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躁進,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扳,不慌亂.人生隨緣,即是“枯萎的隨它枯萎,繁榮的任它去繁榮”.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隨遇雨安。
【第2句】: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看作是神圣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么,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日趨完善。
【第3句】:對待親人朋友,做好本分事便可問心無愧如何與親屬朋友相處?佛日:謂人視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之作罪惡,私往于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難;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第4句】: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得更好一點?但人生旅途上 畢竟有太多坎坷,豈能事事順心如愿?淡泊名利,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 安安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第5句】: 寬容別人其實也是在寬容自己,給別人的處境留下一個“臺階”,也 許別人終生都會感謝你。當你寬容別人時,你不僅卸下了一個仇恨的擔 子,也得到了更多的幸福。為了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學會寬容吧!
【第6句】:壓力即希望,煩惱即菩提!壓力最大時是事物得以實現的最佳期,也是不二法門!
【第7句】:我們的思想,就如一只杯子,如果里面已經裝滿了水,智慧之水就不能 再注到它的里面了。這個杯子中已經裝滿了的水,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 定勢。而要感悟禪的智慧,必須從這種思維定勢中走出來,清空歸零,打開 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獲。
【第8句】:悠悠一縷禪音輕裊,柔柔一漣心韻開散;映水樓閣的窗前,一輪皎月的清涼,渲染著夜色的寂然。塵世寂寥,夙愿難了,且嘆風月尚無邊;怡情未怠的光陰下,誰又可將紅塵關在軒窗外。
【第9句】: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祗生死之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第10句】: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還家者,是名順法。《大寶積經》卷一一三,寶梁聚會
【第11句】: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脫離現有的生活狀況。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在盡職盡責中來完成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責任和義務。
【第12句】:當自熾然,熾然于法,勿他熾然;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長阿含經》卷二,《游行經》佛言
【第13句】: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很多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事,當你質疑 這些繁文縟節時,還可能遭到一些人的嘲笑和諷刺。誠然,對于學識、經驗 這些需要積累的事物,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去實現,可對于像用鐵棒磨針用的 無用功,我們還是少去做為好。
【第14句】: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四分律》卷四十一
【第15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快樂,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我不愿承受,他、她、它也不愿承受。這就是所謂一切眾生平等的道理。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的話,就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第16句】:心若一變,山河大地都會隨我們的心而改變,《維摩經》云:“欲凈其 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這就是心的凈化。《維摩經》上又 說:“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心不攀緣,不起妄 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脫。
【第17句】:【最有禪意的文案】我們能不能擁有一絲笑容,口中能不能要做心的訓練,在心中建態來培養自己的清靜之心
【第18句】:凡夫人所著起業處,無如毛發許實事,但顛倒故。《摩訶般若經》卷二十九,七喻品
【第19句】:對一方有利的事情,對另一方可能有害;當月亮出來的時候,睡蓮開花,荷花卻閉斂。(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20句】:行者諸心、心數起時,反照觀察,不見動轉,以是義故,名為覺意三昧。(隋)智顴《覺意三昧》
【第21句】:修行,頭一個就要懂得“吃虧是福”,我愿意吃虧、我愿意上當;不肯 吃虧、不肯上當的人不能修行。
【第22句】:學禪不僅要“明白自己”,更重要的還在于“領悟眼前”,其實,禪就在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當中。“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禪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第23句】:【禪語感悟】 《壇經·機緣品》上面,臥輪禪師有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第24句】:【天天禪語】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對生命的愛心。對生命生起愛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如果具備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長期吃素,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大寶法王說:“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實就是無畏布施。
【第25句】: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獅子吼菩薩品
