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這其實正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欲望就象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第2句】:【佛心禪語】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暄。若能鉆木出火,污泥定生紅蓮。——六祖慧能大師
【第3句】:【看透人生的佛家禪語】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紙張上,無論是通過行為還是借助修飾語,能讓你保持住你的尊嚴的東西就是善良和斯文。——約瑟夫·布羅茨基《悲傷與理智》
【第4句】:【禪心佛語】儒釋道三者,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成分之一,只要中華文化存在,漢傳佛教教法的精神就存在。
【第5句】:自信是消除疑心的起點,信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在與人交往時建立互信的關系,才能給雙方以真正舒心的環境。
【第6句】:【禪心佛語】跌倒的時候,要能認識障礙,勇敢站起;失意的時候,要能自我檢討,再次出發;困難的時候,要能冷靜分析,突破執著;彷徨的時候,要能看清目標,不變隨緣。
【第7句】:【禪心佛語】失去了明辨的能力,則真理、善良幾乎都不起作用。正如一個沒有武裝的士兵卻走上戰場。
【第8句】:【禪心佛語】給對方一點寬容和理解,就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了怨恨和煩惱。
【第9句】:我們要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因為人生在世,唯一能夠積極主動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結緣。
【第10句】:一個人一生再怎么貧窮下賤,只要聽過一聲阿彌陀佛,念過一句阿彌陀佛,就算沒有白來;即使享盡榮華富貴,卻不知道有阿彌陀佛,無異白來人間走一遭,是一個可憐的人。
【第11句】:【佛心禪語】不開心睡一覺,就讓它過去吧。傷心還好,傷胃就不好了。——《麥兜》
【第12句】:【禪語人生】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第13句】:備圣財信財、戒財,慚、愧為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法句經》卷上,篤信品
【第14句】:禪師所提這首詩只是求認得聲音,但詩的深意,卻是小姐要聽到聲音的情郎,能體會一聲聲呼叫中掩藏著的那顆心,知道他在這里,進而能彼此兩心相惜。
【第15句】:【佛心禪語】弘一法師發誓振興數百年來瀕臨絕跡的南山律宗,他強調,“戒律不是消極,需要律己,不要律人;學了戒律,便拿來律人,這就錯了。”
【第16句】:【禪心佛語】靜慮的自相是“能攝(持)”,能攝持、進而凝聚一切善法的功德。
【第17句】:【禪語人生】有生有滅,即落于有,不生不滅,又落于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
【第18句】:占便宜的事讓給別人,吃虧的事自己承當,乃上人之象征。宋崗波巴《寶鬘集》
【第19句】:【禪心佛語】是金子總要發光的,但當滿地都是金子的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顆了。
【第20句】:【禪心佛語】末學在此呼吁中國佛教界四眾弟子、諸山長老、漢藏兩地高僧大德共同聯名,支持明賢法師這一倡議,支持我國政府依法追討“六全祖師像”的行動。
【第21句】:門下青山潑黛,途中細雨如膏。靈云陌上桃花,處處芳菲溢目。——《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22句】:【禪心佛語】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
【第23句】:【禪心佛語】慈悲的行動算是個人心靈進化的一種活動,即使它是完全為了他人的成長所付諸的行動。
【第24句】:【禪心佛語】禪在生活中,凈土也在生活中,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觀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們才沒有空過的時間。
【第25句】:【禪心佛語】人活著應該盡情揮灑,即便這一生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往,也要讓它成為最閃亮的瞬間。
【第26句】:“罪”和“過”,都是不好的行為,區別在于動機,有意造作的叫罪,無意造作的叫過。相對來說,過比罪輕。
【第27句】:【禪語人生】心,住在哪里才好,無生國就是無住生心,以無住而住。心不能安住在五蘊之身或六塵之境上,以為這死水里不能藏龍。
【第28句】:【佛家放下的禪語】因為沒有,從不擔心失去;因為想要,才會患得患失。其實,世界上沒有什么真正屬于你,我們也不過是個匆匆的過客,赤條條的來,終將一無所有的離開。
【第29句】:【禪心佛語】稻谷,種子為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為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第30句】:【禪語人生】只有做完你本份中正確的工作,才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其它事情。
【第31句】:【禪語人生】在痛苦中,使人產生對痛苦的理性認識,并由此獲得安定及希望。
【第32句】: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
【第33句】:服務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舍;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而且彬彬有禮。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帶動車輪轉動。——《佛陀的格言》
【第34句】:【禪心佛語】世尊的圣弟子們是四雙或八輩的圣者,這圣者可以是男人或女人。
【第35句】:【禪心佛語】人的一生,面對什么方向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正朝什么方向前進。
