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美術的感想
欣賞與感悟 上了美術欣賞課,感受頗多。
美術欣賞我的視野由古、古羅馬倏而轉到了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
古羅馬、古希臘的宏偉的宮殿建筑、眾多的雕刻作品,展現了這兩個偉大時代曾經的輝煌。
文藝復興沖破了中世紀的宗教束縛,出現了人才輩出的局面。
使我知道了中國的陶瓷藝術的源遠流長,和陶瓷藝術對于世界的貢獻。
通過中西方美術藝術的差異使我更加了解了中西方美術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及增加了我對于祖國燦爛文化的自豪之情,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美術藝術。
美術欣賞課不僅僅是對于繪畫藝術的欣賞,而且是對于雕刻、建筑、陶瓷藝術等等藝術中所體現出的美術藝術的欣賞。
我想上美術欣賞課給我的最深課的感受莫過于此了。
這使得我的眼界大開。
美術欣賞當然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的,各個藝術流派的,不同方面的。
有古羅馬、古希臘的最具特色的建筑、雕塑。
有文藝復興時期各個藝術大師的杰作。
還有近現代的各種新興的流派的介紹。
這些都是西方的藝術中的美術藝術的具體體現。
那么對于東方,尤其是中國,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自然要數陶瓷藝術,還有獨特的建筑風格。
更加不同于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是中國獨有的山水畫的藝術手法。
我在選修《中國水墨畫基礎》課的時候,老師就講過中國的山水畫很是不同于西方的繪畫。
他還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他有一個外國留學生跟他學習中國的山水畫法,但是不管怎樣這位外國的學生都畫不出中國山水畫的那種真正的味道,盡管他的畫功很好。
從這個例子中,我想中國山水畫是凝結了中國人民的特有的情節在里面的,所以外國的畫家很難畫出中國話的味道來。
當然,西方和東方的繪畫藝術分別屬于不同的畫法,各有千秋。
因而我們應該相互學習,才能相互促進彼此的發展,而不能頑固守舊。
尤其在當代不斷發展的世界里,加強彼此的交流學習更加顯得重要。
中國畫注重畫山水等自然景物或者蟲魚鳥獸等動物,并且善于運用空氣透視法,而且善于想象,這樣可以使得繪畫有遠有近,畫面有種曠遠闊達的氣象在里面,并且中國的畫更加注重使內心的情感表達在畫上。
而西方的繪畫主要運用焦點透視的方法,表現的繪畫作品多為描摹人物、事件為多,展現的空間不夠開闊,所以常有種壓抑的感覺。
看中國畫多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善于運用留白的畫法,而且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偉的景物,所以有種壯美之感。
而描摹的花鳥樹木卻給人一種伶俐輕快、聰慧靈性之感。
而觀看西方的繪畫則多為油畫,色澤雖然濃重,但卻看起來大多有種灰暗之感。
很少可以感受到空靈之感。
我想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
因為西方受宗教的影響深遠,宗教氣氛濃厚。
而中國則不太相信宗教,相反中國的儒、釋、道教則更多的是關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與否的方面,因而束縛較少,所以中國的畫更讓人感覺一種輕快愉悅的感覺。
當然和作畫的工具的運用也有很大關系。
西方用畫筆,中國則是毛筆。
這種工具的差異自然導致了做出的畫會有差異。
還有就是顏料的使用了。
中國畫用墨先畫好畫,然后再經過一種工序叫做裝裱,這樣給畫加上各種鮮亮的顏色。
使得中國的畫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而完好,不退色。
但是西方就很是不同了,用畫筆在畫布上作畫,顏料用化學顏料,畫好后保存就很麻煩,比較容易褪色。
當然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做法了,現在西方的保存技術是大大的提高了,我們反而落后了。
現在當然是有很大的改變了,以前是東學西入,后來是西學東入,到現在東西方的交流是不斷地加強,相互的影響。
所以繪畫藝術也不斷的相互的學習借鑒。
中國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國的房屋時用木材制作的,而西方的建筑則是用石材制作的。
這和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古代處于長江黃河流域,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地勢平坦,所以盛產優質木材,因而房屋多為木材制作。
而西方則多山地,山產石材,所以他們必然會以石材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另外這也是為什么西方的石雕雕刻雕像繁榮的原因之一。
我原先以為石材造的房子當然會比木頭造的房子堅固的多,但是我的猜想是錯的。
石材耐壓但是韌性差,而好的木材不但耐壓而且韌性很好,甚至比鋼還要好。
這是我嘆為觀止。
而更加令我感到驚嘆的是,中國房屋使用了斗拱的結構,這使得每個梁柱環環相扣,使得屋頂的巨大重量通過斗拱的精巧的結構而轉移到支撐房屋的大柱子上去。
這就使得屋子的墻壁不用承擔重量而僅僅是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
這儼然是現代鋼筋混凝土構架的雛形。
而且這種斗拱的結構還有利于房屋的擴充,而不用費很大的功夫。
也就是說可以在原來的房屋上面通過梁柱來擴充,而不用推到重新來建。
而西方的石材不僅韌性不好,而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重量。
并且可擴充性也不好。
當然它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加高。
中國的房屋卻多是一層的。
中國常見的高層建筑恐怕要數塔了,然而塔的建筑形式去時舶來的,因為佛教的傳入而傳進來。
西方石材建筑的集大成恐怕是凡爾賽宮了。
中國的木材建筑的集大成當然非皇家的宮殿了。
中國的房屋建筑多主張對稱美,建筑群往往有一條中軸線,而西方的的建筑則多曲線,典型的教堂大多有圓形的穹頂結構。
較之,我認為中國的木材建筑有種舉重若輕的感覺,而感覺西方的石材建筑則多是一種凝重深沉。
另外中國房屋的頂部的鋪設的瓦也是中國的特色了。
瓦的使用使得雨水可以輕易地留下來不易造成屋內漏水的情況。
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的加快,瓦在中國可能很少再見到了,瓦因而成為中國文人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常用的對象。
當然不僅僅是懷念瓦,大概可能是懷念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在邁向新時代時發出的嘆息吧。
談到文藝復興,我們自然會問那么文藝復興為什么會發生呢。
也許我們不應該這么問,而應該問,文藝復興為什么在當時發生,而且發生在意大利呢。
因為歐洲的思想受中世紀的宗教影響太深了,人們的思想受到了極大地束縛,人們想擺脫這種束縛追求自由是他們神圣的權利。