【第26句】: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 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 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第27句】:無論你看與不看,花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做人如蘭,煩惱和憂愁就會隨風飄散,幸福和快樂就會到處彌漫。
【第28句】:靜心淡然,瀟灑行走,不要在意腳下的那些坎坷,它們都是鋪墊你生命高度的基石。
【第29句】:害人者終害己,正如俗話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當把他人推向危險的深淵之時,你同時也為自己挖好了陷阱。
【第30句】: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宋)或庵禪師(《禪林寶訓》)
【第31句】: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第32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因此,任何人都沒有驕傲的資本。如果得意自己,炫耀自己,那是無知的體現。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永遠無法成就完美的自己。
【第33句】:我們所擁有的珍貴的人一生臺,并不是用來做毫無意義的事情,也不是為我們過度享受奢侈而提供資源,而是我們挑戰煩惱、降伏自心、發揮愛心、啟迪智慧等修行解脫之道的大好時機。讓我們共同珍惜寶貴的人生,千萬不要錯過良好的機會,也不要浪費有限的時間與福報。
【第34句】: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剎那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三
【第35句】:人生,有時候需要沉淀,也需要歷練。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也要有足夠的閱歷去成長,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
【第36句】:走過的歲月,總有圓滿,總有殘缺;曾經的欲望,總在燃燒,總在膨脹;當初的夢想,總在破滅,總在走遠。心中的愛人,總在牽掛,總在惦記……
【第37句】:做事如同駕車。新手上路,往往手忙腳亂,一刻也不閑著,反而東磕西撞。當然他也會怪罪人家的東西放得不是地方、路不好、路障多等等;但這些“客觀”的事實,在老手那里似乎都不存在。
【第38句】:大干一粟未為寬,打破娘生赤肉團;萬法本閑人自鬧,更從何處覓心安?——八指頭陀
【第39句】:佛說:因為無所悔恨,所以心生歡喜;因為心生歡喜,所以心情愉悅;因為心情愉悅,所以心態平和;因為心態平和,所以可得禪定;因為得入禪定,所以能領略真知實見;因為領略了真知實見,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脫;因為得到了解脫,所以可以明見佛性。
【第40句】: 以平常心對待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但平常心并非“四大皆空”, 平常心更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一種積極的人生。
【第41句】:要放下散亂的心,提起專注的心;放下專注的心,提起統一的心;放下統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這樣,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徹底放下,從頭提起。
【第42句】:人們常常執著于某種念頭,而忽視了人生的道路上的許多岔路口,不知道適當的轉彎也許能夠帶來更加美麗的風景。
【第43句】: 偶爾說蠢話做蠢事,是人都在所難免。但說過做過之后必須 自覺,能夠反思,爭取今后少犯點蠢,才是人生要義。
【第44句】:禪坐當身體疼痛時,我們的散亂心才能收回來、才安住在身體上、此時的昏沉才趕跑、欲望才消失,往住在身體稍作舒服后又會出現昏沉、散亂、欲望,所以說初期修禪疼痛反而有利于產生定力、淸明、智慧等一系列的基礎。
【第45句】:事物的變化需要一種能量來推動,生命也不例外,需要靈性能量來推動,這種靈性能量用中國智慧的老祖宗的語言叫“德”,即陰德、功德。
【第46句】:學佛只是學做人。有的人學佛,想學成一個頭上金光閃閃、走路腳不沾地的神佛,這就離佛越來越遠了。學佛是要雙腳落在地上,做好該做的事情,帶著愛心生活,懂得人際關懷,能學到這些,不是活佛,也離佛不遠了!
【第47句】:妄有非實故,與所見不同。由境相虛妄,能緣亦非有。(古印度)陳那《掌中論》
【第48句】:佛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敵人,行善與作惡的時候,自己是自己的證人。”
【第49句】: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如是一切賢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四十華嚴”卷十二
【第50句】:生活就像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高潮迭起的快樂,也有萬念俱灰、惆悵漠然的凄苦。如果把人一生的旅途描繪成圖表,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
【第51句】: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 常在佛國。”我們可要經得起各種物欲的考驗,堅守正義,守持清心寡欲, 最終能夠避開災禍,迎來吉運。
【第52句】:人生于世間,不一定活在別人的目光里,但卻要活得像個人樣,不能自私自利孤立于世間。
【第53句】:云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
【第54句】:人,可以什么都沒有,但卻不可泯滅愛心。愛心是促使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自私走向無私的源頭。具有愛心的人,縱然平凡,也決不庸俗,因為他們懂得:心中時時傾注善良和寬容,就會獲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第55句】:好高驁遠的人,頭腦里常常動著各種念頭、各種謀略,自認為心懷大志,只是機會還沒到或者還沒有執行而已。做事應該從近處著手、遠處著眼,光是有遠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沒有腳踏實地去做,將永遠心存一種虛幻的狂想或妄想,縱然心懷大志,仍然是個無能的人。—圣嚴法師
【第56句】: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印光法師文鈔·復馬契西書》
【第57句】:滿心勇氣的能量,不絕望是活著的真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英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唐·圓澤
【第58句】:佛家不計較出身的尊貴與卑微,亦不計較人性的大善與大惡,他們都是可以被教化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時的過錯,而斷送他未來所有的機會。善人需要度,惡人更需要度。越是污泥,越能長出清凈芙蓉,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世間生靈皆有佛性,何況是一個“惡”人呢?
