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低調(diào)是一種姿態(tài),蒙田說過,真正的學(xué)者就像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的時候,它總是長得很挺,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的時候,它總是表現(xiàn)出溫順的樣子,低垂著腦袋。
【第2句】:【佛禪語】攜一顆素簡的心走過歲月,回首處,塵不染塵,紅塵路上何來有塵,人海中奔波,保留一份簡單,保留一份淡然,心安即菩提。任它世事變幻,我心安然,站在季節(jié)的岸邊回眸,我時光的原野,依然會花開滿徑,我歲月的庭院,還是會香飄滿園!
【第3句】: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大氣象者,不講排場;講大排場者,露小氣象。大才樸實無華,小才華而不實;大成者謙遜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優(yōu)雅的,必定有包容萬物、寬待眾生的胸懷;真正高貴的,面對強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對弱于己者平等視之。
【第4句】:【心靈禪語】從人世間一路走過,迎面而來的,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然后是一場又一場的忘卻。總有些人,一旦相遇,便無法忘懷,總有些事,一旦發(fā)生,便會留下痕跡。相遇時請記住那些溫暖明媚的笑容,忘卻后平靜地迎接下一場。
【第5句】:有些人事,看不清會糾結(jié),看清了會心痛。人生如一粒塵埃,渺小、短暫和脆弱。表面是自己做主宰,實際上卻被天地、人道主宰著。很多變遷,你無法左右,只能隨緣。
【第6句】:【心靈禪語】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享福,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兒女孝順,就享兒女福;太太賢慧,享太太福;丈夫可靠,享先生的福。很多人總認(rèn)為有福不享是傻瓜,但是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限的,所以享福的人不是真正有福的人,享福不如惜福,惜福不如培福,廣種福田、歡喜培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第7句】:所謂職業(yè),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wù)就算完成。而志業(yè)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wù),一切都出于自愿。
【第8句】: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之道,我輩尋常凡人,做不到一日三省,每夜寢前一省還是很有必要的。行走世間,混跡凡塵,心靈難免受損,修復(fù)成為必要。若不知不覺,未加及時修復(fù),日復(fù)一日,心靈必會面目全非。俗語云:小洞不補,大洞一尺五。再怎么匆忙,睡前都要抽出時間,自省自修一番,免教人生留憾。
【第9句】:修持的程度不同.自在的程度也就不同,因而解脫的程度也會不同,真正的解脫是一種到達極致的自在,世間一切煩惱,皆由有我而起。若能夠體驗到菩提達摩話中的“無我”境界,無論憂愁還是喜悅,一切自然會隨風(fēng)消散。
【第10句】:【禪語人生】與其選擇悲觀抱怨,不如選擇樂觀積極,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huán)境,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心態(tài)是我們應(yīng)對各種人生遭遇的態(tài)度反應(yīng),好的心態(tài)有助于成功,差的心態(tài)只有毀滅自己。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我們可以事事盡心。
【第11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人生不是一個苦海,命運也并非布滿灰塵,讓自己的心成為一面鏡子,喚醒自己的善意和良知,或者是尊重,誰都想活得平靜和幸福,聽一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善良才是真實的自己,不管經(jīng)歷多少磨難,坦然的心情,不鎖的眉頭。
【第12句】:【禪心佛語】任何不好的習(xí)慣都要盡量改掉;任何對自己有益,更理想、更高雅的事,都盡量做好。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誠心和努力來達成,不要過于依賴外在,自己卻忘記成長。
【第13句】:【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比喻只有付出代價誘使對方放松警惕,才能伺機奪取。同“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14句】:【佛心禪語】一個人大喜大悲時,要學(xué)會淡定,否則,激動心情下所做的一切,事后很容易讓自己后悔。弘一大師很喜歡一句格言:“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第15句】:【禪語人生】有些人遭遇困境,就誤認(rèn)為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喪,甘心做宿命的奴隸。佛教認(rèn)為命運靠自己創(chuàng)造,佛陀原是太子之命,他不甘以皇宮的生活,獨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就是開創(chuàng)命運的典型例證。
【第16句】:【佛心禪語】“若不能以佛法適應(yīng)時代,契眾生機,則失掉這里所謂的新,在社會眾生界是一種沒有作用的東西:如此的佛教,會成為一種死的佛教。”“若不能以佛教為中心,但樹起契機的標(biāo)幟而奔趨時代文化潮流或浪漫文藝的新,則他們的新已經(jīng)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佛,而必然會流到返俗判教中去。”
【第17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世上一切的苦,都根源于這個“我”;佛法之所以幫助人究竟離苦的方法,就是幫助人破除這個“我”。破除“我”有許多善巧的方法,循序漸進,例如揭示因果之理:布施貧苦,能感得富裕;隱忍安詳,能感得相貌莊嚴(yán);尊敬他人,能感得地位尊貴。越是為人,越是利己,真實不欺。
