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完《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這些書有什么感言
古人智慧博大精深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國傳統開蒙教育的第一書,知名度極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經》為首,稱為“經”,以《千字文》墊底稱為“文”。
當然,在文字難度、知識水平、文學素養等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
沒有一定的文字學基礎和文化素養,對《千字文》是既讀不懂,也欣賞不了。
從時間上來說,《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時期,出現的最早;《三字經》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開始流通,明清時期才流傳開。
[ 西西河 知行人] 在教學的順序上是《三字經》第一,《千字文》最末。
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簡后繁,這很好理解;二就是“經”與“文”的根本區別。
經者經輿大道,是天下車馬行人經行的必由之路,引伸義就是規律、原理、原則與方法。
自古以來,圣人的書叫做經典,因其講述的是恒常不變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以有四書、五經等經典。
《三字經》既敢稱為經,而且被千古傳頌,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編纂而成的一篇韻文,詞藻華麗,語言優美,文學價值極高,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三字經》則不然,它“字有重復,詞無藻彩”,即不講究對仗,語言也不甚優美。
但《三字經》樸實無華,用極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大道理,這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因此“三百千”中最難理解的是《三字經》,最難講的也是《三字經》,沒有豐富的學識、沒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僅僅憑借文字是絕對無法理解經義的。
相反,隨著閱歷的增加與人生經驗的積累,對《三字經》的理解會越來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歡《三字經》,這也是為什么來聽《三字經》講座的老年人很多。
[ 西西河 知行人] 與《千字文》同理,《三字經》也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史,但《三字經》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貫三才,出入經史”,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清人王晉升就稱《三字經》是“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清人賀興思稱其是“一部袖里《通鑒綱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稱贊《三字經》“其啟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 …… 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的蒙學讀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個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個字讀起來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頌。
《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的特點,所以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于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很早就傳到了日本與韓國,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流傳到俄國,此后陸續被譯成英、法等多種文字。
1990年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
可見這部書早已不屬于中國人專有,它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了。
我們作為《三字經》故鄉的同胞,今天不但不會背誦《三字經》,有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讀過《三字經》,為此你將給自己下一個什么樣的評語呢
[ 西西河 知行人] 此次我們講解《三字經》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千字文》。
《千字文》講座是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體會文義。
《三字經》講座則是直剖經義,輔以文字,以經義為綱,文理為目,綱舉目張,文義也就自然現前了。
《三字經》全篇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獨立的中心,但六個部分又合成一個整體,似江河之水風氣浪涌,層層推進,在編排順序上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一以貫之的學術思想,這是我們在學習之中應該加以注意的。
弟 子 規 弟子規拼音版 弟子規易解 弟子規英文版 弟子規讀誦 弟子規動畫 二十四孝圖 蔡禮旭老師講座 弟子規論壇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
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
