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心禪語】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刀槍等武器,而是慈悲。因為,武器只能 制伏人的行為,無法改變人內心的邪惡;而慈悲卻能震撼人的心靈,凈化 人的身心。
【第2句】:人總會陷入這個怪圈: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總覺得別人 得到的比自己得到的要好。不過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得到的原本不是自己真正 想要的。
【第3句】:觀察一個人,若看他經常衣著樸素、整齊,并常保持身體的潔凈,就可以斷定他的人生是踏實的。反之,若經常變換服裝款式,并以此炫耀自豪,此人一定極為虛榮,內心的欲望永無止境。
【第4句】: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是為八味。《大般涅槃經》卷三,名字功德品
【第5句】:【古風基地】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納蘭容若《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第6句】:生活中很多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中其實都有禪理,只是疲于奔波的眾生早已喪失了于細微處探究竟的興趣和能力。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領略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就要離開喧囂熱鬧的都市,想要獲得如陽光般明媚開朗的心情就要驅散昨日煩惱留下的陰霾。
【第7句】:歡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質,歡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造歡喜,散布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人類素質的提升。(當代)星云《佛光教科書》
【第8句】: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僑慢。《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9句】: 虛心傾聽批評,坦然接受批評,真心悅納批評,并能從批評中獲益, 是一種大智慧。
【第10句】:俗人在火宅中,四威儀內與貪瞋恚癡為伴侶,所作所為,所聞所見,無非惡業。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徹,其力卻勝我出家兒百千萬億倍。《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卷三十
【第11句】:找覓一瓢花瓣上晶瑩的露珠,洗卻滿身塵埃,給無處擱淺的酸楚,找到一個暫時的棲身之地。不想再去奢求天長地久,得失與成敗。撫琴一曲云水禪心,揮袖蕩去煙火里的俗情塵念,遠離塵世的喧囂;守一方凈土,風揚處坐觀云起,蘭香潑墨,點滴溫婉。
【第12句】: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諸慳惜者、親附成事者。《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
【第13句】: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
【第14句】:真衲僧,自己一段大事。諸兄弟且作么生得平平穩穩去?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宏智禪師廣錄》
【第15句】: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圣諦如實知,習、滅、道圣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16句】: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悄悄從指間溜走?每個人掌中所握的沙子數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來。
【第17句】:有人要向我請法——彌陀大法,我說:“彌陀之法不用請,如同空氣,充塞一切處,沒有聽說請空氣的。當下當處呼吸自在,也當下當處念佛自在。”
【第18句】:每個人都會有這么一種體驗:在困難和危險的境地中,發出的力量往往 要比平常大得多。我們有束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會癡迷于自己織就的 夢網當中,不敢掙扎,也無力掙扎。雖然我們無法擺脫物質世界對我們的制 囿,但在精神世界,我們卻有自由發展的余地。
【第19句】:【禪語悟道】當我們擁有很多錢財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面對的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懂得感恩之人變得更加珍惜,并善用它來做更多的好事,其結果是良性循環;私欲膨脹之人變得更加貪婪,并利用它來做更多的壞事,其結果是惡性循環。
【第20句】:生活就是禪,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那平凡中去走出一條人生的軌跡,動也是好,靜也是好,寵辱不驚。拿也好,放也好,去留無意。紛繁的喧鬧中,活出一份內心的寧靜、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詳,讓命運在平與中運轉。
【第21句】: 不寬恕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 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
【第22句】: 商品品種越多,越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社會現象越豐富多 彩,越讓人無所適從。在這個琳瑯滿目的社會大商場,你如果沒有眼 力,缺乏定力,內心貪婪,優柔寡斷,到頭來要么擇非所要;要么兩 手空空。
【第23句】: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舍。《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24句】:阿鼻依正,全處極圣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唐)湛然《金剛經》
【第25句】: 今天的成人,昨天的孩子。成人曾經厭惡的童年,請不要讓 今天的孩子重演;成人曾經迷戀的童真,請不要從今天的孩子身上剝 奪。童年生活影響成人后的性格,善良和快樂能夠傳遞,孤獨和仇視 也會綿延。昨天的孩子,決定今天的成人社會,今天的孩子,決定明 天的成人世界。
【第26句】: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與惡。生活,就是有正義感有真理有理智,就是始終不渝誠實不欺表里如一心智純正。
【第2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和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28句】:傷害對方的惡言,就是敵人也別用;否則如山谷回聲,對你馬上有反應。(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29句】:一顆真正的佛心可以無處不在,可以淡然無痕。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對待萬事萬物,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行。佛的超脫、平和、清新雅致,在喧囂的塵世中,為我們帶來一種性靈的體悟,一絲菩提的清涼,一分身心的安慰。
【第30句】:《無常經》中有這么一句話:“隨所住處皆安樂。”這句話可以看做是佛家的人生哲學。這種人生哲學包含了不懼無常,隨緣則心安的理念,即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第31句】:對于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要想到,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為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的發展。
【第32句】: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 于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造物所忌,日刻日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第33句】:于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34句】: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者。《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7經
【第35句】: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就照搬別人的想法、成果,這只是一種外表的形 式。讓我們有悟性的關鍵,是親身去感受、去領悟、去發現,任何試圖走捷 徑的做法都是極其荒謬和愚蠢的。
【第36句】: 執著是自縛的蠶繭 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棄時放棄,一切隨緣,將來你才不會后悔!
