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放下感情的禪語】人生的苦與樂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苦,一面是樂,失落時是苦,希望時是樂;經歷時是苦,回味時是樂;今日以為苦之事,卻為明天回味之樂。
【第2句】:【禪語人生】有的時候,衰敗會給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憑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躲避,這個時候,要會尋求外援,取得幫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擔衰敗帶來致命的打擊。
【第3句】:【禪心佛語】釋迦太子出家后一直向南走,凈飯王為兒擔憂,特地派遣了五位侍者跟隨太子一同出家。一行六人進入當時的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和加雅地區)境內。
【第4句】:【禪心佛語】慈愛: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以用仇恨來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
【第5句】:【佛心禪語】自己的「短處」不可遮掩,一遮掩,永遠是短處了;自己的「長處」不可夸張,一夸張,便不是長處了。
【第6句】:【禪語人生】在一個團體里,一個人只會壓制自己,叫做怕;只會糾正自己,叫做亂;只會節省自己,叫做賤。所以,內心優勢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東西。當你給出去時,別人就會擁有得多一點;當你收回來時,自己也會變得更加從容。
【第7句】:勿貪意外之財,不飲過重之酒。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冷湯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多虛不如少實,廣種不如狹收。
【第8句】:【佛心禪語】做人要善擺脫,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做事要力擔當,不擔當則無處世之事業。眷戀生命,執著人生,但不要忘了它的限度。
【第9句】:【禪心佛語】菩提心分二,一為愿菩提心,指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愿成佛的心愿;一為行菩提心,是指依此愿而決心步入六度四攝的修持。
【第10句】:人在得不到的時候,什么都可以不介意,得到之后,什么都會有點介意。這是愛情,請你不要介意。有人問,那個人比較痛苦,還是留下來的那個人比較痛苦?應該說,愛的最深的那個人比較痛苦。
【第11句】:【禪心佛語】苦、樂都來自內心,外在因素也許沒那么重要,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內心里的作意,也就是人的心態問題。
【第12句】:覆尋生死,只為攀緣。返照攀緣之心,心性本來清凈。。動處常寂,寂即無求;念處常真,真無染著。無染是凈,無系是脫。染即生死之因,凈即菩提之果。——《欏伽師資記》
【第13句】:【禪語靜心的文案】當你對自己的生命有了覺察,便能深刻明白一念之間天堂地獄的真正深意。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因少了那一念,便陷入煩惱痛苦的深淵,生出很多禍患。說起來僅僅是一念,但就是這看似簡單的一念,卻極不簡單。
【第14句】:【禪語人生】只會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明師,能批評我們,啟示我們的,這才是明師,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第15句】:眼中的流年,是盈落一縷清香,彌足永遠,心中的感懷,是盞滿一滴陳釀,悄然收藏,學會淡忘,學會珍惜,擁有一份領悟,一份坦然,一份溫暖,人生如茶,就清淡而品,心靜如水,就清流而歡,人如花開,就淡淡而美。
【第16句】:【心靈禪語】人與人之間,是應該而且可以互相幫助的。但是,如果凡事都求助于別人,那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也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
【第17句】:【佛心禪語】愚人拉開嘶啞的喉嚨答道:“你有所不知,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嗎?我怕我的肚子裝不下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算了。”
【第18句】:【禪心佛語】當禪修者在進入禪定的時間內,他的心不會出現任何的煩惱,甚至連雜念都不會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強大的定力所鎮伏。
【第19句】:【禪心佛語】客觀的說,人生是一種自我鼓勵,自我突破、自我創造的生命模式,不是一場拼命的追逐,是一場心地氛圍的維護,人生從這頭走到那頭,不是去學會如何去提防,需要注意的是,從容能在自己的心地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第20句】:【禪語人生】要用行動控制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行動;要讓心靈啟迪智慧,不能讓耳朵支配心靈。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差在兩耳之間的那塊地方。
【第21句】:問:“佛性與煩惱俱不俱?”答:“俱雖然俱,生滅有來去,佛性無來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虛空。以是無來去故,三世無有不生滅法。”——《荷澤神會禪師文案》
