你該不怕去體嘗。
生命不是虛空, 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實而具體。
因此,你應在執著的時候執著,沉迷的時候沉迷,清醒的時候清醒。
秋頌 羅蘭 閱讀答案
秋頌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第1句】:識記背誦文中的妙詞佳句。
【第2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描繪、表述等方法賞析妙詞佳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對秋的獨特感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秋之美。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賞析感悟妙詞佳句。
教學方法:誦讀法、描繪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鋼琴曲《秋天的懷念》、與文中意境相似的畫面、古詩詞、具有秋之品格的人物故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筆清新雋永、意境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以飄逸灑脫的筆觸將我們帶入了閑逸、淡泊的秋的境界,既寫秋又頌人,在作者滿懷深情的娓娓訴說中,讓我們不僅領略到她所喜愛的素雅、自然、恬淡、嫻靜的秋,更深刻地體會到這是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對人生的感悟、對“為而不爭”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應重點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同學們,你們積累了那些有關秋天的詩文,能不能說給同學和老師聽,讓大家共享你的積累成果。
臺灣女作家羅蘭筆下的秋更是超凡脫俗,別具一格,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羅蘭秋的世界,踏訪羅蘭詩一般的內心世界。
背誦、評價描寫秋天的詩文。
開闊視野,感受秋的多種意境,激發學習興趣。
明確目標出示學習目標 一名學生朗讀學習目標,其他學生聆聽、理解 明確學習目的及學習重點。
拜訪羅蘭播放幻燈片 學生朗讀、識記 記憶、積累文學常識,了解羅蘭生平,為理解文章作鋪墊。
分析題目題目應該怎樣解釋呢
學生解釋題目,預測文章內容 滲透預測讀書法。
初讀課文播放音樂《秋天的懷念》 默讀課文勾畫生字新詞勾畫作者所描繪的秋天的景物。
積累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描繪秋景播放幻燈片,出示問題;再讀課文,用你認為準確、生動的詞語描述文中所描繪的景物。
例如:文中描繪了秀逸、灑脫、孤傲的秋林 自讀課文,組織語言,準備表述。
學生自由表述 培養學生閱讀時抓住關鍵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暢談感受播放幻燈片,明確要求:從文中勾畫出你最欣賞的語句或景物,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理解與感悟。
(提示:可結合自身經歷、見聞進行解讀,可結合所用修辭進行賞析,可借助詩詞名句或其他優美語句進行描繪,可借助繪畫、歌唱、朗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悟,也可講述你認為與秋的意境或秋的風骨相關、相似的人、事、景……) 再讀課文,進行思考、聯想、想象、繪畫、朗讀等活動,為班內暢談感受作準備。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暢談自己的感悟與理解。
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做自己能做的事,都有展示自我、進行表達的機會,有發現,有進步,有提高;從不同角度把握文章中心,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動力。
把握主旨根據你的感悟與理解,概括描述作者筆下的秋,可采用這樣的句式進行表達:秋是 ,因為秋有 因為秋有 因為秋有 教師總結 學生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組織語言,準備概括。
自由表達 強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質疑問難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互相質疑,共同解答 查漏補缺,同時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質疑的習慣。
布置作業
【第1句】: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第三題。
【第2句】:搜集、摘抄、背誦有關秋的詩文。
通過仿寫句子,培養學生譴詞造句的能力。
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對本文的理解,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板書設計 秋 頌羅蘭 楓林 颯爽秋林 秀逸秋日 酡紅 秋院 寂寥 閑逸淡泊秋云 悠閑秋風 純凈秋水 明澈 頌 人 教學反思 本文意境優美,意蘊豐厚,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對文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還存在著理解不深、不透、不到位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搜集寫秋的詩文,并對這些詩文的主題有所了解,為理解本文的中心作鋪墊,同時還應多了解作者的生平簡歷,更多的了解作者,就能更好的理解她的作品,另外本文語言清新雋永,不失為一篇美文,應反復誦讀,既能激發審美情趣,又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進一步加強。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選準切入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律循序漸進,在這節課上,先讓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描繪文中所描繪的景物,這對于學生來講很容易,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暢談感受,這對學生來講會有一定的困難,在此設計了多種表達感受的方式,可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說點什么,哪怕只是給同學們大聲朗讀幾句,也仍然對他人有益,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難點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概括主旨就會有水到渠成之感。
找不到答案就自己做吧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題( 14 分)秋 頌羅蘭(1)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2)有人的眸子像秋,
