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媳婦過年記散文
十八年前嫁給來自農村的夫君后,俺就正式成為農村媳婦。
其實,小時候也曾在農村生活過,對農村生活的日常并不陌生,俺可是信心滿滿。
做姑娘時的農村生活,仿佛和做媳婦的不盡相同。多年走過,留存了很多溫暖的瞬間。
【第1句】:衣
一般年關,三四五九的幾率很大,都是很冷的時候。把能穿的最厚的穿上,總是沒有錯的。
最初的幾年,家里沒有暖氣,那屋子里,雖然做飯時會繼續一些熱氣,但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是干冷干冷的。恨不得隨時隨地裹上一個厚被子。
可做媳婦的,怎么能老這樣呢?必須做這做那忙乎著呀!所以,常會感覺,穿得多了,像狗熊,干活不方便。穿得少了,又冷。婆婆大人看著我總是穿不回合適的衣服來,于是,總是貢獻自己的衣服。有時是一個紅棉襖,有時一個是絨絨坎肩,帽子圍巾啥的,可是隨意用。于是乎,每次回到家,我總是可以立馬換裝成村里小媳婦。
之后很多年,才慢慢找到了規律,想著回去會穿婆婆大人什么衣服,就給自己也準備上一件。這樣,也能更加從容一些。可是,每次回去,總是還會扯過婆婆大人的衣服就穿。當然,每每過年,俺也總是給婆婆大人買新衣服。之前俺們差不多胖,我穿著合適的,她準合適,現在我胖了,她瘦了,沒法幫她試衣服了。倒是夫君的身架子跟婆婆大人差不多,于是,就讓夫君幫婆婆試衣服。
每每婆婆穿上新衣服,都會面上帶著滿意的笑容,嘴巴里不忘叨叨俺們:又亂花錢,我的衣服,衣櫥里都快放不下了呢!
【第2句】:食
過年的吃食,可是甚有講究。俺是臘八結婚,結婚未滿月就跟著夫君回家過年。當時我不會做飯,只能站在一旁看著婆婆做。
三十的大鍋燴菜,看起來并不復雜,但每家做的味道都會不同。
一般,婆婆會提前泡上蘑菇,木耳,還要準備白菜、豆腐皮、嘎巴、海帶,最重要的還有肥瘦肉塊。大鍋燒熱后,倒油入鍋,翻炒肉塊后,倒入白菜,之后陸續放入蘑菇、木耳、海帶,燉得差不多之后,放入豆腐皮和嘎巴,悶燒一會兒后,濃香撲鼻。家人早已紛紛而至,我能做的就是婆婆盛好菜后,端到桌子上。這時,要記得,先給長輩放下哈!
三十,一般一頓餃子一頓大鍋菜。包餃子,是各家最隆重的儀式,能干的小媳婦,常這家幫著包好了,然后去當院其他家里幫忙。漂亮的餃子,在圓圓的蓋簾上繞成一圈一圈的,煞是好看。我呢,也是這幾年才會搟皮,每每包的餃子,都因為躺躺著,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這些雖說方式不同,但都好適應。最初最難適應的,是女人不上桌。
這是指過年時來客人后,不管是多么大歲數的女人,都只能等著男人們喝好酒之后,上飯菜的時候,才能在灶臺間吃。
剛開始的時候,我可是吃了不少苦頭。
那時飯量小,不喜吃零食,總想著,吃了這頓,到中午又吃下一頓了。可未成想,來了客人,看著婆婆幫人家炒上好幾個菜,然后大鍋里悶上很多饅頭和燴菜。可就是不說吃飯。
肚子咕嚕嚕只叫喚,可不好意思說餓。只得看著人家推杯換盞,看著大鍋鍋邊徐徐冒著熱氣。可只能干吞口水,強忍著不說。
當時,心里還會不開心。為啥女人就不能一起吃飯呢?可看到上到八十多的奶奶婆婆,和婆婆,嬸子,嫂子都是如此,也只能將這個疑問壓在心里。
第一年,就這樣餓了過來。之后,再回去。細心的公婆早就發現了我當時的囧樣,婆婆特意拿過來一些糕點和水果,告訴我,餓了就吃,家里飯晚。
再之后,學會了做飯,婆婆退居二線,我當大廚。當當當當炒了八個十個菜,看著這家門里的男人們吃得正歡,心里也很高興。想著,或許,這有男尊女卑的意味,但若換個角度去想,起碼不用去招呼他們吃喝,還落得清閑呢!嘿嘿,這樣一想,還有點竊喜呢!
婆婆大人娶了我這個城里的媳婦,也會隨時地變換家里的菜式。我不能吃海帶,家里餐桌上就沒有再上過。我愛喝大鍋熬的粥,縱使過年,只要不來客人,肯定會熬上一大鍋。每每臨走,還會讓我帶上她親手蒸的饅頭、花糕、年糕。
婆婆手把手地教會我很多美食,比如手搟面,蒸包子,她從不嫌棄我弄得不好,而總是說好,不錯,比之前強多了。偶爾一家人閑話家常時,婆婆才會說:哎呦,她之前弄的,可叫一個不像樣,看,現在總是好多了。
之前,婆家過年多油多肉,現在,婆婆大人常看養生節目,為了照顧家人健康,也非常講究葷素搭配。不僅弄得顏色漂亮多了,味道也很棒呢!婆婆常謙虛地說,跟我學的。實則,這個好學的老人家,真的是自己反反復復地嘗試,總是不服輸呢!這股子勁兒打哪兒來呢!我想,就是把家人都放在心里,一心為了家人才會如此吧!