【第36句】:【禪心佛語】世間的生態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為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第37句】:【禪語人生】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第38句】: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蕓蕓的眾生。”佛就在我們的周圍,禪也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第39句】:【禪心佛語】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
【第40句】:【禪心佛語】結婚,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終點,有可能是煩惱的開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開始。
【第41句】:【禪語人生】只顧把時間花在說人長短、誹謗他人的人,是沒有時間成功的。
【第42句】:【禪心佛語】競爭是為了不爭,競爭是暫時的一種動力;真正做到不爭而能不懈努力,即已達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靜的境界了。
【第43句】:才華洋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卻因所求沒有止境,不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第44句】: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應是存誠于內,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
【第45句】:【禪心佛語】慈悲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有了慈悲,你可以做到許多你認為可以做到的事。
【第46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四種境遇:從黑暗走向黑暗、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光明走向黑暗、從光明走向光明。
【第47句】: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48句】:自見斷十惡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覺樂;身覺樂已,便得一一心。《中阿含經》卷四,《波羅牢經》
【第49句】:【佛心禪語】不要悲觀地認為自己很不幸,其實比你更不幸的人還很多;不要樂觀地認為自己很偉大,其實你只是滄海之一粟。
【第50句】:【圣經文案】144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愿,我必償還。救恩出于耶和華。(拿2:9)
【第51句】:【禪語人生】修行,修什么?修這個心。心要怎么樣子呢?心要專一,所謂“得一萬事畢”。要修你的念專一,念要是專一了,才能開智慧;念要是不專一呢,那是向外馳求。
【第52句】:【佛家禪語】信與不信,因果就在那里,或善或惡,與你如影隨形,不離不棄。
【第53句】:只要能一天做一件實事,很快,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煩惱漸漸變少了,歡樂漸漸增多了,生活也愈變愈好。
【第54句】:【禪心佛語】人有了定力之后就不容易被外在環境動搖,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于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這就是智慧。
【第55句】:【佛心禪語】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和尚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心滿意足的老師。”
【第56句】: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是一種改變命運的強大能量。
【第57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門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根本原則。
【第58句】:【佛心禪語】禪詩-《贈琴僧》:太古清音發指端,月當松頂夜堂寒,悲風流水多嗚咽,不聽希聲不用彈。--雪竇重顯。
【第59句】:【禪語人生】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第60句】:【佛心禪語】※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
【第61句】:【禪語人生】用簡單的心境,對待復雜的人生,方能淡看得失,從容入世,瀟灑自如,撥開迷霧,擁抱晴天。
【第62句】:【圣經文案】393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第63句】:【禪心佛語】從那以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了,所以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師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師父為他們祈福消業。
【第64句】:【圣經文案】354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后4:17)
【第65句】:【禪心佛語】身前香合眼立,默然落發三千。眼中淚淚中血,了斷過往悲歡。昔為江湖玲瓏客,已不識勿再提。今做舟山砍柴人,憑此生只參禪。
【第66句】:【佛語悟道】與其荒謬地聽信空談,不如用事實去證明真理;與其聽別人說得不明不白,不如自己親自去看去聽以后再做判斷。所以,輕信不如學習,空談不如行動。
【第67句】:在佛的眼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沒有瞬間停留,這也正是佛教中所說的“無常”。
【第68句】:【圣經文案】139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于燔祭。(何6:6)