【第1句】:從整篇文章看,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第2句】:文章選取了秋天景物五個最具典型意義的畫面來描繪“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這五幅畫面是楓葉圖、(秋林落日圖)、(秋云圖)、(秋風圖)、(秋水圖)。
【第3句】:第⑩段寫“閑云野鶴”與主題“秋頌”有什么聯系
答:寫“閑云”突出“閑”,寫“野鶴”突出“逸”,“閑”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所以寫“閑云野鶴”正是歌頌秋色。
【第4句】:作者在寫到秋風卷落葉時,說到”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從中我們體會到作者怎樣的胸懷
對你做人有何啟迪
答:作者羨慕秋的“灑脫”和“不加修飾”,向往這樣的人生態度(或正視客觀規律,坦然面對人生的生死悲歡)。
“啟迪”必須由文章內容生發而來,不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
示例:為人處事不可過分計較,不妨灑脫一些,自然會感到生活的美好。
【第5句】:從內容上看,第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將“秋之美”與“具有秋之美的人”聯系起來,豐富了“秋頌”的內涵,使主題深化。
(意思對即可)格外:
【第1句】:從全文看,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秋”
突出其哪些特征
答:從秋葉、秋林、秋院、秋云、秋風、秋水、秋色等方面描寫“秋”。
突出“秋”的充實、淡泊、不加修飾、閑逸的特征。
(意思對即可)
【第2句】:開頭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第3句】:這篇散文描繪了作者心中的美景,一景一物都浸潤著作者的感情和思緒。
請你從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說明。
答:“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
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戀——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
無需參與,不必流連。
”這里雖然表面寫秋風,但字字句句都沁潤著作者的感情和思緒,潤藏著作者對生死對悲歡的一種淡然的感情,表現出作者對人生和事態看得通透,不因落花流水,秋去春來而憂心,可以看出作者的灑脫。
【第4句】:第11段中“擁有一切”與“不想擁有任何東西”兩句自相矛盾么
為什么
答:這里并不矛盾,其實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就好像秋一樣沒有想過要追求和炫耀什么,但卻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擁有了許多別人不可能相媲美的梅。
其實這里暗喻人也是一樣有舍才有得,過分苛刻地追求名利到頭來不見得你會多么的富有,但是從容淡定,寵辱不驚可能會擁有一切,而這一切絕不是金錢可以獲取的
其實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一種淡泊、灑脫的精神
我提供的答案就這么多,希望采納
秋頌的讀后感100字
秋頌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并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
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
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艷麗的凄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
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后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之清寂。
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里,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閑云。
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于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
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
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
“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
沒有什么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
“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閑云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凈的天宇間,那一抹白云,當得起一個“閑”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
“閑”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
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
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并不想擁有任何。
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澹泊的季節。
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
它把一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評析] 這篇散文寫得很美。
詩化的語言與句式,濃情的點染和描繪,是其外在的美;而態度的曠達與淡然,思緒的透澈與灑脫,則是其內在的美。
作者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了。
這種人格和個性的風度,就是秋天深層美的極致和底蘊。
參見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
為什么要誦讀中華經典文化
為什么要誦讀經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
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所以,一個處在當今信息滔滔、知識爆炸時代的中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論語》、《詩經》、唐詩、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于“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么,他如何懂得什么是“中華民族”