【第59句】:有一天卻忽然發現,原來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原來兩人早已走上分岔路,漸行漸遠……終于,走不下去了。那么,曾經擁有的美好愛戀難道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第60句】:原諒生活的所有不完美,禪是一種生命的坦然,歲月里,不管你的臉色是青是白,歲月還是歲月。不管你的臉是瓜子臉還是平底鍋,活自己的灑脫,其他都是啰嗦。
【第61句】: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佛遺教經》
【第62句】:在利益面前,不貪得無厭,時刻想到還有別人,將心比心,這樣就容易感到滿足。——凈慧
【第63句】: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圣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福無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64句】: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時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總是暫時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經常的。
【第65句】:一個大富翁,死時竟和乞丐一樣,想一想,心中如何都不能滿足。不論如何清高,在死亡面前,人人都要低頭。
【第66句】: 即醒即悟 有些事不能刨根問底,那不是認真,是缺少圓融。有些事不 能不弄清楚,那不是為難,是一種責任驅使。天下事有能知有不能 知,有需知有不必知。
【第67句】: 地震是天災,我為日本遭遇強烈地震悲憫,并且真心地為日 本震區人民祈福。戰爭是人禍,希望遭遇大地震的日本從此懂得真正 的反思。天災和人禍的屬性雖然不同,但造成的結果同樣悲慘。
【第68句】:【禪語感悟】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自己方 便。分享愛,分享勞動,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69句】:不要因貪求清閑,而希求減輕責任;應該增強自己的力量,擔當更重大的責任。
【第70句】: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為。若是你的想法不對、看法不對、行為做得不對,就要改正,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第71句】: 一個人放低自己,不一定被別人看低;一個人看高自己,不一定被別人 高看。
【第72句】:“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們現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種“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潛力成為那樣的人。如果因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遠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會努力塑造自己,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第73句】:生活即修禪。定力不堅,心隨神移的凡夫俗子,被花紅柳綠、光怪陸離的塵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為米飯,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
【第74句】: 我的[微筆記]等博文歡迎大家轉發,但我不喜歡個別微博 在轉發時無意或有意地漏掉了原創作者的名字,我覺得這是對原創作 者的不尊重。我說過,一個微博賬號都對應一個靈魂,無論是實名還 是“馬甲”,人在做,天在看。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疏忽 傷害他人,糟蹋自己。
【第75句】:人生在世,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我們應感恩生活的賜予,惜緣惜福,看淡生命中的得失成敗、榮辱對錯,不再與紛紛擾擾的紅塵瑣事糾纏,珍惜每一個平常的日子,以清凈與歡喜之心來看待這個世界,才能擁有自在灑脫的人生。
【第76句】: 時光留不住,歲月留不住,朝霞留不住,星光留不住,閃電 留不住,風雨留不住……人世間能留住的東西極少,留不住的東西很 多。越過當下,越過剎那,我已經不是我,你已經不是你,你我也同 樣留不住。唯有活在當下,把握剎那,或許我們的靈魂能夠留下,并 得以釋放永久的生命芳香。
【第77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第78句】:人在塵世走一遭,得到的都是虛名浮利,無論修行多么高深的禪師,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和尚。洞山禪師不戀閑名的姿態實在灑脫至極,小和尚的做法也充滿智慧。
【第79句】:世人常常在獲取名利之時喜不自勝,卻不知有身處名利巔峰的喜悅,就必定有從巔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虛幻,再高的權位,總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錢,也總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這一點,就能在高處不忘形,低處不消沉,無論富有還是窮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第80句】:【佛心禪語】 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緣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 躁進,不強求。以佛心保持平和,能處變不驚,并能體會到生活之樂 之關。
