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余秋雨散文 優美句子摘抄
將說得準的事情告訴學生,將說不準的事情交給科研,將說不清的事情寫進散文。
什么是蒙昧和野蠻,什么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地為它呼喊幾聲。 ——《文明的碎片·題敘》●蒙昧—野蠻—文明,這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話題。
人類專家常常把它們作為人類早期演進的三大階段,那么,我們當然早已進入文明,而且千萬年下來,早已進入一種充分成熟的文明。我們的一切舉止行為,好像應該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時時滋生。它們理所當然在把嘲謔和消解文明作為自己生存本能。
沒想到文明對此毫無警覺,它太相信那個所謂心照不宣的公認前提,對周圍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文明的碎片·題敘》●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
文明的傷心處,不在于與蒙昧和野蠻的搏斗中傷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蠻錯看成文明。 ——《文明的碎片·題敘》●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
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 ——《文明的碎片·題敘》●社會上萬事萬物各自的理由組合不成文明。
文明是對瑣碎實利的超越,是對各個自圓其說的角落的總體協調,是對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基元性原則的普及,是對處于日常迷頓狀態的人們的提醒。然而,這種超越、協調、普及、提醒都是軟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文明的碎片·題敘》●剝除文明的最后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人類歷史上一切由人類自己造成的悲劇,大半由此而生。
——《文明的碎片·題敘》●最強大的哲人也無力宣稱,他可以從整體上營造一種文明。人們能做的極致,也就是為社會和歷史提供一些約定俗成的起碼前提。
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義的基石、文化的共識、理性的入門,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常情常理。沒有這一切,社會無以構成,人類無以自存,因此,所有良知未泯的文化人都應該來參與構建文明前提的事業。
——《文明的碎片·題敘》●文明的火種會不會在漠然者的心頭重新點燃?文明的前提會不會使他們恍然收起振振有詞的各自理由?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切文化行為會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真正的積極反應? ——《文明的碎片·題敘》●稱為文明古國,至少說明在我們國家文明和蒙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交戰的雙方倒下前最終都面對后代,因此我們身上密藏著它們的無數遺囑。
——《文明的碎片·題敘》●我曾隱隱地感覺到,我們的故鄉也許是一個曾經很成器的地方,它的“大器”不知碎于何時,碎得如此透徹,像轟然山崩,也像漸然家傾。為了不使后代看到這種痕跡,所有碎片的殘夢被湖水淹沒……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
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昧和野蠻的搏斗中碎得于心無愧。無法躲藏于家鄉的湖底,無法奔跑于家鄉的湖面。
那就陳之于異鄉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來踢去,也能鏗然有聲。偶爾有哪個路人注意到這種聲音了,那就順便讓他看看一小片潔白和明亮。
——《鄉關何處》●蒙昧往往有樸實的外表,野蠻常常有勇敢的假相,從歷史眼光來看,野蠻是人們逃開蒙昧的必由階段,相對于蒙昧是一種進步;但是,野蠻又絕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會回過身去與蒙昧結盟,一起來對抗文明:外表樸實的對手和外表勇敢的對手,前者是無知到無可理喻,后者是強蠻到無可理喻。更麻煩的是,這些對手很可能與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體,甚至還會悄悄地潛入人們的心底,使我們尋找它們的時候常常尋找到自己的父輩,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歷史。
——《鄉關何處》●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保存著高貴的光彩,永久地讓人想像。能這樣,也就夠了。
——《鄉關何處》●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
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流放者的土地》●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抹去或改寫人類文明史,但有權利總結教訓。
重要的教訓是: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造在內。
如果這種創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結果必定適得其反。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濃度曾經最高的地方都已不適合居住。
——《簡單與自然》●本來,人類是為了擺脫粗糲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對立面是荒昧和野蠻,那時的自然似乎與荒昧和野蠻緊緊相連。但是漸漸發現事情發生了倒轉,擁擠的鬧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蠻。
現代派藝術寫盡了這種倒轉,人們終于承認,寧肯接受荒昧和野蠻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蠻化的所謂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給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經靠向自然一邊。
——《簡單與自然》●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種表現。繁衍過度、消費過度、排放過度、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繁文縟節過度、知識炫示過度、雕蟲小技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
【第2句】: 【余秋雨的文章中的優美句子1到10個】
1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2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著。 3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沖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恬然卻不可以清淡。
4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5 希望世間能有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于紀錄、樂于重溫、善于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6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個游戲叫做“收藏人生的游戲”。
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成了大河。而大河,不會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險。
7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于罕見,豈不危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向往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
8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處流連過久。安適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
而任何滯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 9 百般使命,只要人際關系復雜,便什么也做不成;反之,山高路遠,只要人際關系單純,便怎么也走得通。
10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現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第3句】: 余秋雨經典語句
余秋雨經典語錄 〔作者:余秋雨 轉貼自:余秋雨在線 發布時間:2005-11-19 11:35:49 點擊數量:817〕 ●至今記得初讀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財寶》時所受到的震動。