【第22句】:一切菩薩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海劫,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功德莊嚴品
【第23句】:【禪語人生】我想:很多人來修行,都沒有放下。事實上,要修行,就先要修放下。這個流浪漢既然有因緣來到禪蓬和大家一起修行,就給他取個法名“放下”,也好提醒大家,如果不放下,就會和這位流浪漢一樣。
【第24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何必用這一顆不平的心,作踐了自己,傷害了歲月。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系”的習慣,便能轉苦為樂。活著,就是一種修行。
【第25句】: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財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第26句】:不糾結于現在,不憂慮于未來。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人生有得有失,聰明的人懂得放棄與選擇,幸福的人懂得犧牲與超越。能安于真實擁有,超脫得失苦樂,也是一種至上的人生境界。
【第27句】:我們相處最多的人其實是自己,可有多少人能正確認識自己呢?只有知道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我們才能不斷的修正自己。
【第28句】:【禪語人生】消滅煩惱最好的辦法并不是找到煩惱的來處,而是相信生活還有更多可能的創新和余地,幸福是什么?既然能愛生活,那就讓心醒過來。
【第29句】:【禪心佛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時時都在救度眾生,沒有剎那間斷,但眾生能得到多少加持,則取決于個人的信心等多方面條件。所以真正的加持,是煩惱減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長。
【第30句】:佛教微博經典:安守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笑看風云。有些事,輕輕放下,你未必就不是輕松。有些小事,想多了就變成大事。有些細節,想重了就變成慘劇。說來說去,全是幻想而已。所以說,人重累人,心重累心。做人要放輕松。
【第31句】: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身逝生。《法句經》卷下,生死品
【第32句】:一個人有能力改變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當看清真相時,或許已無能力改變事情。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第33句】:當有一天,生命走入蒼老,若傍晚夕陽涂滿屋檐,你如所愿般被故鄉攬入懷中,一口清茶,一欄遠山。終于明白,這就是千磨萬難之后,最好的時光。
【第34句】:劫難,是安很喜歡的詞。也許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禪,也是無止盡的劫難,可是佛他不告訴我們,我們要經歷多少才肯放過我們,他總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語。
【第35句】:【禪語人生】一般來說,我認為最好是跟父母信奉同樣的宗教。還有,如果信了一個宗教,又改信其他的,這樣不好。
【第36句】:【禪心佛語】佛陀不為眾人勸說所動,毅然朝密林中走去。果然正如眾人所說,行不多遠,佛陀便“遙見央瞿利摩羅手執刀盾走向”,這個強盜是一手持刀一手執盾,朝佛陀這邊是直奔而來。
【第37句】:【佛語悟道】聽別人議論問題,當時要謙虛、心悅誠服地傾聽,不要口氣尖銳地和別人爭論并且定要求勝。對他所說的話,要周密地思索研究,如何聽取則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第38句】:【禪語人生】知識屬于頭腦,知道屬于靈魂(本質)。知識總在設計,知道總在隨緣。知識有為,知道無為。知識是過去,知道是當下。知識用口,知道用心。
【第39句】:以聞思律藏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聞思經藏讓安定的心穩固,以聞思論藏讓穩固的心發揮功用。這就是經、律、淪三藏的聞思過程。
【第40句】:【禪語人生】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第41句】:蹄窩容易被水灌滿,小庫容易被財物裝滿,小塊田園容易播種,學識淺薄的人容易自滿。(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42句】:【禪語人生】修心當以凈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必勞心。
【第43句】:【禪心佛語】任何事情,不要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無論是情感還是工作,否則唯一的結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
【第44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嫉妒和貪婪只會讓你內心紛亂,要經營一份寧靜,就該自知和知足。佛陀說:追尋外在感官的快樂是使人痛苦的原因。
【第45句】:然后就至誠地用心為眾生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遍),再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說三皈依,再為他們念佛號來度化吃的和被吃的眾生,這樣不也是大功德嗎?
