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早晨讓走過黑夜的眼睛找到光明,早晨使越過無聲的耳朵聽 到樂音。為什么早晨總是與希望相連,因為光明和音樂足以帶你高 飛。光明指引飛翔的方向,音樂伴隨前進的翅膀。鳥鳴和朝霞組成聲 光世界,晨風和露滴舒展心靈情思。早晨的自然很多彩,早晨的飛翔 不寂寞,早晨的生命最生動。
【第2句】:心似蓮花,當一個人的心向往清凈,就會漸漸地止住妄想與追求,不被欲望所支配。一直說過,世間萬物皆有佛性,只是隱藏得很深,倘若不去發覺,甚至會封存一生。
【第3句】: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與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4句】: 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在歡快的鳥鳴中,我的心境無比開 闊。今天,我,我們都將發生一些改變,同樣都會繼續堅持該堅持的東 西。 “堅守自己的個性,與人不同,才能使我們人類社會豐富多彩,我 們才真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了貢獻。”借于增彪先生的這句話自勉。
【第5句】:土豆可以煮、燒、蒸、炒、炸,可以切絲、切條、切塊、和泥;吃法盡管不一樣,吃的都是土豆。祖師一味的教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不論怎樣聞信稱念,都必得往生。
【第6句】:世界上不明理的人,他想多得錢財用來布施,得到福德,于是以做生意為職業,經營之時做了許多不道德和違法的事,這樣做雖暫時也能賺來些錢,但所得到的利益補償不了害人的禍業。這樣的人,將來還要墜人地獄,就像《百喻經醫治脊僂喻》中的病人,被壓得雙眼迸出一樣的危險。
【第7句】: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就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計較;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自然能專心于道,不會在現實的人生中隨意起心動念!
【第8句】:中國古代有言,“人生識字憂患始”,沒文化反而沒煩惱,羨慕這種不想 事的“無知”;認為“少年不識愁滋味”,最好終生沒有憂愁思慮,那將是 一種幸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不免也 會產生同那匹過河小馬一樣的猶豫,很多人就因此失去了前進的勇氣。
【第9句】:【天天禪語】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與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與執著。
【第10句】: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愧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佛遺教經》
【第11句】: 追花諑密的放蜂人是天下最辛苦的一群,他們常年生活在野 外,居無定所,奔波不定是他們的生活常態;蛇侵蟲擾,日曬雨淋是 他們無法回避的命運;侍蜂割蜜,勞心勞力是他們無法言說的酸痛。
【第12句】: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筋骨、勞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有不為人知的艱苦歲月。
【第13句】: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壇經·般若品第二》
【第14句】:欲成就菩薩道業,必須擁有不畏心勞、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達成。
【第15句】: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間萬物的輪回變化,自有規律。四季輪回冷暖交替悲歡離合,花開花謝云卷云舒緣聚緣散。昨日的因成為今日的果,既是命運的必然,也是行動的必然。
【第16句】:調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調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后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第17句】: 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時刻保持謙卑才能不斷進步,你必須常常仰望 才有機會看到星空。
【第18句】:盡管無法背棄的宿命,會演繹出無法預料的結局。我們無法用平凡來與之抗爭,任憑故事浮沉幾度,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從浪濤中,平靜地走出來。(白落梅)
【第19句】:彌陀替了我們所有的罪,給我們無量功德,讓我們平白無故去凈土成佛,我們怎么不可以替眾生擔一點點罪呢?代人受過,受人冤枉,即是代眾生的罪,就是行菩薩道、報彌陀恩。何況我們也只是作順水人情而已,真正擔罪的還是阿彌陀佛。
【第20句】:恒唯法師禪語人生學會寬容,讓你的生活少很多煩惱;學會奉獻,請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其實天很藍,陰云總要散;其實海不寬,彼岸也連著此岸;其實夢很淺,萬物皆自然;其實淚也甜,當你心如愿。活著自己的堅持,活著自己的單純,活著自己的如癡如醉,活著自己的美麗夢想。
【第21句】: 小時候,向往天空;少年時,總是多夢;青春時,唯我獨 尊;壯年時,處處逞能;中年時,萬事看空;老年時,不知所云。
【第22句】:如果我們能把握到每一刻的當下,且保持覺醒、珍惜擁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圍的一切的話,幸福在我們的身邊,快樂在我們的心間,成就在我們的掌中。
【第23句】:人生一場千辛萬苦,需要我們的親力親為,去包容那些失誤,去創造那些簡潔,生活的禪法,它是對生命提供的一種力量,也可以理解為善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世間一切本來如此,心與境相應,去修正與規范自己曾經的自以為是。
