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暖冬行動讀后感
以下是讀后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
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
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
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
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
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
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
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后感以“感”為主。
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
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
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ikun什么意思
應該是。
“”是一句衛生諺語,這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
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
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并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
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于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
上下身沒什么區別,關鍵在于全身機體是否協調。
按照祖國醫學的觀點,大自然分為陰陽兩個方面,相應,大自然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無不取決于陰陽關系的變化。
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
故高下相召,繁榮昌盛降相因,而變化作矣。
”因此,氣候出現寒涼溫熱,季節分為春夏秋冬。
夏和冬是一年之中相反的兩個極端,夏季陽極陰衰,故而熱;冬天陰盛陽弱,故而寒。
而春、秋二季處于冬夏交替之間,陰陽變化之際,因而屬于過渡季節。
春季,氣候乍寒乍暖,陽已升而陰未消;秋天,晝熱夜涼,陽始退而陰漸長。
此時,人們機體的調節功能如果適應了這種變化,就不發生疾病;反之,就要生病。
夏、冬季節天氣或熱極,或冷甚,但很少有突變,氣溫相對比較穩定,人們能夠比較順利地適應,因此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
春秋之際天氣變化無常,熱中有寒,寒中有熱,氣溫一日之中就有多變,故人們就不太容易適應,因此疾病發生率和舊病復發率就相對較高。
這是因為,春天溫暖多風,空氣由干燥變濕潤,人的皮膚紋理由緊縮而開始舒展,循環功能相對增強。
因此,皮膚末梢血管供應增加,汗腺分泌增多;加上此時正值推陳出新之勢,細菌和病毒有了適宜的環境,容易大量繁殖和傳播。
秋天氣候熱涼相兼,時而有夏天的熱感,時而有冬天的寒覺。
我們的祖先從實踐中認識了這種變化規律,于是制定了相應的防范措施:春不忘避陰邪,棉衣宜晚脫;秋主動戰陰邪,穿著莫過厚,并按照氣候多變的規律,注意隨時增減衣服。
這樣,一方面使皮膚的調節功能逐漸適應變化著的外界環境,減少和杜絕病邪的傳入;一方面鍛煉和提高機體的耐受能力,以進一步適應即將到來的盛夏炎熱和嚴冬的酷寒,這就是“春捂秋凍”的道理和實現“少災少病”的前提。
值得說明的是,“春捂秋凍”是一種被動的防范措施,我們不能用機械論的方法去理解它。
“春捂”是有時間性的,總不能老穿著棉衣不脫。
“秋凍”要有耐凍的措施,總不能凍得渾身打顫還不加御寒之物。
近年來,由于受和的影響,氣候異常變化的情況時常出沒,過去少見的“暖冬”、“暖(熱)春”、“倒春寒”現象頻頻出現,許多情況甚至使人們有一種始料不及的感覺,所以要掌握好“春捂秋凍”的分寸。
如何準確、及時調節人體與環境、氣候的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從本質上講,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其根本方法是加強身體鍛煉。
就耐寒鍛煉而言,或堅持冷水浴,或散步、跑步、或做體操、打太極拳,或按摩、做氣功。
長期進行這些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和抗病能力,還可以促進消化和吸收,加強呼吸運動,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
據測定,機體代謝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著時代謝率最低,坐起來就可提高12%,站著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劇烈活動時可提高10倍。
長期堅持力所能及的運動不論對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還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都是大有好處的。
這樣,身體的耐受力提高了,疾病也就較少發生了。
還要說明的是,是互相聯系著的,并不能機械分開,春、夏、秋、冬只是人們為了便于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人為劃分的。
因此,許多疾病的發生不僅是有聯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
有些病可能是季節性的,有些病則可能和上個季節相聯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
所以,“春捂秋凍”只能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還必須加強四季保健,同時注意飲食起居和必要的藥物調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保證機體的長年健康。
