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常說的孔孟之道,就是因為孟子繼承孔子思想并有所發展,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在這段話里,孟子借用孔子弟子口,表達了他對圣人孔子的崇拜之情。子貢說,看見一國的禮制,就了解其政治,聽到一國的音樂,就知其德教,任何一個君王都不能違離孔子之道。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
類:同類。
革:群,聚。
譯文
他們產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生民未有
賞析
我們現在常說的孔孟之道,就是因為孟子繼承孔子思想并有所發展,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在這段話里,孟子借用孔子弟子口,表達了他對圣人孔子的崇拜之情。子貢說,看見一國的禮制,就了解其政治,聽到一國的音樂,就知其德教,任何一個君王都不能違離孔子之道。然后,孟子又用麒鱗與走獸,鳳凰與飛鳥,大山與土堆,河海與小溪來比喻圣人與百姓的不同之處,稱贊孔子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感嘆自從有人類以來還沒有比孔子更優秀更偉大的人啊。今天人人耳熟詳能的成語“出類拔萃”便源出于孟子之口。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成為“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深受廣大師生喜愛。政治上,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圣公”,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民未有》古詩詞素材
上一篇:語言描寫片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