【第24句】:“當愿眾生”四字,體現的是一種博愛精神,不論親疏善惡,愿人人都得幸福。
【第25句】:任何外在的力量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命運,在人生行進的途中,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的法寶,只有靠自己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地積累,才能改變命運,獲得成功。
【第26句】:人,皆有體溫。體溫之溫,不僅是生命的標志,引申而去,也為人性的本色。人有了這個本色,人生可出彩,人際可和諧。從這個本色概括而言:做人當有溫。
【第27句】: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
【第28句】:有情并不是罪過,對于凡俗的常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人們如果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感時不知克制,不知揀擇,而是奢求更多,就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如果能在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之后便適可而止,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
【第29句】:據證明,他們依舊不信。在國外,有不少人相信催眠。一個人被催眠后,他回到過去世,過去二世、三世,甚至幾十世。
【第30句】:聰明之人,步步占先者是,智慧之人事事退后者是,我為人人,無私奉獻,完善自身,貢獻于民。只求我為人人,不求人人為我。人生就是一禪,就是一個禪定的過程,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閉門念經,圓明心性,不易得到,真正得道是到人間以身說法,幫助人類解脫困難。
【第31句】: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于諸壽命中,慧命為最勝。《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
【第32句】:人生,有時候需要沉淀,也需要歷練。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也要有足夠的閱歷去成長,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
【第33句】: 世界上如果有一種念想值得你為它活,你就沒有白活。活著的 意義就是為自己的一縷念想而活,如果連這縷你值得為它活的念想都沒 有,那么活也是白活,而且會活得糾結,活得支離破碎。
【第34句】:不依靠任何人而獨立生存的人是沒有的,包括佛在內,因為沒有了眾生就沒有了佛。
【第35句】:涅槃境界中,無地水火風,無日月星光,無暗亦無明。婆羅門牟尼,以智自覺醒,離色離無色,離樂離苦痛。《即興自說·婆希經》
【第36句】:一個人的言談,是人格的表現,關系人一生的信譽。要立足社會,首先要能取信于人;若能篤信、誠實、慎守口業,則能樹立自己的品格。
【第37句】:人生是變化無常的,在變幻莫測的生活里,人與人之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摩擦,有些事本就是沒什么大不了的,可以一笑了之。但有的人卻做不到,總是對別人的小錯誤斤斤計較,結果不僅別人生氣,自己也生氣。
【第38句】: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四
【第39句】:禪,有如銀雪潔白:雪,富有晶瑩的特性,雪,給人潔凈的感覺。禪,就像銀白的雪一樣清凈。沒有雜染;禪就是這樣,沒有歪曲,沒有化妝,沒有掩飾。
【第40句】:修一顆不為外界所擾的專注心,只要能夠做到專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第41句】: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 平常心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尋求心靈平 靜的方法。
【第42句】:禪之宗門開悟需籍借三藏之教理,然于日用應緣時若只以教理分析,說 空說有,識心作祟,不僅誤己更是惑眾。若欲不被萬境之煩惱擾,不被 心中之識見擾,莫離萬境、莫壓知見,只是提起一句話頭,以此履踐, 以此入門,以此窺得禪之堂奧。
【第43句】:人的一生中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碰到不順眼的人,如果你不學會原諒,就會活得痛苦,活得累。
【第44句】:其實,快樂和痛苦本是一體兩面,幸運與不幸只是相對而言,都無絕對。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快樂就會變成痛苦;只有幸運,沒有不幸,幸運就是最大的不幸。
【第45句】:風過葉蔬,云逝難找,世事如是紛沓往復,許多物情也便于這無息年歲里,漫然地被撕裂得支離破碎,不堪回首。但眾生萬相,各有其貌,就如這人間百態,當中總攜帶著許多不可言說難以參透的玄機。然,也許正是這些禪索,才讓人們更為靈動而又熱愛著生命地探找下去。
【第46句】:人生的旅途中,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誘惑在等待著我們,使我們舉步維艱。越是目標遠大的人,面臨的誘惑也越多,因誘惑而喪失自我的人,說到底,是因為不夠堅定,或者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長遠的利益。誘惑將人套住,讓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停滯不前。
【第47句】: 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幫助別人 的同時,我們不但能在內心產生一種由衷的快樂,而且也會得到他人的 幫助。