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
貪瞋癡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
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
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
為求解決問題,反倒制造問題。
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教之道,貴以專。
」,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于此。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國傳統開蒙教育的第一書,知名度極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經》為首,稱為“經”,以《千字文》墊底稱為“文”。
當然,在文字難度、知識水平、文學素養等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
沒有一定的文字學基礎和文化素養,對《千字文》是既讀不懂,也欣賞不了。
從時間上來說,《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時期,出現的最早;《三字經》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開始流通,明清時期才流傳開。
[ 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涉及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姓氏、自然常識等。
由于《千字文》字數多,又被大家廣泛知道,所以在古代還經常被用做倉庫、監獄、書籍(如佛經)及刻印書刊的書版等建筑、物品的編號,所以古代小說有“天字一號”等字眼。
讀完三字經后學到了什么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
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
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里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
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
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
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
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
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
”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
”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
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
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時間,要珍惜每一分鐘,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通過學習三字經,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影響最大的一種。
《三字經》之所以歷久風行,影響所及,幾乎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內容豐富,知識性強。
《三字經》篇幅不長,全篇僅1044個字,但就是在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
明朝的呂坤,把它當作增廣見聞的讀物。
清人紫巢氏,在為《三字經注解備要》作序的時候,稱它是“一部袖里《通鑒綱目》”。
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對比,認為它雖然“字有重復,辭無藻采”,但“啟人知識過之”。
(《重訂三字經》題辭)美籍華裔學者陳榮捷也說:“《三字經》以一千余字,歷舉中國文化義理歷史典籍,實一小型百科全書。
”(《朱子新探索》第672頁,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三字經》深得人們喜愛的另外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齊,隔句押韻,讀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兒童喜聞樂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連貫,語義順暢,淺顯明白,通俗易懂,絲毫沒有生拼硬湊的痕跡。
宋代之前啟蒙讀物主要用四言寫成在宋代之前,中國傳統的啟蒙讀物,主要是用四言寫成的。
從殘存的遺文和王國維等學者的考證來看,中國最早的啟蒙識字讀本,如《史籀篇》、《倉頡篇》等,都是用四言寫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體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為淺近可讀的一段,歌頌漢朝的功德:“漢地廣大,無不容盛。
萬方來朝,臣妾使令。
邊境無事,中國安寧。
百姓承德,陰陽和平。
風雨時節,莫不滋榮。
災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賢并進,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寫成的。
被人們視為“稷下學宮之學則”的《弟子職》、成書于六朝時期的《千字文》、唐代廣泛使用的《開蒙要訓》、成于唐而風行于宋的《蒙求》、介紹姓氏的《百家姓》、傳播歷史知識的《十七史蒙求》、闡釋理學概念的《性理字訓》、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寫成的。
