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欲,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癡。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呢?
【第2句】:【心靈禪語】黃泉路上無人陪,在這個世界上,你靠誰都靠不住,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能靠自己,自己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如果明白這一切,你就不再感到孤獨,也不應該感到孤獨,也就不再感到痛苦和煩惱。
【第3句】:人生是一種平衡,你擁有了這樣,必然會錯過那樣;你什么都想得到,結果往往會失去更多。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絕對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兩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別一端才能承載更多的希冀。所以,在我們處于波谷的時候,不必太過悲觀,總有一天會朝上走;置身波峰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總有一天還要下來。
【第4句】:【禪心佛語】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生命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在人生里,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么品味什么,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在朋友家喝的茶很好,回味不盡,今天雖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如果連茶也沒有,喝開水也是很好,因為,這也是生活的味道。
【第5句】:淡,所以不苦。甜到濃時會變苦,苦到濃處心無力。生活如水,欲望如糖,不是糖越多,水就越甜。適當的追求,能使生活甜蜜,欲望太多,甜也會變成苦。一顆心,經得起平淡,能看淡得失,雖無大喜,亦無大悲。淡淡的歲月,淡淡的心,靜靜地走,優雅地坐,安然地睡。人生的味道,淡久生香。
【第6句】: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生活的真諦在于創新,生活的理想在于遠大,生活的藝術在于選擇。一直覺得,等待是一種美好的狀態,因為它包含了無數的可能性。生活要踏實,平平淡淡的快樂就是夠。
【第7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的氣質是內部修養,外在的行為談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等的總和。優雅大方、自然的氣質會給人一種舒適,親切,隨和的感覺氣質不是學來的,而是培養出來。做為女人不能說太多,但要什么都懂。平時要多學東西,多看書。品味決定氣質。氣質是可以后天培養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信。
【第8句】:世上有無數的人在等待別人的寬恕。寬恕的受益人不只是被寬恕者,還有和他們一樣多的人可以得到好處--就是那些寬恕他們的人。寬恕是一座讓我們遠離痛苦、心碎、絕望、憤怒和傷害的橋。在橋的那一端,平靜、喜悅、祥和正等著迎接我們。
【第9句】:年輕人是這個世界的未來,他們都過早地凋謝了,世界還有未來嗎?社會需要為年輕人減壓。為了一場“拜金”者的游戲,什么都讓為生存奮斗的年輕人去背負,這不公平。
【第10句】:【禪心佛語】外在善知識是知識的存在與顯象。內在善知識是覺性的真理。而結果是真實不虛的善知識。修行人無論做任何事,想任何事,到任何地方,內在的善知識從未離開過你。是自己建立的時空拋棄了內在的善知識。
【第11句】:【心靈禪語】生活的過往,歷練人生的豁達與從容,去認同與適應生命中的那些無常變化,悲歡聚散,花開花謝,用一種包容缺憾的心態去看待這世間萬物,或者能夠與生命的殘缺對話,活出人生內心的平和,這深一腳淺一腳的人生,也不再是一種痛苦和感傷,而成為一種能夠實實在在滋養生命的正面能量。
【第12句】:【禪心佛語】外在的一切表現只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樣子,反映的只是自己的心性,其實外在的境并沒有怎么樣,而是內心的世界還不夠圓融?;貧w生命,就是向內看,發現自己的心靈,覺知自己生命的狀態,而非怨天尤人,對環境耿耿于懷。
【第13句】:我知道,我總也走不進與你相濡以沫的煙火。我知道,時光老了,我依然在。待所有的過往,終將成為過往。我只靜守一份佛前的禪音,拈花一笑。安然著,時光里一份執著守候的靜好。
【第14句】: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后,會后悔是人之常情,這是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后悔”,我們才會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穩。但若一味地埋頭后悔,無異于自尋煩惱,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15句】:【禪語人生】修苦行是要訓練能舍身,要體會出這個身是假的,一定會壞,再怎么照顧不好,所以不要過于執著這個身體。再說“舍身”,舍身是什么?就是要粗衣淡飯,生活簡單,不追求吃好穿好。修行要先從這些衣食住的放下,淡薄修起。
【第16句】:恒路法師:人生就是這樣,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伍;和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豁達的人在一起,突圍煩惱就有了可能。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17句】:【禪語人生】我們喜歡的任何東西都是這樣,在沒有得到的時候,很希望能擁有它,繼而為它付出很多;當有一天終于占有它的時候,很快就不感興趣了。這是所有普通人的心理規律。正是因為不知道這個規律,所以很多人活得很辛苦。
【第18句】:【佛心禪語】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灞救A《悲觀論集卷》
