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為了拔除扎在腳上的刺,往往必須借助另一根刺,而腳上的刺一旦拔除,兩根刺同時都可以丟棄。同樣地,為了除去蒙蔽「真理」的無知,知識有其必要性,但要知道,知識,它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第2句】:【佛心禪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報,而終日惶惶,恐懼災(zāi)難的來臨。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時時檢討自己的思想、言行,以遠離惡果。
【第3句】:【禪心佛語】戒律就是對生活的規(guī)范;禪定就是對生活的凈化;智慧就是對生命的提升。我們只有過道德的生活,盡到自身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做到問心無愧,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由定而開發(fā)智慧,認識人生的真理,指導(dǎo)我們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過灑脫自在的禪生活。
【第4句】:一個有為的人,他的道路多半是曲折的,當惡運向你襲來的時候,最要緊的是要有寬廣的胸懷,遠大的理想,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撥的毅力,用笑臉去面對現(xiàn)實,用微笑去對待生活!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里是空的。
【第5句】:【禪心佛語】歐陽修對老僧的話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僧的話,確實說透了世情。常人缺乏定力,主要就是心思散亂造成的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學(xué)文習(xí)武如此,從事科研、藝術(shù)、體育等工作,也要靠過人的定力,方可出類拔萃,藝壓群雄。
【第6句】:【佛心禪語】不要輕易暴露內(nèi)心的脆弱,學(xué)會承受應(yīng)該擔(dān)當?shù)囊磺校徊灰p易述說生活的狼狽,學(xué)會面對雜亂無序的現(xiàn)實;不要輕易虛度每一天的光陰,因為那都是你余生中的第一天;不要輕易向世界妥協(xié),它讓你哭,你要在堅持中讓自己笑。只要我們能承擔(dān)、不逃避、會珍惜、心堅強,人生就不會太蒼白。
【第7句】:【禪語人生】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第8句】:耽擱和投入這兩個詞是不同的,對于時間來說,前者是浪費,后者則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必須的付出,只要有結(jié)果,就是有意義的,結(jié)果越大,意義則越大。回味先生這段話,我感覺自己在微博上的時間付出是投入而非耽擱,因為微博我結(jié)識了朋友,獲得了快樂。
【第9句】:【佛家禪語】對于智者而言,錢財是積功累德的一種資糧;對于凡夫而言,錢財是誘惑,是迷惑,成為流轉(zhuǎn)輪回的因素。人云:“善用之為福,不善用之為禍。我們需要用一顆覺醒的心來看待物質(zhì)與錢財,善用錢財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第10句】:如果以平和之心勸化眾生,使他們不起恨心,即是忍辱。有的人一開口就遭恨,原因可能是不懂道理,可能是心無善意,可能是態(tài)度不好,也可能是口才不佳,那都是修養(yǎng)不到的緣故。假設(shè)能把話講得讓大家開開心心,一定在多方面下過不少苦工夫。
【第11句】:【禪心佛語】如果上天要造出一批只吃飯而不工作的人,一定會把他們造成有口而無手;如果上天要造出一批只工作而不吃飯的人,就一定會把他們造成有手而無口。
【第12句】:【佛心禪語】這時候,佛陀把打完結(jié)的手絹舉起來,慈祥的目光掃視著眾位弟子。佛陀說:“我要把這個打了結(jié)的手絹給解開,但是在解開它們之前,我想提兩個問題。”坐下弟子都靜靜聆聽佛陀的問題。佛陀說:“第一個問題是,這打結(jié)之前的手絹和打結(jié)之后的手絹有什么不同啊?”
【第13句】:【禪語人生】我們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難就是:我們相信一種幻相,過于強調(diào)我們此生行為的重要性。我們的思想受到這樣的禁錮,看不到有其他選擇。任何與此不同的觀點對我們完全沒有作用。除非我們能完全地放棄幻相,認識到此生的虛幻,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真相。放棄幻相之前,我們無從看到佛法的真諦。
【第14句】:【禪語說】有時候人的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到別人的貪婪,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到別人的愚昧,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能看到別人的目光短淺,卻看不到自己的狹隘。人生就是要多些反思,要多些捫心自問,才能認識自己,否則就會活得很痛苦。
【第15句】:【看透人生的佛家禪語】幸福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用來比較的,而是用來感受的。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是一個享受當下的過程。只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關(guān)愛自己的每一個人,幸福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記住:“我們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比別人幸福!”
