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知足長樂,不知足常怨 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 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nèi)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 了自苦的根源。
【第2句】:從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與名聞利養(yǎng),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是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的。因為心的力量是無限的,欲望也是沒有限制的,因此對于物質(zhì)的貪欲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
【第3句】:快樂,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我不愿承受,他、她、它也不愿承受。這就是所謂一切眾生平等的道理。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的話,就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第4句】:是啊!任何不幸事件、不理想的境遇,給你造成的傷害都是暫時的,總有痊愈的那一天。如果你長期感到痛苦,那是你的自我傷害造成的;如果你的心無法擺脫過去,那是你的自我囚禁造成的。
【第5句】:滿山遍野,若眾生需要,一草一木無不是藥。若非眾生所需,則再珍貴的材質(zhì)也不是藥;佛法亦是如此。一證嚴法師
【第6句】: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fā)心。《華嚴經(jīng)》卷十四,賢首品
【第7句】: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地春。水往低處流,云往天上飄,一切都自然與諧地發(fā)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禪悟的心得。寧靜的心,質(zhì)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第8句】:過去之法不應追念,未來之法不應希求,現(xiàn)在之法不應住著,若能如是,當處解脫。《善夜經(jīng)》
【第9句】:念佛人是芬陀利,人中上妙白蓮花。此花開時,佛身端嚴坐其中,即是花開見佛。
【第10句】: 為別人賺錢時,別人管你;別人為你賺錢時,你管別人。錢這東西,總 是讓有些人雙輸,又讓有些人雙贏。
【第11句】:止能遮結,觀能斷滅;止如捉草,觀如鐮刈。(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五
【第12句】: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個體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第13句】:我執(zhí)越重的人,煩惱就越重;煩惱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五蘊是生活,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禪。
【第14句】:要做菩薩,就要發(fā)恒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第15句】: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作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如果在工作里蘊含了慈悲喜舍,供應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星云大師講演集》(四),第322頁
【第16句】: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給私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濫及無辜。(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17句】: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天子,入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大寶積經(jīng)》卷-。四,善住意天子會
【第18句】:故城舊巷,指間生香。于這薄涼的世界里,定要做一個靜婉且柔情的女人,綰上一巷云煙,身著一季素香,捧一硯清墨,了悟這一片云水禪心。獨自,在巷末的轉角處,捻一方歲月靜好,溫婉成舊日的念想。
【第19句】: 慈悲喜舍比寶石還要珍貴,是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慈悲喜舍.正是人際關系本質(zhì)上的調(diào)整與和諧。只有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下.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和諧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類才能得到快樂,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福德。
【第20句】: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曹山本寂禪師》
【第21句】: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封邑,非不如法。平直正求,非粗惡求,不逼切他。如法得分,起無常想,不生慳想,喜舍無吝。給事父母、妻子、奴婢、諸作使者,以如法財而給施之,所謂親友、眷屬、知識,然后施法。《大寶積經(jīng)》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
【第22句】: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也是人格升華的階梯。
【第23句】: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zhí)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珍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貪執(zhí)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
【第24句】:佛說:一切聞聽過佛法的人,一切眾生,有適宜制定戒律的也有不適宜的。我知道一切眾生的心理活動及相關行為,對沒有作下罪業(yè)的心行,我就不制定戒律;對已經(jīng)作下罪業(yè)的心行,我就制定戒律,我如果按這樣的標準去做,世人就不會非議我的做法。