他認為,一個人突然在鏡前發現了自己的第一根白發,其間所蘊含的悲劇性遠遠超過莎士比亞的決斗、毒藥和暗殺。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開始我深表懷疑,但在想了兩天之后終于領悟,確實如此。
第一根白發人人都會遇到,誰也無法諱避,因此這個悲劇似小實大,簡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決斗、毒藥和暗殺只是偶發性事件,這種偶發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發卻把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成了一條綿長的邏輯線,人生的任何一段都與它相連。 ——《關于年齡》 ●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
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關于年齡》 ●人類最愛歌頌和贊美的是初戀,但在那個說不清算是少年還是青年的年歲,連自己是誰還沒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種關及終身的情感選擇?因此,那種選擇基本上是不正確的,而人類明知如此卻不吝贊美,贊美那種因為不正確而必然導致的兩相糟踐;在這種贊美和糟踐中,人們會漸漸成熟,結識各種異性,而大抵在中年,終于會發現那個“唯一”的出現。但這種發現多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肩上壓著無法卸除的重擔,再準確的發現往往也無法實現。
既然無法實現,就不要太在乎發現,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頷首、隨手揮別。此間情景,只要能平靜地表述出來,也已經是人類對自身的嘲謔。
——《關于年齡》 ●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關于年齡》 ●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于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
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選擇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處處發生,只不過多數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關于年齡》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
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關于年齡》 ●歷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頌青年來弘揚社會的生命力。
但這里顯然橫亙著一種二律背反:越是堅固的對象越需要鼓動青年去對付,但他們恰恰因為年輕,無法與真正的堅持相斡旋。 他們剛剛放下歷史課本,又何曾體察過歷史蒼涼的內涵?他們隨口談論社會,又何曾了解過民眾的質樸需求?他們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過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學生的歷史使命壓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
如果對他們一邊加壓一邊慫恿,只能使他們變成一堆扭曲的形體和尖利的聲音,這是我們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關于年齡》 ●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是什么,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
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年,我們什么也不懂,能夠站箏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么,已是萬幸。如果刻苦數年,居然從腳下扎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了人類。
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試想區區五尺之軀,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萬里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關于年齡》 ●中年是對青年的延伸,又是對青年的告別。
這種告別不僅僅是一系列觀念的變異,而是一個終于自立的成熟者對于能夠隨心所欲處置各種問題的自信。 ——《關于年齡》 ●中年人的當家體驗是最后一次精神斷奶。
你突然感覺到終于擺脫了父母、兄長、老師的某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在青年時代總是依稀猶在的;對于領導和組織,似乎更貼近了,卻又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存在,你成了社會結構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點;因此你在熱鬧中品嘗了有生以來真正的孤立無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強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時代的多元體驗也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和選擇。
——《關于年齡》 ●中年人一旦有了當家體驗,就會明白教科書式的人生教條十分可笑。當家管著這么一個大攤子,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在涌現著新問題,除了敏銳而又細致地體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開每一個癥結,簡直沒有高談闊論、把玩概念的余地。
這時人生變得很空靈,除了隱隱然幾條人生大原則,再也記不得更多的條令。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好的人生狀態,。
【第4句】: 余秋雨經典語句
《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么重要、多么殘酷、多么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千年一嘆》 2000年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
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后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晨雨初聽》 2001年6月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
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 《借我一生》 2004年 “我歷來不贊成處于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第5句】: 余秋雨經典語句
【第1句】: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第2句】:能夠慢慢培養的不是愛情,而是習慣。能夠隨著時間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動。所以愛是一瞬間的禮物,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但反過來說,愛和婚姻實際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要結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愛情的。
【第3句】:炊煙起了, 我在門口等你。 夕陽下了, 我在山邊等你。 葉子黃了, 我在樹下等你。 月兒彎了, 我在十五等你。 細雨來了, 我在傘下等你。 流水凍了, 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 我在天堂等你。 我們老了, 我在來生等你。能廝守到老的,不只是愛情,還有責任和習慣。
【第4句】: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愛你的時候,因為我只有在看不見你的時候,才最愛你。同樣,你永遠也看不見我最寂寞的時候,因為我只有在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才最寂寞。
【第5句】:看完余秋雨的話,今后我結婚了,我的婚姻里一定要有愛情,而且程度要大大的,深深的,恩
【第6句】:愛情里,總有一個主角和一個配角,累的永遠是主角,傷的永遠是配角;有時,愛也是種傷害:殘忍的人,選擇傷害別人,善良的人,選擇傷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余秋雨
【第7句】:假如你想要一件東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來找你,就永遠屬于你;它若不回來,那根本就不是你的。——余秋雨。愛情也是如此。
【第8句】:余秋雨在關于愛情的散文中這樣寫到:“為什么把擇定終身的職責,交付給半懂不懂的年歲;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獲過的荒原?”