【第16句】:【禪語人生】醫(yī)藥可以緩解身體的不適,卻不能祛除病者內(nèi)心的焦慮和苦惱。痛苦與煩惱襲來的時候,生命如飄搖的燭火般脆弱,一念放棄,足以讓生命的堡壘驟然坍塌。病苦中的人,只有心存信心才能鑄就堅固的船,穿越無常的河流,渡達極樂的彼岸。
【第17句】:【佛言禪語大合集】佛教微博經(jīng)典:那些過去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眼前的,手中的,天邊的,都經(jīng)不起風(fēng)的折磨,都會縹緲成云煙,只留下風(fēng)化過的故事在人間流傳。人生一段緣,聚散寫傷感,回首無盡愁,一念一忘間。
【第18句】:【佛心禪語】最重要的時間莫過于當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當下與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邊的人快樂。緣起緣滅,起滅之中,唯有當下。為達目的者,積極進取創(chuàng)造條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當下。
【第19句】:【使用精油】熬夜、工作壓力等等因素都是危害肌膚的“元兇”,在開始加班之前,可以點一盞用精油香薰爐,這樣可以舒緩壓力令身心放松。物精油還有一定的美容效果,如薰衣草精油,玫瑰精油,佛手柑精油,鼠尾草精油等,這些特殊芳香醇能夠刺激肌膚大量吸收水分、防止細胞老化,讓肌膚變得細致滑嫩。
【第20句】:過最簡單的生活,享最悠閑的人生。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常常把名望、財富、享樂、虛榮等等太多的東西背在身上,以致身心疲憊、腳步蹣跚。得到終怠盡,功成皆浮云,不如少些欲壑,儉約前行,攀高不喜,居低不悲。
【第21句】:【心靈禪語】人與人之間在本質(zhì)上應(yīng)該是完全平等的,社會地位方面的貴賤之別是社會不平等的表現(xiàn)。所謂高貴的人,會有卑劣的惡行;所謂卑賤的人,會有高尚的善舉;這說明了社會地位的貴賤之分是沒有道理的、不足取的。
【第22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如今有些人,內(nèi)心充滿了邪見與顛倒之心。將真理視為謬論,這就是邪見;將謬論視為真理,這就是顛倒。蕓蕓眾生,由于無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無幾,追逐謬論之人卻比比皆是。請佛菩薩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的心中樹立正知正見!
【第23句】:【禪心佛語】人往往沉湎于享樂而不能自持,或者深陷于哀痛而不能自拔,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是一種恥辱,被第二支箭射中更是一種不幸。
【第24句】:【禪心佛語】放下后的身心表現(xiàn)就是無所求的狀態(tài),人處在無所求的狀態(tài)下,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放下以后我們的身心就可以輕松自在,平靜安祥,愜意淡定,我們就能從渴求與焦慮中走出來。
【第25句】:【禪語人生】真正的愛,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問,不是質(zhì)問;真正的愛,要道謝也要道歉。要體貼,也要體諒。要認錯,也好改錯;真正的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共同沿著同一方向望去。其實,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學(xué)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一個并不完美的人。
【第26句】:【生活禪語】執(zhí)著是苦惱的根源,放下執(zhí)著,才能獲得自在。關(guān)于放下執(zhí)著,有些錯誤的認識,將放棄誤認為放下,結(jié)果是修行越久,越會脫離生活。表面上自以為是放下,實際上是執(zhí)上加執(zhí),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執(zhí)著,而是因人而異。放下好比爬樓梯,后放前追一般。因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須有次第。
【第27句】: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yīng)該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能和睦相處。(當代)星云《佛光教科書·佛光學(xué)》
【第28句】:【讓人靜心的禪語】快樂是感覺,知足是比較。多一分知足,就多一分幸福。知足本身就是成就,成就是心靈深處的感受。知足者能心態(tài)平衡,知足者能頤養(yǎng)天年。知足能帶來快樂。知足能使人平安。生活中,我們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幻想,不要過分追求。只有這樣,生命才能延長,和諧才能長久。
【第29句】:住阿蘭若出家菩薩,人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眾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為檀波羅蜜。以自身命供養(yǎng)三寶,頭目髓腦,施來求者,即得名為親近波羅蜜。為求法者說出世法,令發(fā)無上菩提心故,即得名為真實波羅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七,波羅蜜多品
【第30句】:恒秋:相逢人間是一種緣分,彼此多些關(guān)懷,多些愛護,多些問候,多些珍惜,相逢一笑該有多好,帶刺的人生是一種彼此的傷害,何苦來哉?俗語說得好,看多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
【第31句】:【佛心禪語】做一件事情,要讓人人都說好,這個要求太高了,連佛陀也做不到。所以,凡事只要問心無愧就好,不管別人怎么說,只要自己發(fā)心清凈,就應(yīng)該堅持到底。