今年,婆婆在我家過年,然后準備初一一早回老家。婆婆過年需要的,我們都已經準備妥當。只等著初一那頓午飯,我大顯身手啦!
話說,我可不是十八年前啥都不會的小媳婦了,已經可以算上大廚了。不上桌吃飯,也無妨。俺婆婆,肯定會幫俺留著好吃的,比如,棗花糕。哈哈!
【第3句】:住
住,是很多城市去農村的媳婦難以適應的。
土炕。仿佛是農家房子的必備品。
我習慣硬床,所以,對土炕不反感。但我怕蟲子。
最初的房子,因為是土地面,尤其夏天,經常有潮蟲,還有那個蚰蜒,很多腿的那個,甚至還有蝎子。
過年時,天冷,還好。但偶爾也會有潮蟲。
每次我們回去前,婆婆總是挑最好的.天,將被褥都曬蓬松。但總是會有這樣的情況,抱起褥子,下面一只潮蟲。哎呦喂,我的魂都沒有了。夫君或者婆婆很淡然地拿起來,扔到地上,踩上一腳。
我渾身的雞皮疙瘩,半天都消不下去。
住,也怕冷。身下是炕,有燒火的余溫。身上蓋著厚厚的被子,一般沒上一個小時,別想暖過來。等暖了之后,露在外面的頭,也會很冷。總是感覺額頭上,嗖嗖地過涼風。
瑟縮到被窩里吧,又呼吸不暢。于是,像個烏龜一樣,反復地縮進去,鉆出來。直至,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累了,才會沉沉睡去。早晨穿衣服更是恐怖。夫君是老把式,知道把衣服塞到搭腳被里,我的則已經涼透氣了。那邊公婆已經起床正在燒火做飯了,我們當小輩的怎么能懶床呢!于是,真是打著抖摟努力快地穿上衣服,凍得跳著出了房門。
這是當初的幾年的境遇。公婆看我們實在受罪,于是,在村子里很早就安裝了土暖氣。每每都是很晚悶上爐子,早早就起床打開爐子風門。
這些場景,我只能記在心間。很多時候,我都是在半夢半醒的時候聽到的,嚓嚓嚓地將爐灰渣鏟出去,然后將煤塊放入。將一圈圈的鐵圈疊加在爐子上。清晨,咔咔地拉開風門,續上煤塊。待我們起床時,暖氣的溫度,早已經回升到日常的度數。
【第4句】:行
剛結婚的時候,307正在修路。坐長途車回去時,需要繞行,很長距離都是土路,并不密封的車,灌進揚起的沙土。我們到家時,都是灰頭土臉的。
下了公交車,距離家還有十里路。每每,公公大伯哥要騎上摩托車來接送我們。要知道,坐摩托車真的很冷。冷到連戴著手套的手都會凍僵。
之后,摩托車壞了。還有幾次是騎自行車來接。
再之后,是三輪車。
一直到我家有了自己的小車,面包車,二廂車,三廂車。而路,也從土路升級到高速公路。下了高速,再開上十多公里的柏油路就能到家門口。非常方便。
有人說,路通了,但人卻不見了。
對于我們家并非如此。
若說,路不通的時候,回家確實很難,回去的次數少。但自打有了車,我們可是接三岔五經常回去。
農忙時回去,農閑時,也要回去。回去時,帶著猜度公婆需要的日常必需品,回來時,帶著公婆家的農產品。我特別喜歡公婆的小院,地處村子邊緣,安靜得就像一棵樹。不求別人多關注,只要自己努力就會生長,只要那些遠離家的人們,按時回家。就是樹的幸福了。
不知覺,嘮叨了很多。作為農村媳婦,我也走過了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始終陪伴的,是公婆的大度包容關愛,還有夫君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
公婆并不曾去過多么遠的地方,在他們的眼里,有孩子在的地方,就是他們應該守護的地方。
對于我們來說,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是我們永遠的家。
馬上就到新年了,我并不太會說多么華麗的詞語來慶祝新年。我只借我們流年人的一句話:在我身邊,有最好的流年,有最好的你。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回家了,家人們團聚了,就是過年了。
講農村過年的散文
導語:五彩繽紛的禮花,有的像鋼花飛濺,有的似麥浪滾滾,有的好比金雨陣陣,有的仿佛銀花朵朵,有的恰似紅燕飛舞,有的宛如孔雀開屏。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講農村過年的散文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講農村過年的散文1
“過年很累,累如過年。唉,真不喜歡這樣過年,感覺過年有點累!”年后朋友小聚,家在農村的小王,略顯疲憊的說:“對過年已漸漸失去興趣,因為過年太累。年后,整個身心需要許久才能放松下來。”
另一位工薪族朋友也頗有感慨:“如今過年要花費一大筆錢,用來買吃的買穿的;還有些錢是用來出人情的,這些錢并不是很愿意花。如今,孩子大了,還住在不足60平方的舊房子,說出來有點寒酸!想多積攢點,首先是用于孩子上學;二是家里家外的應急用;三是最關鍵,也是最糾結的是啥時能攢夠買房子的錢!可是看周圍的人都那樣花,也只好勉強為之。”
老王感觸更經典:“過年就像過關,花錢買受罪。互送年貨串門累。送親戚、送長輩;欠了人情送;求人家辦事送;至于上司嗎?……如果不這樣,就是缺禮數。唉!這過年的習慣,奈何不得!”