【第9句】:余秋雨說了那么多旳如若你不在我等待你歸來也比不過你一句「我不會等 我去找你」
【第10句】:編后語:相信大家看了已經早就收藏起來,的確我們可以看到余秋雨先生對人生、愛情、生活很多方面的的解讀,讓我們瞬間覺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一個人的人生總是會充滿坎坷的,這就需要我們努力迎難而上,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說的那樣做,人活著就應該活出自己的生活本色,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喜歡!
●某個時期,某個社會,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壞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記了自己是中年。
——《關于年齡》
●老年是如詩的年歲……
中年太實際、太繁忙,在整體上算不得詩,想來難理解;青年時代常常被詩化,但青年時代的詩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標準,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詩。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萬丈紅塵已移到遠處,寧靜下來了的周際環境和逐漸放慢了的生命節奏構成了一種總結性、歸納性的輕微和聲,詩的意境出現了。
——《關于年齡》
●一般情況下,老年歲月總是比較悠閑,總是能夠沒有功利而重新面對自然,總是漫步在回憶的原野,而這一切,都是詩和文學的特質所在。老年人可能不會寫詩或已經不再寫詩,但他們卻以詩的方式生存著。看街市忙碌,看后輩來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綠,而思緒則時斷時續,時喜時悲,時真時幻。
——《關于年齡》
●老人的年齡也有積極的緩釋功能,為中青年的社會減輕負擔。不負責任的中青年用不正當的寵溺敗壞了老人的年齡,但老人中畢竟還有冷靜的智者,默默固守著年歲給予的淡然的尊嚴。
——《關于年齡》
●年齡本不該被太多利用的,因為它帶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無法辯駁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現了霉氣十足的年齡霸權,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銀發一閃,冷不丁地出現一個能夠降伏它們的高神。煙塵散去,只剩下這位高神的笑容隱約在天際,而此時天下,早已月白風清。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向我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圣。
——《關于年齡》
●中青年的世界再強悍,也經常需要一些蒼老的手來救助。平時不容易見到,一旦有事則及時伸出,救助過后又立即消失,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是一種早已退出社會主體的隱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隱柔中沉積著歲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時啟悟,如與天人對晤。老年的魅力,理應在這樣的高位上偶爾顯露。不要驅使,不要強求,不要哄抬,只讓它們成為人生的寫意筆墨,似淡似濃,似有似無。
——《關于年齡》
●什么季節觀什么景,什么時令賞什么花,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顛大倒,就會把兩頭的況味都損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第6句】: 余秋雨經典語錄
余秋雨經典語錄
——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的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老人的寂寞就如同老人的衰弱,無可避免。這有點殘酷,但這種殘酷屬于整個人類。
——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時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于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的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去了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選擇的自由度并不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處處發生,只不過多處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哪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歷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頌青年來弘揚社會的生命力。這是一貼療世藥方,特別對一個古老而疲憊的帝國更有特殊的意義,大用藥也要適度,需要受到充分的理性控制。因為這里顯然橫亙著一種二律背反:越是堅固的對象越需要鼓勵青年去對付,但他們恰恰因為年輕,無法與真正的堅固相斡旋。他們剛剛放下歷史的課本,又何曾體察過歷史的蒼涼的內涵?他們隨口談論社會,又何曾思考過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學生的歷史使命壓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對他們一邊加壓一邊慫恿,只能使他們變成一堆扭曲的形體和尖利的聲音,這是我們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是什么,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年,我們什么也不懂,能夠站穩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么,已是萬幸。如果刻苦=數年,居然從腳下扎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了人類。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試想區區五尺之軀,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萬里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至今記得初讀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財寶》時所受到的震動。他認為,一個人突然在鏡前發現了自己的第一根白發,其間所蘊含的悲劇性遠遠超過莎士比亞的決斗、毒藥和暗殺。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開始我深表懷疑,但在想了兩天之后終于領悟,確實如此。第一根白發人人都會遇到,誰也無法諱避,因此這個悲劇似小實大,簡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決斗、毒藥和暗殺只是偶發性事件,這種偶發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發卻把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成了一條綿長的邏輯線,人生的任何一段都與它相連。