【第19句】:今后之中國民族心理,其將吸收東西兩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種民族之文化,陶鑄為中國民族新心理,以為創造世界文化之發軔。(民國)太虛《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
【第20句】:當生活舉步維艱的時候,當失敗接踵而至的時候,當痛苦無法排解的時候,你要相信這世上總有一扇門會為你敞開,也許這門是虛掩著,需要你賦予自己力量和膽魄,果斷的推開它,門后面就是一條路,這條路不但可以愉悅你的心靈,也會最終引領你抵達幸福的彼岸,只要不言敗,前方定是柳暗花明。
【第21句】:我們是活給自己看的,別把人生活成一場急急忙忙的追趕,到頭來收獲了一場身心俱疲。時光悠然,其實是對人生的提醒,學會讓心態慢下來,倦態歸來,莫忘當初心地的初衷,路在腳下,量自己的力量,活自己的命,過今天的日子!
【第22句】:【佛家經典禪語】我們很多人常常會不自覺地走一個誤區,那就是預支未來的痛苦和煩惱,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們應該換一種心態,轉而去預支明天的快樂與美好,把明天、后天的快樂拿到今天來享受,這才是聰明的活法。當我們學會了預支快樂而不是痛苦,我們的生活就會是另一翻美好的樣子。
【第23句】:【禪語人生】真正修道人不見一切眾生的過失,心才真正清凈,才不染著。無論眾生做了什么?我們看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的,我們尊重、贊嘆、恭敬他的本性,我們自己才能成為純善純凈。最傻、最笨的人,才把眾生的染污放到自己心里面去,把自己的心變染污了,自己的心壞掉了。
【第24句】:【佛前三柱香的意義】在佛前上三柱香、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發愿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三柱香,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
【第25句】:【禪心佛語】決不抱怨: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自己做的事沒成功時,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晝圓滿。適度的檢討自己,并不會使人看輕你,相反總強調客觀原因,報怨這,報怨那,只會使別人輕視你。
【第26句】:世界猶如一面鏡子:朝它皺眉它就朝你皺眉,朝它微笑它也朝你微笑。有些話,說再多也沒用;有些事,只有自己懂。該發生的總會發生,不管你是否為此焦慮,向前走、向前看,生活就這么簡單。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走不到所希望的結局,正確的不是人。是時間,是命運。
【第27句】: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那么該如何在差異中尋找平衡點呢?如何做到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呢?那就需要一顆平等心。無論是貧賤、榮辱、得勢失勢,到頭來終究都是一場空。去掉差別心,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人和事,你的心就會變得平和、開闊,佛心也會由此而生。
【第28句】:【禪心佛語】今日吾人提倡“讀經”,是要看中“古”之可“食”者而“食”之,同時自小也練成“大胃口”,將來看到西方之可“食”者,依然“食”之不誤,不僅消納了東方,也消納了西方,然后中國文化有前途,世界文化有前途。
【第29句】:【經典佛語】“禪”并不是只為那些懂得盤腿打坐和有極大慧根的人而設立的,人人皆有佛性,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找出某種方式體現自身的佛性。修行正是為了直接體驗人人皆有的佛性,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是對佛性的直接體驗。佛性就是指“覺知佛性”。你的努力應該延伸到拯救世間所有的眾生。
【第30句】:【佛性是寶藏】遺失身外財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凈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庶廠了珍貴的寶藏。
【第31句】:平淡的人懂得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彼匀艘叛劢?,胸襟開闊,為人熱情而不做作,處世誠懇而不虛偽。
【第32句】:【禪心佛語】每當疲憊的時候,那就停下腳步,遙想追逐的遠方,汲取力量再上路;每當困惑的時候,那就停下腳步,梳理紛亂的思緒,驅走迷茫再上路;每當痛苦的時候,那就停下腳步,撫摸流血的傷口,擦干眼淚再上路;每當放棄的時候,那就停下腳步,作出艱難的取舍,振奮精神再上路。我們停下腳步,只為走得更遠。
【第33句】:【禪心佛語】能夠把握因緣、創造因緣、隨順因緣,“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北啬艹煞鹩蟹?,菩提證成。
【第34句】: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鐍石、銅,涂以真金色?!峨s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
【第35句】:【禪心佛語】獨處守住心。古人云,君子之心,昭之天下,不可使人不知。即君子要坦坦蕩蕩。喧器世塵,勢利紛爭,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如何處理好這些事情恰恰是對人的德行的嚴峻考驗。
【第36句】:歲月不常?。禾柌荒軙毫簦厍虿荒芡^D;時光歲月,隨著太陽起落而遷移,也隨著地球運行而消逝。所以佛說:“剎那生滅,遷變無常!”學佛的人,切莫有“歲月常住”的錯覺。
【第37句】:【禪心佛語】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先益后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第38句】:人,要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別總是跟自己過不去。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于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給自己一些信心,給自己一點愉快,給自己一臉微笑,何愁沒有人生的快樂?