小張說:“過年是離不開吃,除夕要吃年夜飯,走親訪友家要吃飯,每頓都是豐盛飯,吃飯沒酒不成席,不菅你愛喝不愛喝,敬來敬去不暈也差不多。這樣連續不斷的吃喝,感覺力不從心的累。”
“身在異鄉買票難、乘車難。過年回家更是累。過年要串門,有時一天要跑幾家,跑的有點累;特別是過年串門拜年磕頭磕到累,這個老規矩啥時能改改就好了!心里有孝心,非得講究個形式嗎?”在外地工作的xx說話的口氣滿是無奈。
常年在外打工的孫君說“像我們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們來說,過年真有些累。一累是搶票;二累是回家累;三累是拜年;四累返程難。雖然過年有點累!但家是牽掛,是人生的根,累點高興,也值得!”
經營農副產業的朋友劉軍說“除夕之夜要看“春晚”守年歲,初一早起去拜年,休息不好有點累。雖然累,卻是一種幸福的累,髙興的累,無奈的累。”
年又稱過年,即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是一個最溫馨的話題,人們常說:家是心的向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混孬混好,回家里好。幸福嗎?就是回家吃飯,平平安安,簡單快樂。說到回老家過年,因人生經歷,家庭背景,所處的環境,經濟狀況等等差異,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如今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也富裕了,過年時可供玩樂的空間項目也多了,但是由于人的興趣不同,有不少人年節里,認為勞累忙碌了一年該歇歇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撲克搓麻將上。不但白天忙個不停,晚上還要通宵達旦地玩,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湊在一起,只玩得天昏地暗,欲罷不能。過年的確是吃喝最忙的時候,不但自己要吃,走親訪友吃,還要今天你請我,明天我請你的吃下去。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過年拼酒,直到把對方醉才肯罷休。
年不過不行,開心幸福就好。一些人說過年累,關鍵是不懂得怎樣科學文明的過年,一家人歡聚一堂,多陪陪老人;許久不見,親朋好友相聚,更是件好事。只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放平心態,也這年一定會過得幸福祥和,令人向往,這樣的.年不僅不會覺得累,還一定會輕松地說聲,過年真好!
講農村過年的散文2
一家子本住在小城,可早早兒公婆與老公就念叨著回農村過年的事情。我認為他們可真能折騰的,可他們卻興奮地憧憬著。終于,一放寒假,婆婆特地擇了個吉日,租了一部載貨摩托,裝上早已準備妥當的年貨,老老小小榮歸故里了。家鄉的樓房已幾月未住人。他們又掃又擦,又曬又洗,總算將家弄得干凈舒適了。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卻拖到過小年才回去,還真脫不了坐享其成之嫌。對于回故鄉,我總是有著一種矛盾的心情。
總算投入了農村的懷抱!天高地闊,氤氳惹人,遠山含黛,近水泛碧。雖已立春,但目及之處,大地尚未脫去蕭瑟的外衣。叢林的地上鋪著厚厚的落葉,或許,它們也想隨風唱一首離曲,舞盡芳華,不料卻被冷雨淋濕,唯有緊緊地摟著大地。雖已離枝頭,繁華褪盡,卻擁有更寬廣的懷抱,又何懼消逝!而那些光禿的枝椏,歷經嚴寒,綠意已近,必是堅定而欣喜!遠遠望去,嫩綠的小草已讓田野悄然換裝,那里將是希望的戰場,一幕幕地變更著歡樂的衣妝。鳥兒們怎會忘了登場,沿途走過,路邊不時竄起一兩只,輕易可瞅見它們的肥模樣。而更多躲在林間的,正在上演一場交響樂,或許是在相互鼓勵喝彩,又或是在慶賀此時沒有獵人的威脅,生命仍可安好無憂!天幕下也隨時可見它們的身影,只見鳥兒們一會兒張開雙翼呈滑行狀,一會兒又上下拍打翅膀,盡享飛翔之樂!