【第69句】:【禪語人生】原來,在雪竇禪師心中,自己只是一名云游僧,無欲也無求,掙脫世俗的誘惑,拋卻名利的紛擾,雖默默無聞卻終成正果。
【第70句】:【禪語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羅漢是否真的存在?你可能要說,不要迷信了,要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才行。
【第71句】:修禪的關鍵在于行禪,在于如何去做。聽得太多,說得太多,卻不去做,這也是假法。雖然聽得不多,說得不多,但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
【第72句】:慈悲心的一個體現就是寬容,一個人如果不從內心原諒人,就永遠活在痛苦中,沒有辦法與大家和諧相處。
【第73句】:【禪心佛語】根治門票的問題,其癥結顯然在廟產法人的法律主體不清問題上。否則,寺廟僧團若是主人,他們決定不讓賣,誰也無權強賣。
【第74句】:【禪心佛語】位尊無功,言而則輕。口厚無勞,人之不悅。人者仁也,不仁非人。食有勞,口有功,能取賞。
【第75句】:【禪語人生】有些決定,只需要一分鐘,可是,卻會用一輩子,去后悔那一分鐘。
【第76句】:【佛心禪語】別讓寬恕和忍讓變成放縱和懦弱,不做軟弱可欺的人,忍讓和寬恕必須把握住一定的限度,低調絕不是懦弱的標志。
【第77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最佳的心態就是能隨遇而安、平和忍讓。不要計較眼前得失功過,要經常在錯誤中糾正自己、在幸福中感謝他人、在知足中怡然自樂、在奉獻中甘愿付出。
【第78句】:【禪心佛語】金錢買得到書本,卻買不到智慧。金錢買得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
【第79句】:【禪心佛語】居高時要謙卑,得意處須謹慎,以誠待人,以德服眾,人脈就是財富;處低要有傲骨,為人不棄底線,只有心靈站直了,生命才不會傾斜。
【第80句】:【禪心佛語】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辦?佛曰: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實一輩子也沒那么長。珍惜每一次相逢吧。
【第81句】:【禪心佛語】所有的修行不離皈依,皈依是修行的開始,皈依是修行的過程,皈依是修行的結果。
【第82句】: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若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摩訶般若經》卷二十九,凈佛國土品
【第83句】:【禪心佛語】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第84句】:【圣經文案】102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享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伶恤。(箴28:13)
【第85句】:【禪心佛語】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兇亡。為了顧全大局,能夠委曲自己,這種人必有后福,有好兒孫。任性好斗、冥頑不化的人,必會早亡。
【第86句】:【佛說】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我問】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處找苦海?又到何處找岸?
【第87句】:【禪語人生】在感恩中奉獻自我、回報社會;在包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分享中廣結善緣、和諧發展;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共創未來。
【第88句】:人雖至愚,責己則明。人雖聰明,恕己則昏。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便是圣賢。將心比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是佛心。
【第89句】:【禪語人生】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第90句】:【禪語人生】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并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小沙彌走在前面。
【第91句】:【爭執失好友,小怨忘大恩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的至親好友。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第92句】:【禪心佛語】計較的太多就成了一種羈絆,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種痛苦。過多的在乎會減少人生的樂趣,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釋然。
【第93句】:明浮躁源,戒浮躁心,無論外界怎樣,我們都應該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有絲~毫的浮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是處世之道。
【第94句】: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95句】:如來藏、佛性、法身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96句】:【禪語人生】未來正式開缸,將遵彌光老和尚遺囑,另擇時日舉行法會。
【第97句】:【禪語人生】智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認識,但是與世俗的認識能力完全不同,它是不需要經過推理的一種很直接的智慧。
【第98句】:【禪心佛語】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第99句】: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雜阿含經》卷九,第239經
上一篇:網紅勵志文案,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