關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總結
關于志愿服務活動總結 為進弘揚雷鋒精神,使全局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價值觀,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發揚為人民服務的傳統美德,傳播志愿服務理念,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宣傳“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根據縣文明辦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弘揚雷鋒精神,倡導時代新風活動”。
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營造氣氛,深入宣傳,讓雷鋒精神深入人心 通過干部職工大會、周例會,對雷鋒事跡、好人好事進行廣泛宣傳,在全局上下造濃烈的學雷鋒的氛圍,通過宣傳,使得更多人參與到學習雷鋒精神活動中來,以此鼓勵和支持更多好人好事,擴大學雷鋒活動的影響力,力求使學雷鋒活動不流于形式,真正深入人心。
二、創新形式,豐富內容 (一)20xx年1月,組織開展了以“暖冬行愛傳遞”為主題的志愿活動,看望局離退休老干部,走訪貧困戶。
(二)組織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組織全部職工,每周繼續開展對第十七片區衛生大檢查、大清掃活動,全面清理各個角落、衛生死角。
(三)20xx年3月12日,組織局志愿者、黨員開展“學雷鋒”活動,到宿漕水庫進行植樹活動,為增添一片綠。
(四)開展爭創“雷鋒股室、爭做好職工”活動。
全局各股室結合工作實際,找準學雷鋒活動的著力點,積極開展學雷鋒系列活動。
全體干部職工立足本職工作,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營造人人爭當優秀先鋒的良好氛圍。
今后,將一如既往的在日常生活和工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現在的大學生都應該去社會實踐,根據自己的經驗寒假去做實踐報告。
厄爾尼諾現象
什么是厄爾尼諾現?氣象背景知識 氣象理論驅動氣候長期變化的帶太平洋的加熱和冷卻。
海風就是個眾所周知的例子。
在晴朗的下午,大陸要比海洋增溫快;陸地上的空氣加熱并抬升,海洋表面上的冷空氣流向海岸取代熱空氣。
在高層,熱空氣流向海洋并冷卻下沉,于是一個循環就形成了。
這種原理在整個地球都適用。
一年中,赤道得到的太陽直射光線比中緯度和極地都要多,因此,赤道海洋比其它海域吸收的熱量要多得多。
赤道海洋上空的空氣被海水加熱后膨脹上升(帶著熱量),流向極地;相反,副熱帶和極地的高密度冷空氣流向赤道,取代了那里的熱空氣。
換言之,大氣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就像一個地球的熱機。
這種熱量的連續再分配,再加上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的影響,產生出了高空急流和盛行向西吹的信風。
然后,風隨地球的旋轉帶動了大尺度的洋流,如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南太平洋的洪堡海流、南、北赤道洋流。
在熱帶海洋處,東風獲得了海上的水汽并將之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然后下沉。
例如,海洋-大氣的動力作用使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一般比較干燥,而在太平洋海盆另一側的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卻有著茂密的叢林。
信風向西吹帶動熱帶海洋的上層暖水。
當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積時,東太平洋的深層海水便涌升至表面。
正如研究人員逐步認識到的那樣,如果他們獲取了熱帶太平洋某些海域的次表層溫度,就能提前幾個月預報出信風。
相反,如果知道了信風的特點,海表溫度也能預報出的。
厄爾尼諾問題首先是在大氣研究中提出的。
二十世紀初,英國數學家、印度氣象臺臺長Sir Gilbert Walker利用已有的氣象資料在大氣科學研究中做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1899年,印度農民所希冀的季風雨遲遲未來,緊接著一場大饑荒發生了。
Walker授命研究這種天氣異常的預報方法,他精選從全球氣象觀測網中挑出來的四十年溫度、氣壓和降水資料,發現東南太平洋(塔希提島以東)和印度洋(澳大利亞的達爾文站以西)氣壓之間有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也就是說,這其中的一個地區氣壓偏高,另一個地區的氣壓反過來就偏低。
在1928年給皇家氣象科學會提供的一篇論文中,Walker將這種蹺蹺板式的氣壓型定義為南方濤動,還給出了測量兩個地區之間的氣壓差的尺度。
他觀測得到,每當氣壓東邊很高西邊很低時,印度的季風雨量就會很大。
而東西差異不大時,雨量則小,甚至無雨或干旱。
此外,Walker的研究還指出干旱條件不僅襲擊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還會襲擊非洲的次撒哈拉沙漠地帶,與此同時,加拿大則可能出現暖冬。
由于Walker用圖點出了一年中不同時段兩地氣壓差之間的時間滯后相關性,他認為這些觀測結果也可以用于一些地區的長期天氣預報。
Walker 很有洞察力和遠見,但他卻不能識別南方濤動的物理機制。
后來的三十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對南方濤動的深入研究跌入低谷。
其中最主要的是在1930年到1950年之間,表征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的氣候信號較以前異常不明顯,人們的研究熱情隨之降低。
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威脅著世界。
西班牙語“El Nino”意為“小孩”,寫成“EL NINO”則是“圣嬰”(Christ child)的意思。
這個詞最初出現在19世紀,當時的秘魯航海家發現,每隔數年,在圣誕節前后,海岸附近的海水溫度升高,海流變向朝南。
