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漢語詞語,拼音fèn dòu,指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奮斗是為一個目標去戰勝各種困難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充滿壓力、痛苦、挫折。解釋 1、奮力格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奮斗是青春的底色(錦集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奮斗是青春的底色1
方寸之間,是時代最生動的記錄,人們用目光穿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四十年,華夏日益新,中華兒女亦順勢而變,用他們不斷更新的知識、不斷改變的觀念、不斷創新的精神鑄就了日益輝煌的中國。
“十年”沒有讓知識青年喪失理想,十年艱苦生活也沒有讓時代青年自暴自棄。改革開放之初,祖國求才若渴,而一代青年不忘初心,求知若渴,他們渴望用知識改變國運。20xx年,“影像鑒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的一組照片記錄了那段歷史。1979年清華大學了77級學生上課,階梯教室座無虛席,大家專注的目光,認真的面孔,求知若渴的眼睛,訴說著對知識的渴求。這代青年用他們的知識智慧,用他們求知若渴的精神,為偉大中國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科學的知識,更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不斷更新的知識促進了新思想的產生,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需要解放思想。中國首次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傷風敗俗”等落后思想被拋之腦后,人們愈來愈能順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越來越寬容與理性。教育、思想文化的創新早已與時俱進,我們已經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各國互幫互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是時代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不僅被國民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傳播出去,孔子學院、唐人街等,各國的思想文化都在相互交流,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知識豐富了,思想解放了,自主創新迎來了春天?!遁x煌中國》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自主創新所取得的累累碩果。自主研發達到世界水平的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飛馳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已成為一張中國名片。飛馳的高鐵、方便快捷的移動支付、貫穿各大城市的共享單車……中國,這頭雄獅開始醒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日益可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非空想,自主創新正全力推進夢想的實現。
影像,記錄著歷史,記錄著不斷發展的潮流,時代在變,人們也在慢慢改變,只有刻苦努力、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個人才不會被時代淘汰,社會才得以進步,國家才會日益強大。
少年智則國智,國家命運與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命運緊緊相連;少年興則國興,國家的興旺離不開華夏兒女共同的努力奮斗;少年強則國強,在國家如此繁榮富饒的今天,我們更應發憤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增添一片燦爛的陽光。
奮斗是青春的底色2
成功者往往一路高歌,一路奮斗,他們從不在路途上埋怨,也從不在半路上放棄。
當到達自己希望攀登的峰頂時,回望身后大大小小的山川溝壑,是否又抬起頭,看向那更高的峰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些遠方的高山并非必須要用雙腿才能登攀,有時候用心靈也可以去撫摸。
高歌是因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奮斗是因為要體會人生最深遠的意義。高歌與奮斗如同一艘帆船,帶領我們駛向常人無法涉足的彼岸;進而引領我們找到通向真理的臺階;帶著我們奔向成功的殿堂。
我們每一個努力在路途中抱著自己美好希望竭力奮斗之人,也許在某個清晨,將帶著自己偉大的理想去超越最遙遠、最驚悚的山峰,體會自己奮斗與高歌的意義。
在20xx年女子排球世界杯上,中國女排勢如破竹、無人可敵,順利取得冠軍:取得十連勝。她們也許流過淚,也許感到過肉體上的疼痛,但是她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對成功滿懷憧憬。她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這并不說明她們就不憐愛自己,只是她們心里清楚自己最終的目標,只愿實現自己心靈最深處的愿望。經過不斷奮斗,用高歌的姿態,迎接只有少數人才能感受到的美麗景象。
每一個中國女排隊員在自己心靈深處都有一個遠大的志向,一個美好的愿望,一個更加美麗的明天。正是這種愿景,把她們送上第一名的領獎臺,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毫不畏懼,最終取得勝利。并不是她們天生強大,而是她們心靈深處的理想推動她們為自己的成功奮斗,是她們心中更璀璨的明天使她們一次次為自己希望中的勝利高歌。
她們駕駛這女排這艘帆船,船上哪兒破洞了就堵上洞,哪兒崩裂了就用繩子拴上。她們從不推卸責任,因為她們沒有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情,因為她們知道機會如果失去了,將終生遺憾。她們高聲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正是這種奮斗和高歌,成就了一個個樸實而偉大的靈魂。
女排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愿意奮斗的人身上一定有一個美麗而遠大的夢想。