【第46句】:人最怕的是自大,若是貢高我慢,一定會被人群排斥。因貢高即有藐視他人的心理,而表現出傲慢的態度,當然會成為與人隔離、受人排擠的對象。
【第47句】:【佛心禪語】不要等待著幸福來臨,一切都要自己去創造。不要幽怨時光的短暫,不要哀嘆世事的不公,努力天天繼續,奮斗日日不止,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第48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注定會面對許多苦惱,但不過是些過眼云煙,真正的傷痛來自于不肯放手的執著,和為生命的辛酸招來的很多看似合理的緣由,生活里不是需要告別煩惱本身,需要去糾正自己九牛拉不回的任性和夸張。
【第49句】:【佛心禪語】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壇經》
【第50句】:第一種人占據了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他們只懂享受,卻不愿承擔,內心卻又放不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象是寄居在蕁麻莖稈上的菟絲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費力地汲取著養分,卻從不奉獻什么。
【第51句】:【佛心禪語】佛說,執著是煩惱的根源:深的執著就是大煩惱,淺的執著就是小煩惱。因此,我們要學會變通,凡事不要太過于執著,尤其是錯誤的執著。
【第52句】:【禪心佛語】翠巖禪師正是看到佛門中存在的弊端,所以要求出家人一定要和合團結,不論人非,不逞己能,安心于道業。
【第53句】:【禪心佛語】努力就是幸福,平凡就是美麗,漫漫人生路,快樂是短暫的,平凡是常態的,痛苦是可以轉化的,一切的快樂和痛苦,都是屬于我們自己的不同人生。
【第54句】:【關于清心的禪語】和廣信先生:“時間無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還是一個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擱、稍一猶豫,它立馬幫你決定故事的結局。它會把你欠下的對不起,變成還不起;又會把很多對不起,變成來不及。”
【第55句】:【佛心禪語】別人的贊嘆,應視作春風,風過無痕,只留下無盡的勤勉,勉勵自己努力做得更好;別人的毀譽,應觀成警示,提醒自己,及時發現煩惱習氣,就有機會改過自新。明白這個道理,兩個就都是你的老師善知識。
【第56句】:【禪心佛語】每個人是不同的,他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的見識。不要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與其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不如用一種親近、平和的心,去看看他的世界。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57句】:【佛心禪語】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不作風波于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眼里有沙三界淺,胸中無事一床寬。
【第58句】:大地萬物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到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所以我們要把握生為人身的難得機緣,力行善業,精進而不放逸——即“已生善令增長”。
【第59句】:【禪心佛語】當地球180度轉彎,白天就要變成黑夜;當地球繼續180度轉彎,黑夜又恢復白天。當我們為了一個人180度轉彎,我們背對著自己的嘆息;當我們為了自己再次180度轉彎,其實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第60句】:【禪心佛語】即便我們在同樣的環境,但不同的心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懂得再美好的食物也是要能消化才利于身體,多美麗的外境如果擾亂著你的內心,那這貪戀的美麗就是自己的枷鎖。
【第61句】:【一日一禪文案集錦】世上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某個寶貴的東西,然而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那東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損份。但是,我們必須繼續尋找。——村上春樹
【第62句】: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63句】:【禪心佛語】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嫉妒別人,仇視異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給別人。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瞋之人,時時地獄。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第64句】:二月復三月,一一應時節。柳絲弄春風,梨花白如雪。門門法界門,法法離言說。一《寶峰云庵真凈禪師住金陵報寧文案三》
【第65句】:在生活中時時學習,在工作上處處修行;隨緣隨分廣修功德,把握分秒為人群付出,心無執著,才能自在地修學六度萬行,而無所障礙。
【第66句】:寬容別人其實也是在寬容自己,給別人的處境留下一個“臺階”,也許別人終生都會感謝你。當你寬容別人時,你不僅卸下了一個仇恨的擔子,也得到了更多的幸福。為了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學會寬容吧!