走在堅實的泥土上,我的心與大地貼得更近,就算跌倒在她懷里,那也是她賞了我一個吻。一步步踩在鄉間小路上,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路邊的油菜正綠,等天氣再暖和些,該是她們競相展示金裝的時候了。只身處于曠野,我時而展開雙臂若飛鳥,時而俯身蹲地如鳴蛙。開心時唱首歌給流水聽,安靜時說件心事與天地聞。這里只有聆聽,沒有譏笑,只有輕松,沒有戒備。突然想到五柳先生,從容耕種,怡然作息,還留下篇篇清新詩作,羨煞多少后世人。又感嘆,守得一份超脫,數日易、數年難、常年更難。我能做數日的閑云野鶴卻已心滿意足。
每個人心底都有個最親切的地方,那就是像母親一樣守候著他成長的故鄉。那里有他的天真無邪,有他的少不更事,有他的挫折失落,也有他的榮耀尊嚴。沒有比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更讓人牽掛不舍的地方了,她是一個人生命的靈魂與根源所在。那些長大后赴外地工作及居住的人,夢里最留戀的還是故鄉那方凈土。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可輕易相見,于是心底不斷累積對她的思念。離開的時間越久,距離越遠,思鄉病患得越嚴重。倘若這種思念的焦渴幾十年未得以緩解,我想,思鄉足以讓一個人病入膏肓。
我在骨子里永遠是一個農村人,我為自己的農村出身感到自豪。我也犯思鄉病。我對我生長的農村有著一種復雜的情感。它就像我生命里唯一深深愛過卻又有緣無份的人,渴望見到,卻又懼怕見到。回到故鄉時,感覺自己是她的孩子,心境開闊,悠然自得。可隱約間又莫名地感傷。兒時的伙伴在外漂泊難得相遇,清澈的小溪與水塘被灑滿豬糞來喂魚。再也不能在水里暢游了,再也沒有在清澈小溪里抓魚洗衣的快樂了。村民們的生活變好了,可棲息之地已不再干凈。特別是自己的幾位親人包括父親,也已經永遠地安息在故鄉廣袤的土地里。這樣的故土,不見是一種思念,可見著時甜蜜里也夾雜著一絲疼痛。于是,我成了那種既渴望回家鄉,又有點懼怕回家鄉,寧愿在拒家鄉不遠處眺望之、懷念之,也不愿長久與她血肉相融靈魂與共的人。就好像心中的最愛是無人能代替的,故鄉不管模樣如何,卻也在心底無地可替。
我想,公婆與老公也是因為那種思念才回農村過年的。盡管因此要折騰一番,在他們心底也值。回到農村的家,不再有高墻冷門,不再有喧囂嘈雜,心里得到了放松,又能與故土親密地接觸,豈不樂哉!又想到有些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不能理解家中長輩為何總舍不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那大概是因為農村是他們的根的緣故,長輩們應得到更多的體諒與尊重。
只要老人身體允許,只要他們歡喜,我們決定以后每年回農村老家過年,因為我們都是農村人,農村是我們的根。
過年雜記的散文
在我的記憶里,兒時的年節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那時候,我們農村還很清貧。由于家鄉每年只能種一茬莊稼。所以農人們每年忙完了秋收,就是賦閑的日子。雖然農忙閑了下來,但村里男人女人的雙手還是時時不得消停。
進入冬季日子,男人們或是肩扛鐵锨去自家的田地里翻土,加固田埂,為來年春耕做準備;或是挑著擔子,拿著刀具去樹林里折些干枯的樹枝,拾大把大把柴火;或是在天降落一場大雪之后,去野地里捉幾只野雞,野兔;亦或是去村邊河里捕撈些肥魚帶回家。女人們則坐在家里開始納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織毛衣。有時候,她們會在納鞋底的過程中互相串著門兒,幾個女人聚集一起,相互嘮嘮嗑,閑話家常。
等到了臘月,隨著年節越來越近,年的氣息愈加濃厚了。特別是下完了一場大雪過后,白茫茫地雪花覆蓋在田地間,孩子們出來又蹦又跳,在田間地頭奔跑嬉戲,堆雪人,打雪仗,嘻嘻哈哈的笑聲蕩漾在雪的世界里。所謂“瑞雪兆豐年”,這時候,農村呈現出最為熱鬧的景象。
村里上上下下十六七戶,八十余口人,每一個老少男女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像在上演一場年前大戲。