夢想是什么?而奮斗又是什么?在著名作家大仲馬的書里這樣說:人生中最偉大的兩件事情是等待與希望,等待指的是在你得到機會之前在囤積力量,在得到這個展示自我之前獲得更高的把握,去取得其他人的認可,進行奮斗。而希望就是一個人生活的最基礎,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一個人只有對未來有所憧憬,才會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去攀登那更高的山峰,去感受那更遼闊的海洋。我們會在等待與希望中一次次的為勝利高歌,一次次為勝利奮斗,感受更加美麗的未來。
奮斗是青春的底色3
如果命運給你一萬個絕望的理由,你一定要找出一萬零一個理由來微笑,你要相信,風雨只是洗禮,只要努力奮斗,就還有成功的希望。
一位哲人曾說:“獲得成功的過程就好像不斷向天平上加砝碼,左盤放著成功,只要你的奮斗砝碼越多、越重,成功的天平就會向你傾斜。即使不能,但奮斗的過程不也是一種享受嗎?當沒能獲取成功時,回望過去的漫漫人生奮斗之路,你會發現一點也沒有白走。”
事實正是如此:
施瓦辛格,一個被榮譽光環所籠罩著的名字。早年的他,是一名健美先生,一身結實的肌肉為他拿下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健美獎項,他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所有男人的偶像,但它沒有在健美方面停留太久,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好萊塢。在那里,他成了著名的明星演員,創造了好萊塢票房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跡,在影視上創造了輝煌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政壇。于是他又轉身一變變為美國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那里叱咤風云。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停的奮斗,就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還記得他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他——譚嗣同,他是為期103天的“百日維新”中維新派的重要成員,在維新失敗后,許多人為躲避災禍而逃走,他卻愿當中國變法流血第一人,他高吟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倒在了劊子手的屠刀之下。他,為維新盡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奮斗的真諦,雖然他沒有成功,但縱觀他的奮斗之路,他無愧于“民族英雄”這一稱號……
奮斗,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即使失敗了,也雖敗猶榮!就讓我們共同奮斗吧!
奮斗是青春的底色4
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上,青年的作用可謂濃墨重彩。無論是五四運動的愛國情懷,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勤勞樸實,無不閃爍著奮斗的青春光輝。反觀當下,“佛系青年”“積極廢人”……這些熱詞聽起來就讓人有種喪喪的頹廢感,但這些青年“人設”大行其道,廣泛傳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有的人會說,這些熱詞不過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這么嚴重呢?
確實,單獨看來,這一系列“喪系”名詞,更多的是帶有一種自嘲的意味。但是,當這一堆“喪系”名詞頻繁地在社會生活中出現、流行乃至火爆時,它就可能不是一種人的自嘲自解,而可能是一個群體的自哀自憐。這些青年“人設”,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夠努力了,歇一會兒理所應當。而且這樣的想法在群體內不斷得到響應,在不知不覺間腐蝕著青年人的思想,消磨著青年人的斗志。
如果放任這樣的“喪系”思想傳播,會懈怠了氣力,軟化了精神。網上流傳的“三和大神”,本是深圳市龍華區三和勞務市場靠打零工為生的“農二代”,他們奉行“今日有錢今日花,明日無錢才打工”的生活原則,找工作,要來錢快、活輕松、工資日結;干一天玩三天,消極度日。與懷抱“東南西北中,發財來廣東”的壯志雄心的“農一代”相比,他們得過且過、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與行尸走肉沒有多大區別。他們離繁華雖近,但離幸福很遠,因為他們沒有活出年輕人應有的精神狀態。
放眼望去,“三和大神”似的“佛系”思想無處不在!許多年輕人寒窗苦讀十余載,鯉魚躍龍門沒有立刻變成現實,慢慢地,心靈受到創傷,愛上了“宅”。他們沉迷游戲,不再為自己的人生做遠景規劃和長期投入。這些人和“三和大神”一樣,一面想著改變自我,一面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陷入一種“低欲望的狀態”。
奮斗進取型的“人設”才應該是青年們的標桿。出身寒門的河北女孩王心儀,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時在一家教育輔導機構打工;出身寒門的云南小伙崔慶濤,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時還在建筑工地上攪拌砂漿。他們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過去20年,北大保安隊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學深造,很多人獲得了本科學歷,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雖然做一名保安并沒有什么不好,但積極進取、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樣子更美!對于每一位年輕人來說,青春時千萬不要放棄奮斗,因為奮斗是青春的底色。
今天,中國正在新時代的路途上昂首闊步前進,國家日益富強起來,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輩創造的美好世界中,放寬心,睡大覺。青年一代,千萬不要信奉“今天歲月靜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要時刻警惕被“喪系”“頹廢”情緒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