【第37句】:人生總是在得失中不斷循環,隨遇而安是一種生活態度。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
【第38句】: 雖說人生如逆旅,我們都是塵世間的匆匆過客,但過客也應 該有過客的格調。帶來什么,帶走什么,又將留下什么,你不必刻 意,但不能糊涂;你刻意隨意,但不能隨便。因為只有這一次,沒有 下一次,你的人生沒有草稿,落筆就是定稿,絕沒有改寫的機會。
【第39句】:遠離不良情緒:世間沒有永久的不幸真正的強者,善于發現順境中的陰影而從容應對,善于從逆境中找到光亮而不涉悲喜,并能夠時時調整自己前進的方面。
【第40句】:希望你不要再讓世間那些紛擾的事情左右自己,不要再讓生氣的壞情緒禁錮自己,而是能夠做自己心靈的舵手,看得開,放得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獲得一份恬淡和安寧,把控心情的方向盤,擁有淡定安然和寵辱不驚的人生境界。
【第41句】:學佛的最后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第42句】:當我們修習正念的時候,我們的存在就像一個神奇的咒語,具有改變事物的力量。當身、語、意處于完美的統一狀態的時候,在我們講出一個字之前,咒語就已經發揮效用了。
【第43句】: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 是清凈的道場!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修行,無非是要時時調伏自己 的心。內心如果清凈,大地上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 聲音無不顯示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第44句】: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
【第45句】:苦難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它是佛賜予我們的一劑良藥,也是修煉 品性的一個熔爐。苦難能讓人變得英勇無畏,只要將苦難當作一塊墊腳 石,我們就總會在黑暗的盡頭看見光明。
【第46句】:問自己,不停地問,雖然參話頭初期你會試圖給自己種種答案,但這些 反復無常的答案是從何處生起的?不要管答案,答案不是這句話頭的真 相,答案都是投機取巧的心意識,如果你選了這句“我能知他人好惡長 短底,是凡是圣,是有是無”作為參究的話頭,那就不停地問下去,直 到偷心絕。
【第47句】:頓悟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第48句】:如今有些人從書本上、網絡上積累了很多佛法知識,這個也學,那個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內心卻并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虔誠心,在覺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這種情況叫做“智慧錯亂”。智慧錯亂的人是無藥可救、無法可度的。僅僅積累很多知識卻不實修,那又怎么能趨入解脫大道呢?088
【第49句】:布施就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當我們辛勤地工作,把人待好,把事做好,生活過得恬淡喜悅時,我們同時為自己和別人布施,布施使自己和別人在生活層面上得到圓滿交會的禪悅。——鄭石巖
【第50句】:如果不是自身的原因,我們不會屢戰屢敗,不會四處碰壁,不會遭人唾棄,不會感受到世界仿佛遺棄了我們。我們付出了多少,就會得到多少;我們破壞了多少,就會相應得到多少痛苦。
【第51句】:更有西方學者提出: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體運動規律的一種辯證思維方法,這種大思維實際上是全息論,即任何個體中都包含著整體。
【第52句】:“釋懷”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懂得釋懷,才會有“采菊東籬下”的曠達高潔;被貶他鄉的蘇軾懂得釋懷,才會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
【第53句】:殘酷的競爭讓人變得練達,能使人一眼看穿掩蓋在種種迷障下的真實,對人性的了解,與對人生的解釋也多了幾分禪意。
【第54句】:三界唯是心,分別二自性,轉依離人、法,是則為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六
【第55句】: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控制外界的情況變化,但是,切斷苦惱的“電 源”,讓快樂融入你的生活,這完全是你自己能控制并且能做到的。別皺眉, 別苦惱,相信你大腦中有取之不盡的寶藏,用你的腦子想一想,如何讓自己 快樂起來。
【第56句】: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上
【第57句】:愛不是索取,不是一味苛求對方,而是由自己開始付出。真正的感情不應該是占有,而是平淡流年里的歷久彌堅,是一湯一飯的相依相守。愛要勇敢,也要理智;要小心呵護,也要適時放手;要有契合,也要有容納;要自己抓住幸福,也要給對方帶來幸福。
【第58句】: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隔閡,無論人們如何用人的辦法努力去消除,都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這是因為人的辦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卻能化解一切冤結,使人世間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勝過千言萬語,它能使心靈之間的怨恨與間隔頓時消失于無形。