同時,氣候變壞,象天性反復無常的小孩在大發脾氣。
正常情況下,強勁的西向貿易風將太平洋南美洋面的海水吹向亞洲,在溫暖的海水上面,潮濕的空氣上升,大氣壓降低,導致大量的降雨,滋潤了亞洲的雨林。
同時,高空的冷空氣流向南美,在那里形成高氣壓,導致南美太平洋沿岸降雨減少,成為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區之一。
但是調皮的“圣嬰”改變了這種天氣模式。
西太平洋沿岸的大氣壓升高,導致從澳大利亞到印度的階段性干旱天氣。
貿易風減弱,在極端的年份甚至變成向東吹。
在氣象學上,“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約北緯4度至南緯4度,西經150度至90度之間)幅度數千公里的海水帶的異常增溫現象。
由于水的比熱要比空氣約大四倍,密度約大1000倍,因此海水溫度的微小變化所釋放的熱量就可使其上空的大氣環流發生劇烈變化,造成氣候異常。
原來,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
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強勁的東南信風向西北橫掃,將海水也由東南向西推動,結果是位于澳大利亞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區的洋面高出約50厘米。
與此同時,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給這里的魚類和水鳥等海洋生物輸送大量養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數年,這種正常的良性環流便被打破。
一向強勁的東南信風漸漸變弱甚至可能倒轉為西風。
而東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會勢頭減弱或完全消失。
于是太平洋上層的海水溫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東回流。
這股上升的厄爾尼諾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溫度則升高2-5攝氏度。
這種異常升溫轉而又給大氣加熱,引起難以預測的氣候反常。
例如,厄爾尼諾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亞遭受過空前未有的旱災,同時帶給秘魯、厄瓜多爾和美國加州的則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那次厄爾尼諾效應造成了1500余人喪生和80億美元的物質損失。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 關于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迄今科學家們尚未找到準確的答案。
有人認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發或地殼斷裂噴涌出來的熔巖的加熱作用造成洋流變暖,進而導致信風轉弱和逆轉。
另有人則推斷,也許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不均造成的。
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
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變為減速之后,便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還有人提出,太陽黑子異常可能是導致厄爾尼諾現象的原因。
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霍普金斯大學物理研究室的專家,以及委內瑞拉安第斯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的研究人員 2月26日在委內瑞拉西北部共同觀測了日蝕。
他們對太陽直徑進行了精密的測量,將所得數據與近20年的統計相比較,希望以此確定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變化之間的必然聯系。
這些科學家說,太陽黑子的“頑皮的行為”很可能是導致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等全球性氣候反常現象的原因。
盡管厄爾尼諾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類并未在它面前聽天由命、無所作為。
1986年國外科學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預報了厄爾尼諾現象的來臨,并積極探索溫室效應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聯系。
可以預言,人類終將能解開這一肆虐人類的大自然之謎,并找出辦法,避免它的危害。
做完地理報告后的感想該如何寫。
題目:厄爾尼諾現象
1.表現:南美洲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秘魯與厄瓜多爾)海水異常增溫并東流到南美洲西岸的現象,因其多始發于每年圣誕節前后,故被稱作“厄爾尼諾”(El Nino 西班牙語即“圣誕之子”的意思)。
國際上關于厄爾尼諾現象公認的判斷標準是:連續3個月以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溫高于平均值0.5℃以上,就算海水溫度異常。
原因是,海水的比熱大、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強,因此寬廣的大洋通常被視為大氣的重要熱庫。
有人計算過,100米深的海水溫度變化0.1℃所用的熱量,便足以使其上面5000米厚度的大氣層溫度提高6℃。
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的四分之一,因此那里的海溫異常變暖,會引起全球氣候異常。
2.規律: 厄爾尼諾現象大約每隔3至7年便出現一次,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其間還間隔出現反厄爾尼諾現象(即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溫異常變冷——拉尼娜現象)。