【第67句】:【心靈禪語】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日日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日日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為善如春天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缺,日有所損。
【第68句】:【圣經文案】85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第69句】:【心靈禪語】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人生要想改變命運,必須要從自我身、口、意的行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從“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報上計較、追求,那是無濟于事的,也是最無知的行為。
【第70句】:【一日禪文案】時時守護自己的善心,守護自己的清靜心,守護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法,保持自己不造惡,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進而,再去安護身邊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
【第71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當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不應該得意忘形、心存僥幸,而應該懷有感恩之心;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應該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應該懷有懺悔之心。067
【第72句】:【佛心禪語】不要悲觀地認為自己很不幸,其實比你更不幸的人還很多;不要樂觀地認為自己很偉大,其實你只是滄海之一粟。
【第73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大的錯誤,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換來自己的煩惱;最大的浪費是用生命解決自己制造的麻煩。
【第74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脫穎而出,需要個性的舞臺,人生的成功,需要全部身心的投入,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舍,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第75句】:笑臟笑拙不笑補,笑饞笑懶不笑苦。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心有余而力不足,樹欲靜而風不止。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第76句】:石頭放在頭上是壓力,放在腳下是助力;別人的錯誤放在心里是煩惱,拋之腦后是福氣。要想舍掉痛苦,必須肯舍掉利益。
【第77句】:古人云:“靜以修身,簡以養德。”靜能生慧,靜能安神,靜能致遠,靜能超然。大道至簡,大音稀聲。簡單做事,簡單思考,簡單為人,一生簡單。才是真理。
【第78句】:【禪心佛語】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臟的也是自己的手。
【第79句】:【禪心佛語】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實相。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蕩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第80句】:我們都來自緣分,最終還要回歸忘記,既然世事空幻,為何還要執著在無名產生的煩惱里。用煩惱的心看世界,你會無路可逃。用輕松的眼看世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突然的美好。
【第81句】:【禪心佛語】是以圣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于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圣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
【第82句】:【禪心佛語】生活里是舍還是不舍,難過到放手,自然會醒悟,就算給命運一個諾言,不管經歷多少磨難,自己都能做到守口如瓶,所有的相逢,都將化作回首,如果是傷痛,能忘就忘了吧。
【第83句】:【禪心佛語】適時的低頭,不只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豁達的胸懷,是忍的境界;適時的低頭,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深謀遠慮。
【第84句】:【禪心佛語】帥氣不輕浮,平常不霸氣,善辯不糾纏,能言不多事,謹慎不畏縮,勇敢不粗魯,細致不小器,精明不計較,重情不自擾,失戀不失志。
【第85句】:真正的好東西,沒有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還有你的、我的,說它再好也好不到哪里。人也一樣:還有你我,不算好人;沒有你我,才是好人。
【第86句】:正如佛家所說的那樣:“我若不為,誰為我為。”只有自己先向他人布施行善,將來他人才會以一顆善心對待自己。
【第87句】:【禪語人生】這個故事的旨意在于教導我們:學佛、修行,切不可半途起心動念;我們必須在正道中保持定力,而且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那么在人生道上就可以過得很快樂、自在。
【第88句】:又阿摩羅識有二種:一所緣,即是真如;二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如來藏,所緣即空如來藏。《宗鏡錄》卷三十三
【第89句】:金地藏是我的鄰居,與他為鄰我發現好處多多。最大的好處大概有三:一是認識了平等,王子和平民身份不是絕對不可互換;二是懂得了慈悲,眾生渡盡,方正菩提;三是理解了無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第90句】: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第91句】:【佛心禪語】“執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如其本來地認識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第92句】:【禪語人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樂觀的情緒,做到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胸懷寬廣,氣量豁達,對生活充滿自信,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精神有所寄托。
【第93句】:一個人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是爽朗,不是矜持,是善意,不是懷疑,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不可以是拒絕,用一種向上的信念去啟迪生活中的希望,讓一個人的心地復蘇、生機,這才是禪的意義。
【第94句】:【禪心佛語】當你為別人不公平的指責而氣惱時,記得只要自己心安理得就好。凡事盡力而為,然后再張開一把心靈的保護傘,躲開責難的雨滴,不要被那些風言風雨把你淋濕了。
【第95句】:【禪心佛語】世間之物皆是使用,過后就應該放下。不怕你擁有,就怕你對擁有留戀不舍。我們每天都在我和我的之間來回盤旋。
【第96句】: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凈土。因其他佛土,多賴自力,須修證至二地菩薩以上果位,方可隨愿自在往生。《諾那活佛文案》
【第97句】:【佛心禪語】這個婆羅門聞佛所說,即自責道:“我真愚癡,不明佛法大義,現在一經佛說,如黑暗中見到光明,恍然大悟。”
【第98句】:華嚴經》中有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月現前。”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能保持心靈平淡清靜,佛性就會自顯。
【第99句】:【禪語人生】真如佛性,沒在知見;六識海中,沉淪生死,不得解脫。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無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