【第59句】:經中說“無我故得解脫”,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見就算完事。這還是不能解脫的;不使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自內我,這才是破人我見最重要的地方了。(當代)印順《攝大乘論講記》
【第60句】:念佛人,無始罪障一刀頓斷,三界業系從此不牽,即是橫超三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罪,即是跳出三界;跳不出罪,便永在三界。
【第61句】: 可是在現實中,偏偏有人私心太重,貪婪成性。這樣的人不會施舍錢 財、救助他人,同樣,如果他遭遇到困境,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布施和援 助。因此,為了讓人生更從容、美好,我們也要正確地看待錢財,取舍 有道。
【第62句】:修禪的關鍵在于行禪,在于如何去做。聽得太多,說得太多,卻不去做,這也是假法。雖然聽得不多,說得不多,但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
【第63句】:劫難,是安很喜歡的詞。也許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禪,也是無止盡的劫難,可是佛他不告訴我們,我們要經歷多少才肯放過我們,他總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語。
【第64句】:佛說:如果得到了大筆財富,在有益于自身的同時,哀憫眾生,以財救助,施惠于人,即是布施。
【第65句】:現今社會有一種通病——“缺愛癥”。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愛心,然后互相付出,將這分愛充足于社會,社會就能祥和。
【第66句】:水所流經之地,一切洼坎坑穴先行填滿,然后前行。德人所行,上善若水,一切利益就近所需,先以慈心令得滿足,然后致遠。
【第67句】:千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所有諸善行,一瞋皆能壞。(古印度)月稱《入菩薩行論》
【第68句】:【天天禪語】佛陀就像太陽:太陽遠離烏云密布,佛陀遠離煩惱障礙;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去除一切世間的黑暗,佛陀的智慧照遍宇宙,去除一切生命的無明;太陽的溫暖能令一切萬物生長,佛陀的慈悲培植一切眾生的善根。
【第69句】: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平靜無為,對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就能達到“日日是好日”的理想狀態。平靜無為不是叫人一無所爭,也不是讓人完全不顧物質上的自足,而是要人看淡貧富,不為外界遭遇所動。
【第70句】:眾生萬機不等,個人怎樣表現都可以,也多少會契應一定的人群;但弘法則不同,必擇普機普緣之教,不取一機一緣之法。
【第71句】:人需要改變的,往往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72句】:清揚淡雅之間必沁透著一片悠然禪意,何不念一段經文,為生命注入一股靈性之活水,為自己洗滌那片自在無憂的清涼地。
【第73句】:人們一直在追求真理,卻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內心,在自己的生命深 處。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體性,就只能永遠被外境所決定,而不能決定 外境,只能轉于物而不能轉物。
【第74句】:放不下,心底無愛、閑得無聊,都會是煩惱的根源。煩惱猶如盜賊,遲早偷走心中的善財。貪欲會偷走知足之財,讓你飽受貪婪之苦;嗔恚會偷走愛心之財,讓你飽受怨恨之苦;愚癡會偷走才智之財,讓你飽受無明之苦;妒忌會偷走隨喜之財,讓你飽受嫉妒之苦。而慈悲卻能解決煩惱,戰勝煩惱。
【第75句】:因此,我們不要給自己制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 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樣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76句】:情感是由過去的緣分和今世的憐愛所產生的,宛若蓮花是從水和泥土這兩樣東西孕育出來的。——《佛陀的格言》
【第77句】: 當利益相關者持懷疑的眼光看你的時候,要么是你的誠信真 有問題,要么是對方的問題。如果是前者,倘若出于故意,說明你的 品行有問題;若是出于無心,你需要反思并盡快重建信譽,刻不容 緩。如果是后者,倘若出于對方心理陰暗,你無需理會;若出于誤 會,你就用真相來消除。
【第78句】: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辯,沮喪與昏沉,眷戀,以及猶豫不定,要知道這五種情緒是大盜賊,他們盜取了你無限的增上財富。—_慧律法師
【第79句】: 誹謗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忍耐的尋常事,無論是夸大事實類的誹謗,還 是無中生有類的誹謗,它們都讓人難以忍受。面對誹謗,我們要淡然處 之,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也要相信眾人的判斷力。對于詆毀名譽的謠 言,不必憤怒,也不要畏懼,要巧妙地用事實說話。記住,唯一能否定你 的人,只有你自己。
【第80句】:平等待人,就是要給所有的人以應有的尊重,不要在人的身上附上許多條件,將人分成三六九等,予以不同的對待。如果別人沒有好好地對待你,那么最有效的方式是:從自己方面找原因。你有沒有做一個公正的人?