【第48句】:有些人雖然生活貧困,卻富有愛心、充滿人情味,所以感覺觸目所及都是親切可愛的臉孔,所聽到的也是充滿人情味的聲音,生活得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第49句】:大氣是一種謙虛,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里晃蕩,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輕視任何人,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第50句】:【天天禪語】學佛很久卻仍未認識煩惱,表明我們的學佛僅限于學術;修行多年卻仍未解決煩惱,表明我們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法師、成就者,若仍未戰勝煩惱,心中不具備愛心與智慧,那么這些成就者等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第51句】: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第52句】:一些夜的孤寂,在字墨里瘦盡一夜燈花。耳畔禪音裊裊,我水袖輕舞,舞盡一世芳華。暗香旖旎的時光,有心動,有等待,有守候。一切在歲月深處綺綣成蝶,輕舞著紅塵的歡歌。晨鐘暮鼓,我跋山涉水,不為那陌上桃花盛開,只想赴一場那相約已久的花期。
【第53句】:世未足稱累也。世間法,如為子而事親以孝,為臣而事君以忠,乃至人倫庶物,一一與道非礙。所貴者,任理隨緣,無心順應而已。……務了明此一大事因緣,是謂出世。如是,則士大夫皆可即宦游而參禪,不離俗而人道也。(明)蓮池《云棲遺稿》卷一
【第54句】:【佛心禪語】 人們的一切善惡言行,都是由心生起。心既然能導致一個人的一切行 為,那么,“若能伏心,則伏眾法”。要想防止做惡業,就必須“當好制 心”,應當好好地制伏我們的心。
【第55句】: 善導禪師開示說:“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真正的絕境。無論 黑夜多么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 拂。”而對我們來說,當挫折接連不斷、失敗如影隨形時,當命運之門一 扇接一扇地關閉時,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因為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
【第56句】:古代印度人認為人生有三大目的:法、利、愛,即真理之了解、財物之蓄積、性愛之享受。佛家取“法”而會舍“利”、“愛”,因為前者永恒而后者無常。《無量壽經》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對我們凡人來說,法、利、愛都難以割舍,但最低限度,要讓欲望受理性支配,而不是讓理性受欲望支配。
【第57句】:龜蟲畏野干,藏六于殼內,比丘善攝心,密藏諸覺想。《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67經
【第58句】: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
【第59句】:真正的佛并不是人群中最顯眼的那個,他可能是馬路邊掃大街的阿姨,也可能是學步的孩童,還可能是三尺講臺上授業解惑的老師……總之,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個。他也許終生不會做出什么驚世駭俗的事來,可是他一直默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
【第60句】: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過;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第61句】: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第62句】:設一切眾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63句】:“放下、再放下”,可以說是一個追求幸福的妙方。如果我們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樣能夠放下,我們就一定可以和幸福相遇。所以圣人言:懂得放下,才是大智慧。
【第64句】:“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第65句】:非染非不染,非凈非不凈,心性本凈故,由客塵所染。(古印度)彌勒《辨中邊論》卷中
【第66句】:無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不求將來是否會有好的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無所求。
【第67句】:想用謊言欺騙人,實際是欺騙自身;說一次謊話的人,再說真話也不信。(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68句】: 人們對學歷的理解過于狹窄,以為在某個教育機構拿到某個 層次的畢業證書才叫學歷,殊不知,只要一個人養成不斷學習的習 慣,他的學習過程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
【第69句】: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壇經.懺悔品》
【第70句】: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圓滿的,沒有任何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沒有自在可言;有對立面,就在生死中。
【第71句】: 一位朋友的處世三原則: 1.我不害人,信守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2.不被人害,堅持必要的防護原則; 3.萬一被害,就從上面兩條找原因。
【第72句】:在輪回的大牢獄里,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擁有解脫的智慧。
【第73句】:如果一個人能夠放棄“我執”,那么他的心境就會柔和清凈,萬事萬物在他的眼里也會是美好的、令人愉悅的,這樣的人才能懷抱幸福,笑對人生。
【第74句】: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第75句】:對大家都認為很時尚、很開心的事,淡然處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沒必要看見別人跳舞就扭屁股,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永遠是最時尚的。