在《三字經》出現之后,一些重要的啟蒙讀物如《龍文鞭影》,還是用四言編寫成的。
可以說,四字句是傳統啟蒙讀物最主要的編寫形式。
用三言這樣短小的句子來表達意思,而且通篇如此,還要押韻,這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用簡短(三、四個字)而整齊的韻語,好處在便于記誦,但是往往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寫得艱深難讀或者牽強硬湊,一是容易寫得貧乏呆板。
”(《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第23頁)四言相對于三言,雖然只多了一個字,除了增加編寫的難度之外,對于成人來說沒有什么不同,但對于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來說,則意味著負擔的減輕,意味著更加容易接受。
三字一句啟蒙讀物的沿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編寫的啟蒙讀物,雖然以《三字經》最負盛名,但正如俗言所說的那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三字經》的出現也是淵源有自,是中國傳統啟蒙教育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結果。
在《禮記?曲禮》中,有諸如“衣毋撥,足毋蹶;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之類短小整齊而又押韻的語句;在《列女傳》中,也有諸如“將入門,問孰存”之類的語句。
這些語句,教習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規范,不虛玄,不高妙,是切近的灑掃應對之類的具體事情,適合蒙童的理解能力,體現了小學“只是教之以事”的特點。
朱熹認為,這些短小而押韻的語句,可能“皆是古人初教小兒語”。
(《朱子語類》卷7)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朱熹把這些內容收錄在《小學》中。
我們注意到,因為時代久遠,又沒有別的證據,朱熹在作這樣的判斷時,審慎地用的是一種不肯定的疑似口氣。
如果朱熹的說法可信的話,那么,早在《禮記》成書的戰國及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三字一句、用作蒙童誦讀的讀本了。
在現今依然流傳、由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游編寫的《急就篇》,其主體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姓氏名字,二是服器百物,三是文學法理。
第二、三部分的內容都是用七言編寫成的,而第一部分全用三言。
它以“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
周千秋,趙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開始,而以“姓名迄,請言物”轉入介紹“諸物”名稱。
這一部分長達134句,在全書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但它主要是姓名的堆積,前后句沒有什么聯系,沒有什么意義。
這種編寫形式,主要是中國人姓名的特點決定的,編寫者并沒有刻意以三字一句編寫啟蒙讀本的意思。
在追溯《三字經》的淵源時,朱熹的《女已志銘》也受到個別研究者的關注。
朱熹的《女已志銘》無序文,全部銘文只有86個字:“朱氏女,生癸巳。
因以名,叔其字。
父晦翁,母劉氏。
生四年,呱失恃。
十有五,適笄珥。
趙聘入,奄然逝。
哀汝生,婉而慧。
雖未學,得翁意。
臨絕言,孝友悌。
從母葬,亦其志。
父汝銘,母汝視。
汝有知,尚無畏。
宋淳熙,歲丁未。
月終辜,壬寅識。
”(《晦庵集》卷93)陳榮捷在提出這則材料的時候,雖然表明“吾人不敢謂朱子為陳淳《啟蒙》之前驅”,但又說:“陳淳由四字文而改三字文,非必沿襲前人。
假如必須先例,則可取諸其師朱子也。
”雖然說“更不敢謂朱子為《三字經》之先例”,但強調“其女雖非幼稚,究尚未學,故此文乃為初學而設之文也”(《朱子新探索》第674頁),而且反復強調朱熹與啟蒙教育的關系。
的確,朱熹非常注重啟蒙教育,不僅曾編有《小學》和《易學啟蒙》,而且編寫了《童蒙須知》、《訓蒙詩百首》,他的《訓子帖》、《白鹿洞揭示》、《敬齋箴》、《滄州諭學者》、《論定董陳學則》、《朱子讀書法》、《孝經刊誤》等,舊時也曾用作啟蒙讀物。
他有關傳統小學的論述,不僅確立了啟蒙教育的使命,而且為傳統社會后期啟蒙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奠定了基調。
然而,將這篇為他女兒的墓志而作的銘文,看作是“為初學而設”,看作是為童幼而作,則顯然過于牽強。
銘是刻于器物或墓碑上的文字,或者用作自我警示,或者用來稱述生平功德,使傳揚于后世。
作為一種文體,它往往用三字、四字等整齊的形式寫成,如《大學》所載的著名的商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三字句式。
朱熹為自己早逝的女兒寫的墓志銘,從內容來看,是為了使其生平懿德傳揚于后世,從形式而言,則合乎“銘”的文體,與啟蒙教育沒有什么聯系。
朱熹的學生陳淳,倒是實實在在地為啟蒙教育的需要,用三字句式編寫了一部適合兒童的讀本。
他編寫的《啟蒙初誦》,全篇完好無損地一直保存到現在。
陳淳最初編寫時,依照傳統的方式,用的是四字句,篇名為《訓蒙雅言》(《四庫全書》本此篇序言稱《訓童雅言》)。
作者曾自敘其撰著經過:“予得子今三歲,近略學語,將以教之,而無其書。
因集《易》、《書》、《詩》、《禮》、《語》、《孟》、《孝經》中明白切要,四字為句,協之以韻,名曰《訓童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全篇四字一句,四句一章,雖然說輯錄的主要是儒家經典中的語句,但都經過了作者較大幅度的改編。
如述及孔子的部分這樣說:“孔集大成,信而好古,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下學上達,好古敏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進禮退義,溫良恭儉,若圣與仁,為之不厭。