【第81句】: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梵網經》卷下,心地戒品
【第82句】: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并六十二眷屬明論,及內明等,一切凡夫,治內煩惱。亦知世俗治生凡夫,經理資產。“四十華嚴”卷十
【第83句】:人的生命短暫,但時空卻是天長地久。幾千年來人事的變動頻仍,只因人的欲求不斷!
【第84句】:自己的失誤,往往就是對手擊敗自己的機遇。許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失 敗于自己的弱小,而僅僅是失敗于自己的失誤。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每 個人也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這些就是你的破綻和失誤,不被“敵人”抓 住才是你成功的基礎。
【第85句】: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日風動,一僧日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第一》
【第86句】:學佛的重要性在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如果能明心見性,則煩惱不斷 而自斷,生死不了而自了,眾苦不滅而自滅,諸樂不求而自得。照此看來, 明心見性是修行人的一樁極重大的事件。
【第87句】: 人生不可或缺的三張網:知識網、人脈網 和朋友網。知識網靠學習來織,人脈網靠社交來 織,朋友網靠做人來織。三張網貫穿人的一生, 就輕重緩急而言,年輕時要有一張拿得出手的知 識網,事業上要有一張左右逢源的人脈網,退休 后要有一張靠得住的朋友網。
【第88句】:人都有出頭的欲望,但出頭不可強出,勉強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生活中,時刻不要忘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個人只有先低頭,埋頭做事,才能有所作為。而且你越是低姿態,對方也就越樂于幫助你,從而有助于達成實現生存和更高遠的目標,最終出入頭地。
【第89句】:多數人正在從事自己既不熱愛也不打算認真干好的事,但仍然憑著忍耐力、責任感和天生的勤勞堅持著,這很可敬,也很可悲。值得熱愛的工作很多,總可找到一樣;找不到的原因,只是沒有理解工作的意義。
【第90句】:一個修行者要想渡過輪回的大海,若沒有像舵手一樣的上師善知識的引導,就難以超越輪回的束縛,雖然乘上了趨入佛法的大船,具備一些功德,但卻因不能圓滿而還會沉沒在輪回的苦海中,隨業流轉,無法到達涅槃的彼岸。正如《華嚴經》說:“善知識就像船夫,救渡我們渡過輪回的苦海。”
【第91句】:事不能脫離它的“理”,以“理”為中心,諸“事”皆環繞在周圍。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第92句】:落紅有情,囈語有聲,你是我的過客,我是你的倩影,不為相守,只為和詩。不為纏綿,只為遇見,不為情事,只為佛語。不為曖昧,只為回味。
【第93句】: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與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94句】: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的滿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不夠的。《星云大師講演集》(一),第266頁
【第95句】:以佛心做事,一切事都是佛事。時時刻刻能夠安心,就是在道場中,就是在做佛事。修行不只在禪堂之中、梵剎之內,一個人若能靜,即使身處紅塵鬧市,也能自在安詳。若是不能放下內心貪欲、不能破除無明嗔恨、依然執著癡迷,即使佛音盈耳、整日焚香禮佛,也不過徒增煩惱耳。
【第96句】: 佛說:“與人分享,是謂大心;不圖回報的分享,收獲到的將是不可 預知的。”把好東西與人分享是一種習慣,當人們學會分享并將它當成一 種生活習慣時,就等于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經開始,生命也會具有更加深刻 的意義。
【第97句】: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第98句】:父愛就像佛的禪,無法言說,沒人能說清,只能用心去領悟,用愛去感知,用責任去深深體會。父愛更像茶一樣甘甜、醇香,但只有慢慢品方能體味。
【第99句】:佛家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人做一件善事容易,但堅持終生行善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堅持終生行善呢?那就要時常懷有一顆“菩提之心”。
上一篇:佛心禪語摘抄賞析-心靈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