粉刷房屋、除塵、備用年貨。臘月的日子,家家戶戶門前大小樹枝或鐵絲上都會掛上腌制的雞鴨魚肉香腸纏蹄臘味,還有地上晾曬的芋頭片,蘿卜干,紅辣子,菜壇里的咸姜蒜,咸豆,咸鴨蛋等,讓平日看起來空寂的村莊充滿了生活氣息。等到了臘月廿三,大家就更忙活起來,新年眨眼就要到了啊!這時候,村里的婦女們都成為了置辦年貨的主力軍。且看她們在自家的灶屋里圍著灶臺忙碌的情景。一把一把的柴草被塞進了灶膛,一團團熊熊的火焰添著黑呼呼的鐵鍋,鍋里被炒熟了的花生、瓜子、米糖、圓子、大豆,各種香氣散發出來,并與著裊裊炊煙,融入了村子的上頭。那些在村外田地中勞作的男人們或在自家院兒里曬太陽的老人們,人人臉上都充盈著喜氣。此時,一家兩三個孩子紛紛圍著灶臺,大眼瞪著小眼好像要望穿鍋蓋,把鐵鍋里的年味勾到饞嘴里,來個大快朵頤。眼下,村莊更鬧了,炊煙更密了,年味更濃了。
臘月廿七,是我們鄉一年中最后一個趕集日。這一天,鄉街上是最熱鬧的了,人們稱為“趕年集”。
這天,鄉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穿的整整齊齊,跟趕場子似的去參加一場盛大隆重的“鄉會”。
遠遠近近的村道上,人群熙來攘往。有用牛拉著板車的老人們;有開拖拉機的中年漢子們;有騎著摩托,自行車的青年們;有挎著竹籃一路閑聊的三五成群婦女們。我們這些孩子尾在她們身后,雖然小臉凍得通紅,跺腳哈手,也少不了互相蹦蹦跳跳,追跑鬧騰。所有小道,一改平日里的寂寥。人們相互說著,唱著,雖冰凍三尺,但人們在這樣的日子里趕著年集,心情卻是熱乎乎的。
集市上,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熱鬧。那牲畜的叫聲、車輪聲、拖拉機聲、笑聲、歌聲此起彼伏,相映成趣。一個個攤位沿鄉大菜市口道路兩側展開,商品琳瑯滿目,有賣年畫對聯的、有賣煙花爆竹的、有賣年歷玩具的,有賣燈籠窗花的、有賣蠟燭佛香的……,所望之處,皆是滿眼色彩。此時,不管貧富如何,人們都會把一年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花在這最后一個年集上,購買著各自所需的年貨。除此之外,我們這些孩子是最知趣的,我們跟隨大人來趕年集,純粹就是看看熱鬧。孩子們的淳樸,天真,可愛,讓年集的日子充滿了越多的朝氣與活力。
過了年集,是臘月二十八九,此時,村里的男人們會帶著自家的男孩子前去村外三里地的墳塋給老人上墳。那些事先準備好的香燭、鮮花、爆竹、紙錢、糕點都是村里人上墳祭奠先人少不了的貢品。
這期間,墳塋地不再如平常那般的寂寞了。一家家的祖墳這當兒都會被新土覆蓋,然后在每座祖墳頭上戴一頂用土制作成的“帽子”,讓其慢慢的變高變大。有些家的祖墳邊上還會栽上幾棵松樹,一方面是讓先人精神萬古長青,一方面是對先人緬懷和對靈魂的敬意。然而,無論如何,這會兒每家的墳頭都會青煙繚繞,鞭炮聲陣陣。給先人燒紙錢,放鞭炮,讓先人也紅紅火火的過新年,這已經成為了我們這里的習俗。
終于盼到了除夕。早晨天不亮,大人們起床開始收拾屋子,打掃院落,然后把臘月里腌制的各種肉食品搬進灶房,趕做年菜。小孩子是最熱鬧的,大家穿起了新衣,各自拿起新買的玩具,出門在村道口一起玩鬧一陣。早晨,家家熬一鍋紅薯薏米粥,預示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貼窗花,貼對聯,這是我們少年的孩子們常喜歡做的事情。父親是一位文化愛好者,因而,家中張貼的對聯都是由父親來撰寫。
鋪紙,磨墨,提筆,只見父親微弓身腰,運足力氣,飽含墨汁的筆鋒在紅紙上沙沙移動,點橫撇捺,一提一頓,落地有聲,剛勁有力,黑墨在紅紙上慢慢洇開,散發出一縷縷淡淡清香。父親撰寫的春聯語言通俗、簡潔、貼切,卻飽含著農人們對美好事物以及來年豐收的期望。我站在一邊,望著父親寫好的.一張張紅紙黑字對聯,雖然看不太明白,但還是樂此不倦地拿著對聯和漿糊跑前跑后的張貼在自家一道道房門上。
晌午時分,村里鞭炮聲此起彼伏。家家戶戶正堂的方桌上已擺滿了各種美味佳肴,有八大碗和九大碗之說,葷素搭配,真可稱得上是濃縮版的滿漢全席。這一天,誰家有在外邊做工的人,無論多遠,都會趕回家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感受團圓的那一份溫馨與快樂,增進骨肉親情。
下午,男人們在家泡上一杯茶,拿上一包煙,出門互約幾個朋友一起搓搓麻將,順便聊聊開春的農事。女人們則在灶房調制餃餡,搟餃皮,包餃子。那些未出閣的姑娘們心靈手巧,她們會把餃子包成各種花樣兒,有蝴蝶形的,有花瓣形的,有月牙形的……,看上去,玲瓏剔透,各具特色。餃子象征團圓紅火和美的幸福生活。除夕之夜,各家各戶燈火通明,爆竹焰火,花攢綺簇。伴著春晚,一家人吃著餃子,親情盡在餃子中融化。
大年初一拂曉,方圓十里的鞭炮聲已經零星地響起,及至清晨,嗶嗶叭叭的爆竹聲接連不斷。按照年俗的說法,年初一開門燃放炮竹,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早飯吃過,村里的左鄰右舍開始登門拜年,互道“新年快樂”、“健康長壽”、“四季如春”等吉祥話語。