【第18句】:【寶藏的琢磨】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處寶藏,與佛陀無異。是佛陀的礦山寶藏經(jīng)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了很多發(fā)亮發(fā)光的玉石寶物。
【第19句】:人群里摩肩接踵,磕一下碰一下在所難免,愛聽不愛聽的話,聽完趕緊撂下,人人都愿意棄惡揚善,也不是要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最容易最不起眼的棄惡就是原諒別人,不去糾纏,總有這么一天,一生意氣逐漸平流水緩,才會明白,放過別人是當(dāng)下,放過自己的心,才是智慧的實踐。
【第20句】:【一日禪】高調(diào)做事是一種責(zé)任。調(diào)做事是一種責(zé)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fēng)格,一種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做的哪怕是細(xì)小的事、單調(diào)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體現(xiàn)自己的最好風(fēng)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質(zhì)與能力。
【第21句】:【禪心佛語】人的優(yōu)雅關(guān)鍵是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活應(yīng)該向前看,只有把自己從過去中解放出來,你前面的腳下才有路。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配你解釋。人貴在大氣,要學(xué)會對自己說,如果這樣說能讓你們滿足,我愿意接受。并請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絕不會因為那些有的、沒有的而否定你。
【第22句】:【佛心禪語】不惹眾生起煩惱,不是要你無原則地遷就,其實你就算百般迎合,眾生也還可能起煩惱,所以關(guān)鍵是你的動機,不存心搗亂、傷害就好了。很多時候,你若柔和而堅定,對方反而會有所忌憚。在好的修行人身上,柔和是一種力量。
【第23句】:【靜心禪語】佛曰:“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給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種境界,也是操控情緒的源泉。要想自己成為什么樣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
【第24句】:【以心自鑒】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潛;以心為鑒,可察吉兇。當(dāng)生氣時,不妨在心里問一問,為什么要生氣?是名利心增了,還是得失心多了;是求成心急了,還是自私心重了?生氣,即瞋怒,佛法所講的貪瞋癡三毒之一,能毒害我們的慈悲和理智;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第25句】: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發(fā)竟然不中;才疏學(xué)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fēng)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第26句】:【禪心佛語】生命將盡,以法相付,或說:法已相付,生命可盡。這是歷代祖師一直遵用的傳法秩序。昔日有位禪師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悟道后,樂情自遣,只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平生。
【第27句】:【禪語人生】有人問禪師:喜歡與慈悲有什么不同嗎?一個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禪師說,這就是喜歡。另一個孩子滿頭大汗在給花澆水,又擔(dān)心花被烈日曬著,就站在花前擋太陽。禪師說這就是慈悲,喜歡是為了私心的滿足與獲得,而慈悲的人卻在付出的同時又成就了自己。
【第28句】:其實也許別人是無心的,而我們卻有意接受;有意去接受別人傷害,才不可原諒。所以,不要一天到晚以別人無心的傷害來傷害自己,應(yīng)該當(dāng)作鼓勵、歡喜接受,使自己永離癡惱。
【第29句】:【佛心禪語】“吾人如能發(fā)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xiàn),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yán)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
【第30句】: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一種危機,來激發(fā)我們的潛能,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掩藏已久的人生激情,來實現(xiàn)人生的最大價值。人的平庸,多數(shù)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沒有激發(fā)自己的潛能,在平淡機械的生活中埋沒了自己。不要總羨慕別人頭上的光環(huán),其實你也有能力給自己戴上美麗的花環(huán)。
【第31句】:【一心向佛的禪語】激情只能點燃夢想,習(xí)慣才能成就理想。真正的事業(yè)遠(yuǎn)行者,必須回到生活常態(tài)和樸實無華上來,把對理想的追求、志向的落地、底蘊的蓄積、胸襟氣度的養(yǎng)成等等,轉(zhuǎn)變?yōu)橐环N天長日久、平淡如水的生活常態(tài)。然后,成功就會在不遠(yuǎn)處或很遠(yuǎn)處等你。
【第32句】:【禪心佛語】同樣的際遇,各人處世態(tài)度不同,其結(jié)果也大不相同。慳貪的人只會中飽私囊,喜舍的人總想廣濟社會;瞋恨嫉妒心重的人,整天心情郁怒,心胸開闊的人,天天歡喜自在;厭世隱遁者只想獨善其身,熱愛家國者則積極服務(wù)鄉(xiāng)梓。每個人面對世間的態(tài)度不同,交友的廣狹不同,影響的層面也會不一樣。
【第33句】:【佛心禪語】走過生活,傷感的傷感,憔悴的憔悴,憂傷的憂傷,樂觀的樂觀,都是一條東西路,活了許多千差萬別。有人舍不得,有人去萬里,有人恨緣淺,有人恨淚多,有人懊惱幸運為什么不光顧,有人埋怨世態(tài)人情曲折多。細(xì)思量,這人間好的壞的都要過,最后的結(jié)果,不過是一句:這人間太咸。