3.影響:(1)全球性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擾亂海流模式及大氣環流,赤道以南東南信風減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減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強。
南太平洋東部及沿岸水溫異常升高,降水增多,太平洋西部變得干旱少雨,非洲撒哈拉沙漠卻異常干旱。
(2)全球氣候變暖。
厄爾尼諾暖流西流的過程中與黑潮暖流(即日本暖流)發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動。
黑潮暖流是橫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來自日本附近,通常把巨大的熱量輸往東太平洋海域。
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溫上升,北半球氣溫升高。
(2)海洋生物災難。
秘魯漁場附近水溫升高,上升流變為下沉流,海洋生態遭受破壞,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脅。
1972——1973年發生強厄爾尼諾現象時,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附近與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層水溫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魯魚大量死亡或南遷,導致以鰻魚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
各種生物尸體漂浮在海面上,腐爛發臭,腥氣沖天,海水發黑。
(3)特大風暴潮災。
海洋學家多年研究發現,慘重的風暴潮災的發生與厄爾尼諾現象有直接關系。
(4)全球性瘟疫流行。
厄爾尼諾現象擾亂了全球原有的氣候模式,誘發一此天災,導致了某些生物的遷徙,從而誘發某些流行性瘟疫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1993年加勒比海和美洲中部地區流行的登革熱、流行性瘟疫在波多黎哥及中美洲和巴西北部地區肆虐橫行;1994年孟加拉流行的霍亂、南美洲流行的肝炎及東方馬腦炎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傳播,也都與厄爾尼諾有直接的聯系。
(5)連帶的經濟損失。
1973年厄爾尼諾現象時,秘魯鯷魚大量死亡或南遷,導致以鰻魚為食的鳥類大量死亡。
這一年,秘魯的魚獲量由常年的秘魯捕魚量從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
出口下降,漁民無收,漁民大批失業。
以鯷魚(沙丁魚)為原料的魚粉業出現蕭條時期,廠房倒閉,魚粉業價格迅速上漲,世界各地以魚粉作飼料的廠商,不得不改用大豆作飼料。
于是,大豆價格也猛漲,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豆腐價格也提高了很多。
強大的厄爾尼諾暖流,給世界經濟的某些方面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6)生命財產損失。
1982年至1983年的強厄爾尼諾現象,使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爾洪水泛濫,造成600人死亡,損失達
【第6句】:5億美元;同時,引起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和嚴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損失達30億美元;1997年——1998年,厄爾尼諾引起世界上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4.對我國的影響:(1)厄爾尼諾年,夏季風減弱,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偏南,華北一帶少雨干旱,1997年華北主汛期的降水量為46年來第二個少雨干旱年。
(2)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季,我國東部地區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類型。
(4)我國往往出現暖冬。
(5)厄爾尼諾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的熱帶風暴和臺風個數比常年少。
5.厄爾尼諾現象的原因(補充):(1)太平洋赤道信風減弱,可能是激發厄爾尼諾的重要原因。
(2)地球自轉角速度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的一個重要原因。
(3)海底火山爆發和地震,可能是引發厄爾尼諾的重要原因。
6.啟示:(1)人類的認識的不斷進步的。
人們了解厄爾尼諾現象的過程,從單純的海洋現象到海氣相互作用,又到氣候異常的信號,眼界不斷擴大,認識也不斷深入。
從最初秘魯漁民看到海洋生物暫時消失、魚類死亡以及陸地上荒漠中的生機,而給暖洋流冠以“圣嬰”的美名。
而現在的統計卻是每次厄爾尼諾帶來上百億元的損失,但對“暖冬”是褒還是貶卻又不能立即作出明確的判斷。
(2)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人們還注意到厄爾尼諾期間,暖流代替了上翻冷水,直接導致浮游生物消失,隨之魚類減少,又使以魚為餌的鳥類死亡或遷徙,魚粉、鳥糞的減少,引起肥料與動物飼料(魚粉)的短缺。
隨之作為飼料代用品的大豆、以及依賴飼料的雞禽價格猛增……。
例如1982年厄爾尼諾現象之后兩年,秘魯捕魚量從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同時日本、美國的大豆價格隨之上漲3倍以上。
如果再考慮菲律賓因干旱引起椰子價格上漲,隨之肥皂、清潔劑原料的短缺……,最終超越了氣候異常的領域.而進入了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的討論。
(3)全面地看問題。
我們現面對的是一個地球系統.一個包括了大氣、海洋、生物等幾個圈層的系統.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更全面的評價和研究厄爾尼諾等這些發生在這個系統中的各種現象。
就這一點而言.正是地理工作者的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