所以不管遲早,文藝復興都會發生的。
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之所以叫做文藝復興,是因為在古希臘、古羅馬的時代曾經有過輝煌的文藝、科技、思想的繁榮。
因而要打破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束縛,那自然是人想到的就是文藝復興的提法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什么會發生在當時的意大利。
因為當時意大利的經濟發展很快,新興的階級自然不愿繼續收其他力量的阻礙,所以就會尋找新的思想來沖破舊的思想。
再加上許多的天才人物的出現所以便形成了當時十分繁榮的文藝復興思潮。
文藝復興帶給歐洲人們新的思想,逐漸的使得人們從宗教繁重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可以說為以后歐洲的發展起到了啟蒙、促進的作用。
而在文藝復興中嶄露頭角的天才人物,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寶貴的知識和財富。
中國的制陶瓷的工藝可以追溯到商朝開始制造青銅,青銅雖然不是陶瓷,但是可以稱得上是陶瓷工藝的原始階段。
后來出現了黑陶,大約唐朝時候產生了瓷的工藝。
這是很大的進步。
瓷的出現彌補了陶的表面不光滑的缺陷,使得瓷的應用廣泛的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景德鎮成為我國的制造瓷器的中心之一,飲譽海內外。
陶瓷甚至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陶瓷文化。
很多士大夫都參與陶瓷的制作。
這就使得中國的陶瓷技術當時遙遙領先與世界。
西方的國家通過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等不惜重金來購買中國的陶瓷,把中國的陶瓷當做稀世珍寶對待。
幾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形成瓷器熱,經久不衰。
中國的瓷器上面可以繪畫、可以有文字書法等等。
不僅僅是器物,更是一種人文的精神的表現。
當然隨著瓷器制造技術被西方所掌握,陶瓷的制造的技術不再是秘密,但是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西方的美術藝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的地方,那就是追求美。
我想中西方在不斷的交流中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促進彼此更好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要把握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不能拋卻我們古代的燦爛的文化。
只有這樣才能在和西方的交流融合中把握住前進的方向,永遠有自己的歸屬。
我想美術欣賞課教誨我很多的東西。
這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課。
注,樓主請根據自己情況更換人名,地名,等不妥之處
在暑假中,在畫畫班結束的時候,老師讓我發言,說說在學習的感言,150字,明天急用
你好,我覺得你可以這么說,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讓自己有了這次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機會,讓你學到了好多知識,還交到了好多朋友。
另外感謝老師,讓自己在美術的海洋中找到了一葉小舟,以后可以徜徉的更遠。
有什么贊美美術老師的好詞好句
拜托了,我急用
妙筆涂丹青, 巧手繪美景。
空白化神奇, 瞬間成永恒。
遠景收眼底, 動中藏恬靜。
翠鳥似啼鳴, 人物栩如生。
手工制作的感想
手工制作使我在極高的興致中鍛煉了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好與壞先不說,至少我專心致志地去竭力完成,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我很有成就感。
還很重要的一點就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感覺到自己增長了見識,學到了一些繪畫美術方面的。
出錢的技巧。
繪畫參賽感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孩子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
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體系。
一、觀察生活――發現美。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關鍵是給兒童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美也就不同。
現實生活對兒童畫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兒童的繪畫能力并不是單靠老師通過講授技法就可以教出來的,為他們創造一定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的繪畫興趣,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因為美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創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才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教學。
【第1句】:采擷生活,提高審美認識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會變的線條》一課時,我讓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麗多變的線條,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種線條:黑板邊的直線、窗外護欄上的螺旋線、老師頭發上的波浪線、花盆邊上的弧線、花葉子上的鋸齒線……,這樣的引導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同時又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線條。
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藏著這么多美麗的線條,而且它們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創作中我又啟發學生想象微風中的柳條、大風時散亂的頭發、沙漠中一層層的沙子……學生輕松地畫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線條,他們的作品便充滿了韻律。
這樣既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