【第81句】: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為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為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們會成為你的命運。
【第82句】:因緣亦空,因緣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為子,生子故名為父。復次,最后因緣無依止故。如山河樹木、眾生之類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虛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止。(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第83句】:有些人為了錢財與名利而引發親人之間的糾紛、朋友之間的背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有些人為了親人之間的感情、朋友之間的友好、人與人之間的與諧而善用錢財、廣結善緣,忍讓與包容。你選擇哪一種,取決于你自己。
【第84句】: 我祈求萬能的時光: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彌補過 錯;我祈求萬能的上帝,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堅定信仰; 我祈求萬能的天地: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抑惡揚善。我祈求 萬能的你,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一生蕩滌靈魂的一切齷齪。
【第85句】: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事積累到一定程度都會形成壓力,心中背負太多東西的人往往容易亂了分寸,無法靜下心來理清思路,所以容易焦躁、抱怨,甚至憤怒。
【第86句】: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真空生妙有,從“無”之中可以生出千萬個“有”。
【第87句】:放下執念,放下貪嗔癡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對名利聲名的迷戀,放下五欲六塵。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讓內心清凈起來,從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智慧。
【第88句】: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 古寺,一樣無法修持。
【第89句】: 偶爾會暗生一種沒來由的愁緒,雖然很淡,停留的時間也不 會太久,去有極強的沖擊力,仿佛被一種無形的波濤推搡,我就是一 粒無助的海貝。此刻,我的眼前會呈現寧靜孤寂的海灘,曠遠無邊的 蒼穹,若隱若現的前世。在廣袤的時空中,我們都是漂泊的旅人,內 心深處都暗藏著一支我們不知道的懷鄉曲。
【第90句】: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告訴我們,生命過去一天就少了一天,就像缺水的魚一樣,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念及人生的無常,就不要放縱自己,而要每日都想著精進修為,如此才能充分利用生命的能量。
【第91句】: 早安!微博。早安!微博以外的大干世界。天亮了,夢遠 了,迎接我們的是新的生活,新的人生。不管昨天快樂不快樂,從現 在開始,可以選擇快樂;不管昨天幸福不幸福,從現在開始,可以選 擇幸福。昨天已成歷史,明天需要期待,把握今天,做對的選擇,生 命由自己支配,快樂和幸福在自己手中。
【第92句】:佛經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設作惡者能翻然醒悟,從此改邪歸正,“后必得道”,成為一個真正的善人。
【第93句】:現在的不愉快,是過去的執著所致。今日的執著,又會造成明日的麻煩。世間上的任何東西,得到是偶然,最終消失是必然。當我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它的執著越大,它給我們帶來的煩惱越多,痛苦也越大。
【第94句】:順應習氣,承受命運的人一輩子只能庸庸碌碌,成為凡夫俗子。而改變習氣,勇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努力克服它的人,最后往往都能成為人中龍鳳。當我們了解這其中的因緣之后,我們就會明白所謂前生今世,并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聯系的,而命運的吉兇和未來的禍福,也可以從我們自身找到答案。
【第95句】:禪就是生活,以禪來凈化生活,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禪,以生活來體現禪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
【第96句】:若貪瞋癡,若法界智,無有少法而可得者。《大寶積經》卷八十三,無盡藏菩薩會
【第97句】: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與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98句】:一個懂得在婚姻里收放自如的女人是睿智的,要知道,男人就像沙,你抓得越緊,他消失得越快;男人就像風箏,你只有放長線,他才能飛得越高,但他無論飛得多高,只要你不時拉一拉手中的線,他還會回到你身邊。
【第99句】:許多人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在于太愿意聽從別人的“忠告”。別人的忠告要聽,但不要對其產生依賴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