宗廟便便,鄉黨恂恂,私覿愉愉,燕居申申。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不正不坐,不時不食。
出事公卿,入事父兄,罕言利命,不語怪神。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心所欲,無可不可。
” 《訓蒙雅言》編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長語也,則以三字先之,名曰《啟蒙初誦》,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
(《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來被熊大年收錄在《養蒙大訓》中,并被改名為《經學啟蒙》。
《啟蒙初誦》以三字句寫成: 天地性,人為貴,無不善,萬物備。
仁義實,禮智端,圣與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遠,君子儒,必自反。
學為己,明人倫,君臣義,父子親。
夫婦別,男女正,長幼序,朋友信。
日孜孜,敏以求,憤忘食,樂忘憂。
訥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篤敬。
思毋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入則孝,出則弟,敬無失,恭有禮。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莊。
口容止,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
視思明,停思聰,色思溫,貌思恭。
正衣冠,尊瞻視,坐毋箕,立毋跛。
惡旨酒,好善言,食無飽,居無安。
進以禮,退以義,不聲色,不貨利。
通道篤,執德弘,見不善,如探湯。
不遷怒,不貳過,毋意必,毋固我。
道積躬,德潤身,敬日躋,新又新。
祖堯舜,憲文武,如周公,學孔子。
禮三百,儀三千,溫而厲,恭而安。
存其心,養其性,終始一,睿作圣。
這篇讀物主要講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篇幅也很短小,文字多有重復,可知它主要是作為教授倫理道德而編寫的,識字的目的并不突出。
比起《三字經》來,內容也過于單一,由于主要是集儒家經書中的語句,盡管作者特別注意選擇那些“明白切要”的,但也比較古奧難懂。
盡管如此,《三字經》對它的繼承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三字一句的形式姑且不論,二者開篇都談論人性,并且觀點也完全相同。
從《三字訓》到《三字經》在《三字經》之前,近似的命名也已經出現。
與朱熹(1130~1200)同時的項安世(1129~1208)曾說:“古人教童子,多用韻語,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訓》之類,欲其易記也。
《禮記》之《曲禮》、《管子》之《弟子職》、史游之《急就篇》,其文體皆可見。
”(《項氏家說》卷7)可見《三字訓》與《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一樣,當時已經廣泛地運用于啟蒙教育。
可惜《三字訓》現在已經佚失,我們不知道它的詳細內容。
由項安世的述說可知,為了便于兒童的記誦,它整齊押韻;從書名上,可以推知它用三字寫成,而且,這樣的命名和它三字一句的編寫形式相關聯。
陳東原先生說《三字經》“當系元初人就《三字訓》改作”,只是一種推測,沒有任何材料可以證實,但無論是編寫形式還是命名方式上,它無疑對《三字經》有重要的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啟蒙教育傳統的結晶,它的出現,是傳統啟蒙教育長期積累的結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先例可循,就連它的名稱,也顯然是取法《三字訓》的結果。
正因為植根于這樣豐厚的傳統,它才得以厚積薄發,成為傳統啟蒙教材最具標志性和代表性的讀本
背誦《百家姓》有什么意義
背誦《百家姓》的意義在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并且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記憶鍛煉的讀本。
《百家姓》起源于宋朝,作者為宋朝錢塘(杭州市)一個書生。
收入單姓408個,復姓30個,合計438個姓氏。
后增補單姓520個,復姓76個,共有1034個姓氏,也稱作為《千家姓》。
百家姓自宋朝以來就是幼兒的啟蒙讀物,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幾年新興幼兒教育開始要求背誦《百家姓》、《三字經》等經典讀物,它非常有助于開發記憶潛能的開發。
與《三字經》不一樣,《百家姓》本身是沒有什么更深的教育意義的,畢竟《百家姓》里那么多的姓氏,它只是姓氏,不承載其他的含義,但這么多的姓氏排列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記住的,因此需要記住它需要一些記憶方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背誦《百家姓》可以看做一種記憶方法的鍛煉。
另外《百家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從這個角度來說,了解一些是有好處的。
但如前所述,《百家姓》這本書本身不具有教育本身的價值,所以如果只是為了背誦而進行的背誦就大沒必要了。
因此從啟蒙教育的角度來說,《百家姓》可以作為一本啟蒙識字的讀物來看待,但一定不要將其視為傳統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強迫孩子進行背誦記憶,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國學除了三字經還有什么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都是,國學的范圍是比較大的,這些都只是冰山一隅而已。
真正的國學包擴了諸子百家的各種經典,三教九流的各種思想,這些都在國學的范疇。
反正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也就是屬于中國的傳統積淀都是。
上一篇:三十歲男人的生日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