【第34句】:一生何其短暫,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塵埃之于蒼穹。然而,我們常常會短視和淺見,總以為今天很長,明天就是永遠(yuǎn);總以為自己很高,登頂即為山峰。于是,在有限的人生里,我們極度揮霍;在浩渺的宇宙中,我們肆意踐踏。對時間要珍愛,對生命要敬畏,我們才能找回最本真的自己。
【第35句】:【禪語人生】有一種生活叫過程,有一種過程叫做時間,有一種時間叫做一輩子。珍惜一生中的親情友情戀情,人間情多,真愛難說。在這個世界里活著。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中綻放自己。
【第36句】:一位社會底層的父親說,他這一生最大的錯事,就是造出了下一代。讓自己的下一代為就業(yè)迷茫,為房子辛苦,為由房子和職業(yè)主宰的戀愛心碎。實際上,這位父親三十年來也有機會積累血淋淋的資本,也可以既厚且黑地向上爬,成為新的權(quán)貴或富豪,但“道德”阻礙了他。
【第37句】:【禪語人生】擁有了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靈感在孤獨中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在孤獨中萌發(fā),思想在孤獨中閃爍。有了孤獨,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38句】:【心態(tài)決定命運】①哲人說:你的心態(tài)就是你真正的主人;②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的心態(tài)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③藝術(shù)家說:你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氣,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④佛說:物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第39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注定有許多無奈與悲傷,學(xué)會去理解,理解這生命的艱辛,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思考所有的負(fù)面情緒,溫和地看待生活,樹立一種希望的人生價值,人生怎么樣,就在于對待這個世界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訴苦還是寬恕,是感謝還是埋怨,給人生傳遞一種樂觀,改過即是從善。
【第40句】: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諸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
【第41句】: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比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六祖壇經(jīng)·付囑品》
【第42句】:人生其實并不復(fù)雜,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若因瑣事之爭、微利之誘、果腹之欲,就無端丟棄快樂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態(tài),終究得不償失。
【第43句】:【禪語人生】一塊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陽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塊。冰感嘆著說:“沙漠是冰的地獄,北極才是冰的天堂”。沙對冰塊說:“冰在沙漠時才最珍貴,冰在北極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如果我們處于苦難絕境,正是顯彰最高自我價值的時候,處于太平順境之時,無論是誰大家都相差不多。
【第44句】:恒誨法師:很多時候,我們不缺方法,缺的是一往無前的決心和魄力。不要在事情開始的時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進行的時候瞻前顧后,遇到一些磨難和坎坷很正常,多一些堅強,多一些忍耐,多一些進取,一切才皆有可能。
【第45句】:【禪心佛語】驕傲使人脆弱,你愈驕傲就愈容易受傷害,你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制。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制。嫉妒是另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偏執(zhí)妄想,因為它,你杜撰出許多故事,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能量。
【第46句】:【禪心佛語】善樂,是一種自覺的真心付出,是一種自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種自序的真摯施舍。和善的與人相處是十分平易近人的禮尚往來,從善如流是大愛無疆的蔓延,積善成德是讓愛充滿人間的旖旎動人。
【第47句】:我們這一生,要走很多條路,有筆直坦途,有羊腸阡陌;有春天的風(fēng)景,有冬季的荒涼。無論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別人無法幫忙。仰望滿天的繁星,回望留下的腳印,我們一直在孤獨中跋涉,在寂寞里堅守。只要你愿意走,踩過的都是路;只要你不回避與退縮,生命的掌聲終會為你響起。
【第48句】:【禪語人生】現(xiàn)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yīng)手了。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師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師父為他們祈福消業(yè)。
【第49句】:【禪語人生】我們修行是求解脫還是想逃避?解脫的狀態(tài)是,無論是何種身份,在何種環(huán)境和條件下都不起煩惱,沒有痛苦。逃避是解脫最大的障礙,不逃避當(dāng)下就是解脫。勇敢面對吧。有智慧在哪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在天堂,無論是在山洞在皇宮,無論是有錢沒錢,無論是有權(quán)沒權(quán),都可以快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