【第25句】:【天天禪語】給心靈一個假期,才是真正的放假;放下一切煩惱,才是真正的休息;打開被我執(zhí)束縛的結,才是真正的自由;從痛苦中徹底解脫,才是真正的享受。
【第26句】:【天天禪語】修而不悟,輪回就在那里,或生或死,與你痛苦伴隨,不解不脫。
【第27句】: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fā)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印光法師)
【第28句】:潤弘河海,布施眾生: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六度集經(jīng)》
【第29句】:【佛語禪心】“我們可以缺錢、缺衣、少食,可是千萬別缺德”,“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第30句】: 行走在雨中,不要總在意腳下的泥濘,如果心中有一條灑滿 陽光的路,你的步履就不會猶豫而沉重。
【第31句】:人最難看得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張著眼睛向外看,對別人稱斤論兩、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脫開來,把自己也當成觀看的對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第32句】:在這個喧囂的塵世,我只想安靜于時光一角,任由嘈雜橫生在心門外,任由風雪,染盡流年滄桑,我的時空永遠靜如水嵐,情思若禪,就算塵世的污濁,染了千年流光,就算世界的黑暗,蒙蔽了所有人的雙眸,至少,我的三寸天堂,依然陽光明媚細水流暢,澄凈不起微瀾。
【第33句】:心無主宰則虛空無物,也找不到真正的安樂與滿足。要認清心,必須認識“心”與“相”的邏輯關系。古人造會意字,“心”上有“相”便為“想”。而我們每天千絲萬縷的動念,都是“想”,并不是我們的本心。
【第34句】:【佛語禪心】孝道就是天道在人間的人倫大道。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之愛,可以說父母無私、無我的愛,就是天道無我、而無所不是我的大愛在人間的具體表現(xiàn)。
【第35句】:良心即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使之向善、向上。
【第36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過程是我們?nèi)松蠲篮玫捏w驗,迎著太陽,我們走向美麗的大地,看著夕陽西下,扛著鋤頭回家,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美好呢?這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應該是一樣的吧!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求每一天的充實,世界上很少有永恒的東西。——海濤法師
【第37句】:參禪的基本要求:見地要透,功夫要穩(wěn),悟境要高。修道要具足三種心:信心、精進心、長遠心。這三者缺一不可。
【第38句】:在生活中,人們難免與周圍的人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磕磕碰碰,沉溺于這樣的小事中不能自拔,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還會因此少得很多快樂。我們要學會記住一些美好的東西,忘卻自己的不滿之心,如此便能活得自在、輕松,能夠坦然地面對旅途中的風風雨雨。
【第39句】:冷暴力的危害極大,會使一些女人患上憂郁癥,并產(chǎn)生極端想法,比如自殘或自殺;也可能會使丈夫或妻子一方發(fā)生外遇,致使家庭矛盾進一步惡化;也會給下一代的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和性格缺陷。
【第40句】:現(xiàn)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體性如實,凈眼現(xiàn)證。《華嚴經(jīng)》卷四十,十定品
【第41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盡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盡所有智,是真理的廣的角度而言,猶如遼闊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說,仿佛深廣的海底。雖然深廣的不同,但究竟是一體。
【第42句】: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佛陀的格言》
【第43句】: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為中。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謂絕待中。(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
【第44句】: 上帝問來人:要名還是要利?只給一樣。來人答:要名。上 帝又問:為何要名不要利?來人大笑:你傻呀,這世道,有名還怕利 不來嗎?
【第45句】: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fā)起。《華嚴經(jīng)》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第46句】: 人人都有不易控制自己情緒的弱點,但人并非注定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或喜怒無常心情的犧牲品。學會怎樣清除破壞我們舒適、幸福的生活和阻 礙我們成功的情緒敵人,是一門最精深的藝術。如果你能夠駕馭自己的情 緒,你的人生就會是一片美好前程。
【第47句】:生活也是如此,人生路上,留一點遺憾在生活中,也許比完美更覺得美。佛語,天地本不全,人間便不可能完整,也算是對不完美的缺憾,一種自我安慰吧。佛且這么說,何況我們?nèi)四亍?/p>
【第48句】:凈土因緣有三事:一菩薩功德;二眾生;三眾生功德。三因既凈,則得凈土。(東晉)鳩摩羅什《注維摩經(jīng)》卷一
【第49句】:佛家禪語: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后,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第50句】:貪圖生活享受的人,生命力遠不如簡單生活的人強勁,在漫長的生涯競爭中,他們往往成為被自然淘汰的對象。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假設世界末日來臨,誰會先死掉?
【第51句】:佛說:人要是用至誠之心追求正道,力求上進而毫不松懈,必能獲得善果,還有什么樣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的呢?