——《關于年齡》
●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關于年齡》
【第7句】: 余秋雨的經典語錄
很多老人的長壽,是犧牲很多樂趣換來的。
例如,拼死冒險的樂趣、孤立無援的樂趣、遭受圍攻的樂趣。文化也是一樣,長壽的代價就是失落太多。
—— 余秋雨 諺語 / 現實, Nov 4, Tag: 懷疑 數字 余秋雨 , 評論(1) 我們從小就是在一連串的數字和百分比中長大的。沒有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些數字有點可疑,等到終于有了結果,我們不得不懷疑一切數字,也不再在乎別人提出任何數字。
我想,我們的祖輩也是經過這個過程才輕視一切數字的吧。 —— 余秋雨,《秋雨時分》 諺語 / 現實, Oct 21, Tag: 尊嚴 學生 家長 教師 余秋雨 很多家長和老師身上,我看到,他們竭盡全力在做人格尊嚴的反面文章。
在成敗輸贏的迷魂陣中,他們天天用愛的乳汁,澆灌著人格低劣的惡苗。 —— 余秋雨,《秋雨時分》 諺語 / 現實, Oct 13, Tag: 電視劇 余秋雨 我覺得這些年,宮廷題材的電視劇拍得太輝煌、太富于智商了。
中國古代宮廷最常見的圖像是,一群被閹割的年輕人舉起板子,從生理上摧殘著曠世學者和年邁將軍。 —— 余秋雨,《秋雨時分》 可問題是,我們不能在電視上天天看打板子是吧? 諺語 / 現實, Oct 6, Tag: 標準 文明 余秋雨 判定一種文明的優劣有多種標準,而最高標準和最低標準又常常首位相應,形成一個循環圓形。
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著,不去招惹別人。 —— 余秋雨 余秋雨經典語錄 ——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
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的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老人的寂寞就如同老人的衰弱,無可避免。這有點殘酷,但這種殘酷屬于整個人類。
——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時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于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的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
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去了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選擇的自由度并不很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處處發生,只不過多處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哪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
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歷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頌青年來弘揚社會的生命力。
這是一貼療世藥方,特別對一個古老而疲憊的帝國更有特殊的意義,大用藥也要適度,需要受到充分的理性控制。因為這里顯然橫亙著一種二律背反:越是堅固的對象越需要鼓勵青年去對付,但他們恰恰因為年輕,無法與真正的堅固相斡旋。
他們剛剛放下歷史的課本,又何曾體察過歷史的蒼涼的內涵?他們隨口談論社會,又何曾思考過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學生的歷史使命壓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對他們一邊加壓一邊慫恿,只能使他們變成一堆扭曲的形體和尖利的聲音,這是我們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是什么,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年,我們什么也不懂,能夠站穩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么,已是萬幸。
如果刻苦=數年,居然從腳下扎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了人類。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
試想區區五尺之軀,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萬里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至今記得初讀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財寶》時所受到的震動。
他認為,一個人突然在鏡前發現了自己的第一根白發,其間所蘊含的悲劇性遠遠超過莎士比亞的決斗、毒藥和暗殺。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開始我深表懷疑,但在想了兩天之后終于領悟,確實如此。
第一根白發人人都會遇到,誰也無法諱避,因此這個悲劇似小實大,簡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決斗、毒藥和暗殺只是偶發性事件,這種偶發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發卻把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成了一條綿長的邏輯線,人生的任何一段都與它相連。 ——《關于年齡》 ●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
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關于年齡》。
【第8句】: 有誰寫個余秋雨經典語錄
我看到,被最美的月光籠罩著的,總是荒蕪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擁的,總是友情的孤兒。我看到,最興奮的晚年相唔,總是不外于昔日敵手。
我看到,最怨憤的蒼老嘆息,總是針對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堅固的聯盟,大多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決絕的分離,大多由于感情。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戰。
我看到,最不能清除的,是半句齟齬。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的酒水浸泡的,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矜持的水筆描畫著,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臨終前的,總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總是摯友。
上一篇:詠雪中比喻大雪紛紛的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