如何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皇天后土擔有一份責任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待誰去實現
而今,目睹社會之怪現狀,誰沒有切膚之痛
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眾生人等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青少年犯罪年齡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不以墮落為恥的品行,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的徹底失落
一位學者痛切地指出:“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地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后果。
喪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于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它民族所輕蔑。
” 往我們近了說,都說知識分子代表一個社會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
舉凡社會的光怪陸離,那里沒有“良知者”的影子
但看那學術吧,由于近百年來的文化斷層,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數是二三流著作,從二手三手材料里道聽途說,殘羹剩炙,浮于表面,淺嘗輒止,永遠也不長進,“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得不到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創性大師了。
而那些熠熠生輝的大師卻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了,誰來續寫我們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巴金百歲華誕,你慶我賀,但其本人是喜是悲
那次我在電視上看“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做演講,一派大家風范,耋耄老人啊,后學者誰能望其背,繼其學
曰無,蓋文化底蘊與恬然之性及之者寡,無以繼之。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我先扣問自己,年屆不惑,學無所成。
何也
我們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長在文化禁錮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國文化經典潤澤的兒童少年時期,幾乎是無書可讀。
我好在從“批林批孔”和“評水滸”的反面教材里知道了還有孔子以及儒法斗爭的那些時代的很多有趣故事,興趣盎然地匆匆讀了《水滸傳》,從父親秘不示人的幾本線裝書里瞥了幾眼《千家詩》、《古文觀止》、《西游記》、《說唐》和《今古奇觀》。
而這些學習是極零散和不系統的,并沒有痛飲到我們民族的源頭之水——國學經典。
科學文化的春天來了后,可是考高中、考大學的過程又使那點興趣蕩然了,上了大學,聽夠了那些教師們一念講義到下課鈴聲響的聲音,從此厭學,便率性而為,畢業了,聽之任之地在一個企業的邊緣教育地帶蹉跎了十幾年的青春時光。
蒙組織調動,我當有幸成為一名真正意義的小學教師的時候,為盡快進入角色,聽了很多課,看了很多刻錄在光盤上的課,讀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論文,但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了應試的需要更使學生厭煩學習,敬老師而遠之了,也明白了在社會上目睹過的許多事,比如為什么一個好端端的企業不能與時俱進,以至江河日下
最深層的原因是來自文化上的,因為有的企業領導者從小就沒有接受來自中國文化源頭的經典的洗禮,沒有文化的涵養和底蘊,經常裝懂蒙混,且自私自利,結果是造成上千過億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后還得賠上成百上千職工的福祉——飯碗。
百年大計真的是教育,而語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學生愛語文,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樹立理想,擔當責任,造福一方,這些問題是我步入語文課堂的第一課就思考的。
那次,我以講故事的方式,開始了我的國學經典誦讀之旅——首先要激起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語文能力。
我帶了各種版本的《西游記》故事圖書來到了教室拿給當時還是二年級(下)的學生看,讀給學生聽。
孫悟空是正義、智慧和勇敢的化身,愛憎分明,赤膽忠誠……學生心中不可一日沒有英雄啊
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活躍極了,原來讀書這么有趣,學語文這么輕松
這是我與學生們最初達成的讀經典氣自華的心靈默契。
我決心帶學生走一條學好語文最經濟最有效,為一生奠實基礎的路——國學經典誦讀,通過這樣的人文教育,通過那些千古名篇去體驗和感知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那種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讓學生從歷史上那偉大的先賢圣哲的睿語壯行中感悟到:一個人,在一生中無論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榮辱不驚,笑看成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體現中,為民謀福,為國盡忠。
這是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終極目的。
我后來給學生交心說:“老師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師,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學生。
”如果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我有什么個人功利目的的話,就是上面這句話了,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子貢在談到老師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時,曾動情地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
” 每一個教師要有古圣先賢的對祖國文化孜孜以求,發憤忘食,誨人不倦的精神。
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羅蘭的《寫給秋天》的解析
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灑脫、不加修飾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