【第32句】:能透徹此真理,則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間事,轉(zhuǎn)障礙為道念、轉(zhuǎn)道緣為善緣:使心不散亂迷惘,對物質(zhì)無貪戀、對名利不起愛欲、對情愛不執(zhí)迷、對生死無憂懼。如此靜定不移,則智慧增長,事事皆能成就。
【第33句】:一個喜歡把“我是為你好”當口頭禪的人,他的自戀自大自以為是,一定會逼他在你出問題的時候說這么一句話:你看吧,我當初說什么來著。
【第34句】:【佛門禪語】佛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讓該來的來,讓該去的去,不欣羨別人,不哀憐自己;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把握現(xiàn)在,播散良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強求,不妄取,貴在隨緣。
【第35句】:【佛心禪語】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經(jīng)過煩惱和辛苦,那些悲觀和失落,總是很難逃避,生命的旅程沒有負擔(dān)這些負面情緒的義務(wù),更何況他們給生活帶來崩潰摧毀的影響,提醒自己一句話,生活不能伴隨負面情緒。如果是逆境,那么只能去超越。#延參法師話平安#
【第36句】:受人攻擊或陷害時,千萬別起瞋恨心,反而應(yīng)起感恩心:因為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的眾生則顯不出菩薩的寬忍愛心。所以,我們應(yīng)視毒罵、中傷如飲甘露。
【第37句】:十八羅漢做皇帝,人人有一次。聽三不聽四,叫你斫柴你斫刺。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莫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
【第38句】:【經(jīng)典禪語】人生的十字路口,總有難以抉擇的方向。恰當?shù)膶彆r度勢,才會避免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后果。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別人的經(jīng)驗是最好的師父,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解決難題,總能夠在細細思索中尋覓到最適合自己的懈決之道。
【第39句】:【禪心佛語】當追求變成了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往往會得非所愿。正如仇人報仇,多年來苦苦掙扎,用盡心機,終于大仇得報,卻發(fā)現(xiàn)舍棄了太多人生樂趣,到頭來兩手空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與其在別人的輝煌里仰望,不如親手點亮自己的心燈,揚帆遠航,把握最真實的自己。
【第40句】:佛教微博經(jīng)典: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個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會通達,內(nèi)心就會通泰,有欲而不執(zhí)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人生是一場體驗,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會越痛苦。你舍棄的越多,內(nèi)心就會越清靜。
【第41句】:有些人認為,能夠做一個好人足矣。你處于暫時的安樂——增上生,并不意味著你已達到了究竟的解脫一一決定善。增上生只是為最終達到?jīng)Q定善的一種暫時的方便條件,而不是終究目標。比如,電梯只是運送我們回家的方便工具而已,沒有人會將它當成自己的家,同樣的,增上生就像電梯,決定善猶如家園。
【第42句】:【禪心佛語】慧緣上師說:要想得到別人的尊愛,首先要學(xué)會尊愛別人。盡管你覺得自己并不是重要人物,但只要你能尊愛別人,你肯為別人著想,自然會有人覺得你很重要,別人就會為尊愛你、與你合作,和你為友。
【第43句】:【禪心佛語】世界上沒有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個不被批評的。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第44句】:花開了,花必定要謝,不然果實往哪兒結(jié)呢?大多數(shù)花的使命就是結(jié)果,然后在果實里重生;少數(shù)花只為自己的艷麗開放,絢爛一次就夠了。
【第45句】:【禪語人生】至于有沒有成就者,佛陀在《無量壽經(jīng)》中說,末法時代有62萬億的恒河沙菩薩來人間示現(xiàn),誰都沒用辦法調(diào)查,漢傳佛教有沒有成就者。
【第46句】:【每日一禪語】不懂時別亂說,懂得時別多說。心亂時,慢慢說。沒話時,就別說。修行之路猶如苦口良藥,吃得下去才能醫(yī)治人生之疾。人生有多種頑疾:無休止的欲望,放不下的計較,莫名的寂寞,難言的苦衷。修行者在心靈的路上踩出一條坎坷崎嶇的道路,于幽深之處覓得心靈的寧靜,克制人生百病。生活如海,寬容作舟。
【第47句】:【佛心禪語】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yīng)該是誠心誠意的,佛說積德行善是不求回報的,只有無私的奉獻才是真的奉獻,否則就會玷污了這份善念。
【第48句】:【禪心佛語】人生再多的幸運、再多的不幸,都是曾經(jīng),都是過去,一如窗外的雨,淋過,濕過,走了,遠了。曾經(jīng)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經(jīng)的悲傷,置于腦后,不戀,不恨。學(xué)會忘記,懂得放棄,人生總是從告別中走向明天。告訴自己說,一切皆如此,一切也都終將過去。
【第49句】:世間一切情愿,皆有定數(shù)。有情者未必有緣,有緣者未必有情。隨緣即安,方可悟道。一個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別無常世界。意亂情迷時,大可不比慌亂,靜心坐禪,明天會如約而至。春花依舊那樣美,秋月還是那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