【第52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注意對方的情緒。一個人脾氣上來了,可能毫無理性地做任何事,豈止爭吵而已。因此,遇到意見沖突時,要保持頭腦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要發(fā)怒。同時,重視對方的情緒,假設對方情緒激動,那么第一件事是設法讓對方冷靜下來,而不是忙于“講道理”。
【第53句】:諸不善法生,為因能感苦,皆意為前導,與煩惱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說有行,苦隨此而生,如輪因手轉。諸凈善法生,為因能感樂,皆意為前導,與善法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南意有清凈,故有說有行,樂隨此而生,如影隨形轉。《本事經(jīng)》卷一
【第54句】:佛,你許我今生圓夢,我聽你來世講禪。這一世,我已浸染了太多的凡塵煙火,有著無法卸下的責任。我無法作一個決絕之人,毅然轉身紅塵,從此做佛前的一盞青蓮。我只想找一株清涼的梅花,一同開在最寒冷的嚴冬,不需要太久的光陰,一世便已足矣,因為來世,我已許給了佛祖。
【第55句】:如今有些人從書本上、網(wǎng)絡上積累了很多佛法知識,這個也學,那個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內(nèi)心卻并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虔誠心,在覺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這種情況叫做“智慧錯亂”。智慧錯亂的人是無藥可救、無法可度的。僅僅積累很多知識卻不實修,那又怎么能趨入解脫大道呢?088
【第56句】:不與父母爭,不與兄妹斗,只愿家庭與睦。做人的道德與為人的品格,是從善待自己的家人一開始做起。
【第57句】:心足雖貧不是貧,心貪雖富亦是貧。平常人懷平常心,平常路邁平常步,知足人長說知足話,知足心常交知足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不管高低貴賤,都有取之不盡的財富。那就是愛心,當你付出你的愛心時,你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因你而變得更加美麗。
【第58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妥協(xié),妥協(xié)不成時,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59句】:歷史上多少悲劇出于爭名奪利,人們只看到虛名表面的好處,卻不知道在虛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難。為了得到名和利,人們常常暗中鉤心斗角,鄰里打得頭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殘殺.名利有什么好處?金銀、名氣固然重要,但是一個人離開人世時,根本無法帶走分毫。
【第60句】:佛日:“真正的修行人應具備的心態(tài)、真正健康的人生 態(tài)度,是不執(zhí)著也不逃避。”堅持該堅持的是執(zhí)著,堅持不 該堅持的就是執(zhí)拗。執(zhí)拗在一角的人看不到更遠更寬闊的地 方,如同井底之蛙。只要放下執(zhí)拗,學會變通,隨著環(huán)境的 改變來改變自己,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繽紛的世界。
【第61句】:【天天禪語】天上太陽再燦爛,陽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種子,也不可能發(fā)芽,更不可能開花結果一般。我們應當從孝順父母、提升道德修養(yǎng)、保護環(huán)境與關愛生命做起,才會得到佛菩薩的庇護,才能獲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第62句】:人世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停滯不前。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后,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后透出的往往是一絲絲的蒼涼。很多人卻總是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好比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第63句】:三寶加持的陽光下成長的我,由于獲得恩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堅定地認知心中本來具足愛心的明燈和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輪回的黑暗。
【第64句】:有行無愿,其行必孤;有愿無行,其行必虛。行愿相從,自他兼利。(五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四
【第65句】: 佛說好的心態(tài)能生出善良的種子,能以慈悲的心態(tài)對待別人,能從容 地對待生活,在任何艱苦的環(huán)境中,都能幸福、快樂、健康。而心中缺少 了從容和淡定,不僅會誤會和傷害別人,也許還會損壞身體,毀了自己, 種下禍事的種子。
【第66句】: 生命最真實的狀態(tài)是生存,生存的唯一方式是填飽肚腹。行 者沒有別的本事,只有一雙勞動的手,要果腹就不能怕勞碌。或許有 人會說,如此人生豈不無趣?行者日:非也,如此人生才更有趣味, 不勞碌何以體會心靈的閑適?心若能閑,身忙點又有何妨,幸福往往 在比較中才能最真切地感受。
【第67句】: 首先,在行為上要低調(diào),“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 太精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樂極生悲。
【第68句】:《金剛經(jīng)》中說,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如來是佛的一個名號,他告訴人們,叫得出名字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因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體事物,而一切形象狀態(tài),都是虛幻的。
【第69句】:人們大多數(shù)只對有安全度的人發(fā)脾氣。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nèi),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所以,胡鬧也是一種依賴。當你總在某一個人面前隨意發(fā)脾氣時,你不妨考慮他或她可能是你一生要托付的人!當然,這個決定會長久些,最初你都不會去留意,他或她是在你閱人無數(shù)、身心俱疲之后你才會去想結婚的人。
【第70句】:如是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及五神通,與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脫離生死,反于生死而為系縛,故于奢摩他不應喜足,更當尋求真無我見毗缽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第71句】: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72句】:當下,于這薄涼的世界里,定要做一個矜柔且深情的女人,踏著斑駁,簪著詩意,戀上一巷梨花雨涼,悟出一片云水禪心。
【第73句】:【天天禪語】將六度的修持融人生活:修持布施不但可以助人,還會愈加慷慨大方。修持持戒不但清凈惡業(yè),還會更加關愛生命。修持忍辱不但化敵為友,還會變得笑容可掬。修持精進不但人生成功,還會樂于服務他人。修持禪定不但內(nèi)心平靜,還會懂得活在當下。修持智慧不但做事圓融,還會時刻保持覺悟。
【第74句】:跑得快不如長個好腦袋。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天生的聰明,而是會不斷運用一些新方法幫助自己快速成長。創(chuàng)新才能闖出一條生路。
【第75句】:人的苦皆來于同他人的關系不和諧,不理解。我們可以誠實地面對一下自己,是不是愛自己要勝過我們的親朋好友,對于不甚相干的陌生人更不用說了。就因為我們這樣自私地多愛自己的私心,我們才不能平等地去對待世間所有的人和物,乃至于我們最重要的親人。
【第76句】:云何菩薩離非法財?不以輕稱小斗欺誑于人,不以詐親及諸欺罔而求財物。《大乘寶云經(jīng)》卷六
【第77句】:要救世必須先救心,心誠則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yǎng)開始做起,然后再以一個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響其他的家庭,則家家和睦,社會安詳和樂。
【第78句】: 說話要留有分寸,做事要空點余地。這不是世故,是操守; 這不是敷衍,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
【第79句】:譬如良醫(y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如來亦爾,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演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yī)教,所患得除。《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三,圣行品
【第80句】:快樂和幸福來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然而,內(nèi)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到內(nèi)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為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這跟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呢?