大年初二,是招財神的日子,清晨每家每戶都會燃放一掛鞭炮,以招財進寶。這一天,家中晚輩親戚要向長輩磕頭拜年,外甥拜舅舅,侄子拜姑姑;如果誰家有出嫁的女兒,這一天定要回趟娘家,且夫婿要同行,所以又俗稱迎婿日。
大年初三初四日,人們一般不出門,家里全家人會把春節這幾日剩下的飯菜合在一塊組成大雜燴,打掃年貨。等初四日過完,村里在外做工的人開始收拾行李,陸續出行。春節家里那些沒吃完剩下的雞鴨魚肉香腸纏蹄等臘味,這時通通用塑料袋裝好被放進了箱子。
此時此刻,一個個漂泊的游子,無論走向何處謀生,總是忘不了這家鄉的年味。伴隨著春節漸漸的遠去,人們走在四處奔波的路上。村莊又靜了。
北京過年記散文
總感覺有一些地方,在人生中總是想繞開,而命運總是讓你繞不開。我一直在想,這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的。
北京這個城市,也許就是一座這樣的城市。
又到過年了,在北京工作的孩子,去年就曾說讓我們去北京過年,那時,感覺孩子住在單位宿舍,一直感覺去那過年不是個事,就一直沒有答應。今年,孩子租了公租房,也算是在北京有了一個家,又說起讓我們去過年,也就在口頭上答應了,答應孩子在計劃中。
一進臘月,大哥家的二孩子辦喜事,一家人都歡天喜地為大哥家忙。忙罷,心中就有了一點愁云,從心里講,大哥家新喜,按理,我作為叔叔,本應過年在家招待新媳婦。看著大哥忙碌的樣子,幾次想說上北京過年,又不好意思說。
想當年,我上中師之后,第一年放假。那時,哥哥在北京打工,那時年輕,心是飛揚的,就想上北京去看看,寫信給哥哥,說明了去意,哥哥也來信答應了,還特別給我匯款。
那時,自己剛從農村出來,對城市還是那樣陌生,上學時,只是經過安陽這座古城,上學是在滑縣老縣城。上學是坐汽車去了,只是坐汽車時,看到過火車,自己還沒有坐過火車。
第一次走進北京,是靠哥哥這只無形的手。
父母親不在了,總感覺家也沒有了,父母在時,感覺父母為我們兄弟撐起了一片天。
每一次經過父親窗外,只要看到父親窗里的燈亮著,就能感覺到父親,就是不上去,感覺心是暖暖地。我老家是臨街,父親和弟弟一起住,樓下租出去了,父親和弟弟住在二樓。在一個細雨紛紛的秋日,下班回來,經過老家時,看到二樓窗戶里的燈光亮著,在恍惚中,停下車了,上樓一敲門,開門的竟是弟弟。一下子才清醒過來。弟弟一看是我,就讓我進門,環視一下父親生前住的房子,一下子淚眼朦朧。弟弟也明白我想父親了,父親走了,老家也沒有了,原來的家,現在成了弟弟的家了。
辦罷喜事,客人們都走了,哥哥又叫我們一家人,辦了兩桌子菜。一家人坐在哥哥家的客廳,我看到哥哥也都有白頭發了。長兄為父,哥哥就成了我們家的大樹,也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全家人喜氣洋洋,我們都為侄和侄媳賀喜,看著哥哥蒼老的樣子,從十幾歲,到北京打工,現在還在上海打工。我的眼淚就落下來,不忍心說上北京過年這事,哥哥看我默默無言,仿佛看到我有心事,就問我,我才說了自己的想法。好在一家人都理解,這是新時代的鄉愁,孩子和我們天各一方。
北京,這座古城,也許有我難舍的情緣。
當我再一次送孩子去北京上大學,我一直在想,我是十幾歲走進北京的。沒有想到,孩子也是十幾歲,就又一次走進北京。
當他碩士畢業后,本來想考清華的博士,但沒有考上,找工作了,孩子問我,我就力主他,離開北京就業。因為,北京的房價太高了,不是我們家能搞定的。孩子表面上答應,在內心,還是不愿離開帝都,因為,他在北京上學已經七年了。
孩子最后還是留在北京了,有時想想,那都是我的北京情結,上大學時的選擇,是我一步一步把孩子送進北京的。
此刻,當我和妻子,加上一個同學,同學也是去北京過年的,他的孩子和妻子也在北京。
車已過盧溝橋,我倚著車窗,看車窗外的城市,窗外的風越來越大,那風吹著樹梢,在擺動。盡管已是春天了,北京的天還是那樣寒冷,能聽到窗外的風響。天空還是不錯的,有風,能看到西邊的太行山,夕陽西下,晚霞映紅天際。
我想起,當年那個十幾歲的青年,走進北京的情景。那年,我口袋中裝著20塊錢,從滑縣出發,先坐汽車到安陽,從安陽坐上火車。那時,還是第一次坐火車,那快樂,仿佛還在昨天。記得當時是坐直快,車票是11塊錢左右。手里是哥哥來信的信封,我出發前寫信給哥哥哪天到北京,坐幾次火車。說定他在火車站接我,我一下火車站,出了站口看那人來人往的人流,我好像一片小船,漂泊在大海中。天陰沉的,不時下起一點小雨,這就是北京。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我有一點茫然,心就像天氣一樣陰沉,到站前廣場,到處找哥哥,找了半個鐘頭,也沒有從人山人海中找到。