【第76句】:先哲云:“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無窮意 味,亦有無限受用。”
【第77句】:譬如三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69經
【第78句】:【喜愛眾生】 愛不分民族,也不分國家,只要是生命,都應該尊重,應該關懷。
【第79句】:今人唯知石中有火,未曾施力擊之,終日指此冷石說火之用,卻只是塊石頭。此是不肯死心做功夫以求正悟,唯記相似語言而說禪者是也。——《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80句】: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楞嚴經》卷八
【第81句】:沒有“我”,就沒有偏見,就沒有了物欲,就沒有心機,就能淡泊名利。這時所看、所聽、所聞、所品味的樣樣都是真實無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82句】: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 的善待。憤怒是毒藥,寬容是良藥。寬容別人不僅是自己的一種美德,更 是讓自己健康長壽的秘訣。
【第83句】:人生短暫,瞬間即逝,有太多的東西根本就不為我們所掌握。過去已成過去而不可追,未來依舊是未來而不可測,只有當下的這一瞬間、一秒鐘、一個念頭,才是實實在在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第84句】: 平等待人,才能獲得好人緣 在交往中應自尊而不驕傲,尊重別人而不諂媚;批評別人以精誠相 待、忠言誘導;受人批評應虛心誠懇,即使對方有所偏頗,也不耿耿 于懷。
【第85句】:想想看,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擁有自由呢?自由與束 縛,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拋開思維的枷鎖,便是自在。
【第86句】:故知人道,不要別觀,總觀無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見身心無我,則是見道。《甄叔迦經》卷七十二
【第87句】:處理煩惱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學會諒解他人;第三,曉得感恩和奉獻;第四,惜緣惜福。
【第88句】: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石頭希遷禪師》
【第89句】:走過恬靜的密樹林,路過洶涌的江濤。一路溝溝坎坎,起起伏伏,才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時各有奇葩景,只是缺少悟禪人。數不盡多少日日夜夜,我仰望星空數著閃閃的星星,想著遠方的您。我希望有一天,似蒲公英般輕盈,與您一起暢游云海。
【第90句】:我們的智慧本像月亮一樣光明,如果沒有被云霧般的煩惱遮住本性,就會永遠光明無比;我們的福德本像月亮一樣圓滿,如果沒有被羅喉般的私心毀滅功德,就永遠那么充盈。我們對著月亮祈愿吧,愿我們早日去除煩惱與私心垢念,早日回到如月般明亮網滿的本性。095。
【第91句】:汝于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已當成佛。《華嚴經》卷十一,毗盧遮那品
【第92句】:浮躁,是輕浮急躁的意思,是造成人們做事的目的與結果不一致的常見原因。心浮氣躁的人做起事來一味追求速度,既無準備,也無計劃,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結果往往遭遇挫折和失敗,由此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和煩惱。
【第93句】: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于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 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第94句】:得失、榮辱、起落,這些東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會越痛苦;你舍 棄得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分擔別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 自己的溫暖,可以得到別人溫暖的饋贈。真正的智者應及時清除自己心靈的 污垢,舍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沒有掛礙。
【第95句】:戒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保持平衡與清凈,進而修習禪定,由此顯發本有的智慧。
【第96句】:【佛法四個字】一是緣:世間萬物皆有緣,緣是機遇,緣是達觀。二是空:四大皆空,空是境界,看破紅塵,放眼世界;空是智慧,包容寬恕,虛懷若谷,海納百川。三是悟:悟為慧根,啟發心智,世事洞明皆學問。四是善:心懷悲憫,心存感恩,積善行,幫助別人。
【第97句】:能知能解的是何物?所知所解的又是何物?能所為何雙亡?若能于雙亡 處立定腳跟,參禪事畢。
【第98句】:善行絲毫積累終會圓滿,惡業點點去除終會清凈,煩惱時刻對治終會解脫,修行日日增上終會成就。
【第99句】:寧愿自己生病,也不愿傷害任何一條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性命,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個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緣,每一個生命皆有如來佛性。祈請佛菩薩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證菩提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