【第39句】:每一朵花開的時間不過剎那,破顏為笑是佛祖為其指明的處世之道。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應該是人沉醉于山水花風中的的心境。無論桃花是指愛情,指女子,或是指禪心,都是一種無暇的靜然。
【第40句】:【禪語人生】珍惜身邊的幸福,欣賞自己的擁有,背不動的就放下,傷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丟開,恨不過的就撫平。人生本來就不易,生命本來就不長,何必用無謂的煩惱,作踐自己,傷害歲月。
【第41句】:【禪心佛語】其實人生的本質也就是如此的,都是空的。那些被世人追逐的功成名就,被世人所追求的虛偽名望,被世人所熱衷的攀比附會,都是空的。深層意義上來說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空的。而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空的本質意義,我們的心也就可以空下來,是一種內心緩緩騰空,不留一絲雜質的空。
【第42句】:【禪心佛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位置,即為有些人所說的人生坐標,誰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誰就取得了獲得成功的優先權。
【第43句】:【哲理禪語】佛法中沒有“相克”的說法,人與人之間若非善緣即是惡緣,無論是哪種因緣,今生我們都應該以善相待:善緣令它增長,惡緣令它消除,乃至更進一步,都轉化為一起修行的法緣。風水即是環境,佛法說“依正不二”,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能擁有什么樣的環境,福地福人居,而不是倒過來。
【第44句】:人生貴在一個“耐”字,承受得住,經受得起。耐冷,事態炎涼,要隨遇而安,坦然處之;耐苦,面對苦難,百折不撓,終有云開日出時;耐躁,心靜如水,不為錢權利所累,笑看云卷云舒;耐煩,宰相肚里能撐船,他人氣我我不氣;耐忙,有點忙碌是個福,免得無聊;耐辱,受點誹謗也是福,免得驕傲。
【第45句】:【佛心禪語】佛陀對此表示肯定,并作更為完整的補充:“婆羅門無事,所作事已作,乃至不得岸,晝夜常勤跪;已到彼岸住,于岸復何跪?此是婆羅門,專精漏盡禪,一切諸憂惱,熾然永已斷;是則到彼岸,涅槃無所求?!?/p>
【第46句】:【佛家禪語形容人生】堅持走自己的路,哪怕閃光的腳印不多,也是最珍貴的財富。不求每個腳印留下的都是幸福美好,但求無悔無愧無憾。緣深緣淺,早有天定,每件事,每個人的過去,注定了將來。能相聚的,早晚會自然相合;要分散的,誰也無法湊合。想開,看淡,自然而然在一起的才是永恒。
【第47句】:靜坐流年里,捻一抹心香,攜一抹陽光,笑看紅塵過往。生命的美,就在于經歷人生起起落落后的安然。安然,是歲月深處的一種靜好;是繁華過后的一種美麗,是品嘗過人生的千回百轉后的從容。
【第48句】:始學工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
【第49句】:生活的目的遠遠超越了物質,人在內心深處都追求著精神的自由,沒有精神做支撐,人就只是麻木地在人世間行走的軀殼而已。所以在這個世間生活的人,都是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內心信仰,金錢遠遠支撐不了世人的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