我就按哥哥給的路線,上了公交車。那時平生第一次坐公交,我不敢往里走,一直在賣票的周邊,到了一站,就問一下賣票員,到了永定門沒有,賣票的是一個婦女,可能是我問得多了,一定是看我是外地的人,坐了有二三站,我又問,賣票員答應了一聲,我就慌忙下車。一下車,才知道是錯了。一抬眼看是天安門,我站在天安門前的街前的路邊,盡管是第一次看到天安門,此時,還下起小雨,我不敢向天安門邊走去。一直站在街邊,一會看那一路公交又過來了,我就沿著街邊,看公交往哪走,邊走邊看車的走向,我走了好幾站,看清那一路的公交車,我走到大石柵,認真看了路邊的公交站說明,才明白坐幾站,我又坐上公交車,到永定門,轉366到黃村。剛剛還在為學會坐公交之后高興,一到黃村,心中又茫然了,到哪找哥哥的工地,拿出信封,問路人,問了幾個人,都說不知道這是哪。因為,信封上寫的是信箱。這時,我才慌起來,一邊走,一邊想,要是找不到哥哥,那如何辦,手上只有9塊多錢,要回去,也只能是坐慢車,記得那時慢車是8塊錢。這一次我長了一個心眼,問一位大嫂,一個戴眼鏡的大嫂,我拿出信封,人家也說不知道,不過,人家說前邊有一個郵局,你到那里問一下。我沿著大嫂指的路,找到一個郵局,人家才說給我方向。出了郵局慌然向東走,一會,看到一群打工的人,回工地,一看是我們大隊的人,好幾個都認識我,這樣才算找到大哥。
一生中,這是第一次和北京相識,竟是這樣的艱難,這也是我的.心路歷程。
當我們出了蓮花池汽車站,站在北京街頭,一陣一陣的刺骨寒風,向我們吹來。妻子還對我抱怨,你說春天了,北京可能也暖和了,要是這樣,我穿上厚一點的大衣。一會,同學的孩子開車來接他,同學孩子熱情地說送我們,我知道這里離我孩子地方太遠,還是坐地鐵方便,就謝了,他們開車走了。
打電話,孩子在地鐵中說,還有一站就到了。我和妻子,站在寒風中,看車來車往的人,感覺到自己是北京的一個過客,不過,要在北京過年了,一直想找到家一樣的感覺。北京是我的家嗎?
西二旗,有人說與清代八旗駐軍有關,其實不是,是明代在此設立的牧馬場有關。小旗是明代軍隊基層的編制,就像現在的班,一旗是十個人,西二旗就是二個旗,就是二十個人。
孩子的單位就在西二旗,他的公租房,也在周邊。
當我從西二旗地鐵站出來,看到人來人往的人流,大多拉著行李箱,去坐火車,回老家過年。一看到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在濃濃的年味中,將要回到父母身邊,我心中有一種濃濃的溫暖。我站在寒風中,細細品味這群年輕人的回鄉之旅,來自北國的風,吹得我感覺有刺骨的冷。我想到了二個字漂泊,我的心頭有一種難言的愁緒,理論上,老家是我孩子的故鄉,而現在北京又成了孩子的家。
看到這一群年輕人的奔波之苦,心中一直有一種雜然的味道。
過去,一直是孩子回到故鄉,回到我的身邊,過年的。現在才知道到,孩子也是在新的奔波之中,也有了新家和故鄉之間的難舍。這就是我今年,一直想上北京過年的愿望,我也要做一個奔波者,也體會一下奔波中,過年的味道。所不同的是,我是別離故鄉,別離親人,別離我生活的太行山小城。
父母不在了,孩子成了我唯一的親人。一直以來,我認為,孩子是我放飛的風箏,在好多時候,只要是那空中的線不斷,就是放飛的成功。平時沒有事,也就少打電話,總是對孩子說,只要我們的身體好,也就是你最大的福。這樣你在外工作,就不用操我們父母的心,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
現在,當我坐在孩子的家中,這是西二旗一個公租房小區。看到孩子前段時間,一個人買來的家具,還有生活用品,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歉意。因為這是孩子自己動手安的家,盡管產權不是他的,是用每月4200元租來的,但我感覺租來的房子,也是家了。
我望著這90平米的房子,如果用錢買,就值600萬,在老家就是豪宅了。孩子還沒有成家,就找來在一起的室友,兩人共住,我來到之時,室友還沒有回來。
我是睡在天價的房中,卻沒有感覺到那樣的奢華。我睡覺不好,這是頑癥,這也是我這些年來,不愿意走動的原因。在來北京的周五晚上,我也是早早睡下,想養好精神。卻不知12點醒來,一直折騰到快五點,才迷糊了一會,早上還是妻子叫醒我。睡在北京孩子的家中,也是,感覺坐了一天車,有點累了,也想早早的睡覺,躺在床上,找了一本唐浩明的《楊度》,胡亂看了一會,閉上眼睛,想睡,又睡不著。11點了,孩子的室友回來了,我借上廁所之時,給室友說了一聲。
也不知為什么,人到中年了,也算是尋找寧靜的人,常年行走太行。不知為什么,就是睡不著,一看三點了,腦子中還是那樣清晰。難道說,孩子的家還認生嗎?