【第81句】:愚蠢而憨直的人們,有的毀己,有的傷人;林中的直樹被人砍,筆直的利箭傷人。(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82句】:一切無收攝,觸處圓成;應用絕參差,莫窮形相。向千圣頂門上,有時露出祖佛莫窮的機關;于一毫端中,有時演出主賓互換的文彩。——《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83句】: 寬容別人其實也是在寬容自己,給別人的處境留下一個“臺階”,也 許別人終生都會感謝你。當你寬容別人時,你不僅卸下了一個仇恨的擔 子,也得到了更多的幸福。為了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學會寬容吧!
【第84句】: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著就是一種 累。該放下的,趁早放下,該提起的才有機會和力氣提起。放下該放 的,提起該提的,活著才有快感。這么簡單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這么簡單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來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第85句】: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飲食已存命,業(yè)為眾生依。《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六,第1005經(jīng)
【第86句】:用平靜的心態(tài),去包容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批判和指責,那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盡管還是生活在同樣的環(huán)境之中,每天面對的也是同樣的人與事,但是所有的一切卻因為感知不同而有了另一番模樣。
【第87句】:每個人命運的幸與不幸,是由自己的思維決定的。一個只關注外部事物而不注意提升自我的人,常常會盲目地迷失自己。如果能把自己這支“箭”打造得無比鋒利、堅韌,能夠百步穿楊、百發(fā)百中,那么,無論背的是利箭還是斷箭將都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第88句】:世間熙攘喧囂,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不時從熱鬧的俗世中退回來,調(diào)和內(nèi)心,就能在紛擾中安頓自己。
【第89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為眾生說相應法,令人大乘甚深妙義,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緣,即得名為力波羅蜜。《心地觀經(jīng)》卷七,波羅密多品
【第90句】: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趙州真際禪師文案》
【第91句】:山中行攜籃,采蕨稱幽情。牧童唱罷胡家曲,子規(guī)枝上一聲聲。一《法演禪師文案》
【第92句】: 那些心存報復的人,其本身內(nèi)心也在承受著痛苦的折 磨。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 踏上修行之路,他們所做的一切壞事,都會如同褲腳 上的泥土一樣,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報怨,以一顆 慈悲心待人,我們就能找到心靈的一方凈土。
【第93句】:身在其中的眾生,完成心靈的凈化,自發(fā)自覺地保護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才是應循之道。
【第94句】: 當全新的早晨君臨,如果你還能感受,還能欣賞,還能擁有她, 這是莫大的幸福!血脈在鳥鳴中噴張,呼吸在晨風中暢達,身體在朝霞 中奔跑,你正在續(xù)寫生命傳奇。沐浴在神奇的幸福之中,你的心靈充滿 歡愉,你的靈魂自在飛升。活在早晨,我們除了珍惜,就是感恩。
【第95句】:【第1句】: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第2句】: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第3句】: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第4句】: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第96句】:即使我們抱著“完全聽命善知識”的心,也會由于我們的劣根性而經(jīng)常違逆善知識;何況有“善知識也不過如此…‘善知識也不總是正確”“善知識也應該多聽聽我的意見”等等想法,那離善知識真是太遠了。
【第97句】:若有智慧人,一念發(fā)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華嚴經(jīng)》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98句】:要打開心門!如果心門大開,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暢行無礙;反之,心門若窄,任何人出入都會彼此碰撞。
【第99句】: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