第二天,孩子去上班了,孩子和室友都是在單位吃早飯。我和妻子吃過早飯,想到外面走走,一走出樓門,那刺骨的寒風吹到身上,有一種割肉的疼。我趕忙對妻子說,不去了,又回到房中。
回到房中,妻子去廚房幫孩子收拾去了。
我閑淡地看孩子的房子,在室內胡走著,一會我站在窗前。窗外的風吹著樹梢動,樹梢上沒有樹葉,只有枝條在動。一會,幾只鳥兒在風中飛翔。我定神看它們,一會飛到這棵樹上,一會飛到那棵樹上,我也叫不上這是什么鳥。恍惚中,我能聽到他們的鳴叫,仿佛是我行走在太行山中,聽到的鳥兒鳴叫。在太行山的空幽峽谷中,在懸崖邊,在山頂上,我最喜歡聽鳥兒的鳴叫。這是我故鄉的鳥兒嗎?是不是也飛到北京來了,也伴我到北京過年來了。
一會,鳥兒又飛到一片竹林,在竹林叢中穿梭。我是站在七層樓上,在高空中看竹林,能看到竹林竹梢的動,左右搖動。我在以后的幾天中,出門總要看這叢竹林竹梢動不動,動,就是風大,不動,就是風小。我也曾在夜色中看過這一片竹林,夜色中,周邊是路燈,還有樓房中的燈光,竹林有一種朦朧的美。想想,寂寞中,能有這一片竹林相伴,也是一種不錯的風景。
平生愛竹,沒有想到,在北京過年,還會有這一片竹林。
又到后窗,窗外是一個小樹林,那里還有一條步道。樹林中大多是白楊樹,還有幾棵柳樹,不時,也有鳥兒在樹林中飛翔。我看到一個老人,在步道上漫步。后來,我常在街邊看到一群老人,在打紙牌,其中就有這位老人,曾聽他說,他是東北吉林市人,也不知是來尋親,還是靠友,也是離開故土的人。
站在空中看風景,總感覺到孩子的家,有一種飄的感覺,不像我在小城中的小院。腳踏大地,閑時在院中行走,能用手感覺到院中樹葉的嫩,能感覺空中那飄飛的香味,還有妻子種的菜園,還有那伴我十幾年的葡萄,一到收獲的季節,我就叫來朋友月下賞月,吃葡萄。
中午,是在一陣手機的鈴聲中驚醒的。兒子打來電話,說是有一件郵件。
過年了,在孩子的家中過年,孩子成了主人。平時在老家,我是打年貨的主角,現在成了一個旁觀者。不過,兒子在我們來之前,就打了一點年貨。妻子打開郵件,竟是幾袋紅棗。晚上,孩子還問妻子,還需要什么年貨,就打開手機,讓妻子在網上選,這里是送貨上門。在家只知道能送飯,想吃什么了,一點擊,沒有想到,在北京還能在網上買菜。晚上在網上訂的菜,第二天早上就送來了。
我看不懂的時代,還有看不懂的年。
睡醒了,就坐在屋中,喝一杯茶。近年來,自己不勝酒力,只是愛喝幾杯清茶,我一一看孩子的茶盒,竟有好幾種。有的是孩子買的,有的是孩子的室友買的,孩子也喜愛走動,有時也常出差。看到天南地北的茶葉,我是從內心喜愛,后來幾天,我一一品味,也算是北京過年中,一杯一杯的清茶,也讓我長了見識。
一直在室內,感覺有一點煩惱,我和妻子,就想到戶外走走,也算是看看孩子家的周邊環境。站在窗看,看窗外那一叢竹林,竹梢還在擺動,也聽到窗外的風聲,我和妻子穿上厚大衣。走到院中,也看到樓前停了好多車,看上去,有新疆、西藏、吉林、云南等牌照的車,一看就是外地來北京過年的。也許都是像我們一樣,也是來看孩子的,家是什么?也許孩子生活的地方就是家,是未來的家。
走在西二旗的路上,刺骨的風吹著,有時竟吹得我后退幾步。路上行人,個個全副武裝,大都豎起棉衣上的帽子。我還是頂著風,走到一座立交橋下,因為那里有一座售報亭,路邊都是被風吹倒的摩迪車。
有一種習慣,在家時,喜歡在小城中滿街跑,跑到一個一個小郵亭中買幾本雜志,回家胡亂看。這幾年,有一本雜志常看,那就是《讀者》。可惜,小城中在創建衛生城中,一夜之間,把一個一個的小郵亭搬走了,從此,也沒有買雜志的地方了。
上一篇:關于圈子很重要的說說精選7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