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從老和尚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禪者的那種輕安自在的生活心態、生活藝術。
【第2句】:【佛心禪語】不要做財產的奴隸。當你擺脫了物累,你就自在了。
【第3句】:學禪的人,為了感恩一切眾生,首先自己要過一種淡泊的生活、清凈的生活、簡單的生活。
【第4句】:【禪語人生】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第5句】:【禪心佛語】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圣人以本性為鏡。
【第6句】:【禪語人生】要真正解脫的人,一定要在徹底的心性下手。
【第7句】:【佛心禪語】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8句】:如何達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養“能舍”之心,方達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第9句】:【禪語人生】一切相都無所著,無有一法可得,如果有法可得就不是自性了。
【第10句】:【禪心佛語】能一鼓作氣,通過考驗,我們的人生才能從突破創新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第11句】: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維摩經》卷上,菩薩品
【第12句】:【禪語人生】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無掛礙;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掛礙。
【第13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很多困境、很多苦,不是你想不開,而是你只會開不會想。
【第14句】:【禪心佛語】如果把成功看作是對個人的一種超越,那么你就會永遠生活在向上的快樂中。
【第15句】:【禪心佛語】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帶笑,放松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第16句】:【禪心佛語】所謂“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第17句】:人生苦短,生命可貴,我們應當做一匹明智的良馬,日益精進,馳騁不息。
【第18句】:只有付出的愛是痛苦的,但比這更痛苦是愛一個人卻沒有勇氣讓那人知道你的感情。
【第19句】:【禪心佛語】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臥室,患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監獄。
【第20句】: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21句】:【禪語人生】我執就如同流膿的暗瘡,使我們受苦的就是這個「我」。
【第22句】:【禪心佛語】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慈悲心的禪修和思維互為緣起與人相處。
【第23句】:【禪心佛語】盡管行者并不明白禪師的用意,但還是照辦了。第二天,他再次來到禪師面前。
【第24句】:【禪心佛語】懶云:雖然聲音入耳,但聽而不聞,好壞美丑都不要往心里去。
【第25句】:【禪心佛語】錢財只有用來造福他人時,才是真正的擁有。
【第26句】: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第27句】:【禪語人生】在競爭的生活中,放下得失。好壞成敗終將過去,以平淡之心來生活。
【第28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能止惡行善、利益人群、造福大眾,即是真正智者的表現。
【第29句】:【禪心佛語】客人恍然大悟。生活中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心理負擔,懂得放下,便可釋懷。
【第30句】:【禪心佛語】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覺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獻人生。
【第31句】: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涅槃寂靜,是三是法印。《蓮華面經》卷二
【第32句】:做一個沉著、冷靜、堅毅而寬容的對手是競技場上的美德。
【第33句】:【禪心佛語】佛祖本是渡人舟,無奈眾生不上船。有福眾生聞即渡,無福眾生只搖頭。
【第34句】:入眾應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說余事。《五分律》
【第35句】:【禪語人生】我們雖然賺不了大錢,但全家老少健康無恙,就等于賺了大錢。
【第36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知道,是知而行道;能“行道”才是真“知道”。
【第37句】:想擁有,是因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棄,就不會如此痛苦了。
【第38句】:修治最勝行,嚴凈諸剎海。修行無量行,嚴凈諸剎海。《華嚴經》卷十一,毗盧遮那品
【第39句】:【禪語人生】喜歡就爭取,得到就珍惜,錯過就忘記,生活其實就這么簡單。
【第40句】:【佛心禪語】被他人批評其實是一件好事情,應該感恩對方。
【第41句】:【禪心佛語】凡夫迷失于當下,后悔于過去、圣人覺悟于當下,解脫于未來。
【第42句】:【禪心佛語】佛說: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第43句】:散盡浮云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文悅禪師
【第44句】:【佛心禪語】悟而不度,眾生就在那里,或父或母,于你恩重如山,不孝不敬。
【第45句】:若住于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正法念處經》卷五十八
【第46句】:這是一句佛語,每個人的心是一塊田,種善因,故得善果;種惡因,故得惡果。
【第47句】:【禪語人生】因為不敢正視現實,人們總是可以地回想一些悲慘的舊事。
【第48句】:【禪心佛語】徒弟恍然大悟:這當然可以。如果想要別人認可與欣賞,你必須是一顆珍珠。
【第49句】:【禪語人生】有木頭的因緣才有講臺,講臺是空的,僅僅是個假名,般若講「性空」。
【第50句】:【佛心禪語】不要問別人為你做了什么,而要問你為別人做了什么。
【第51句】: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52句】:【佛心禪語】【頓悟】“拍馬屁”是個奇怪的詞:你象是在奉承他,又象是在侮辱他。
【第53句】:【禪語人生】只要有產生、有存在,其最終結果必然會趨向壞滅。
【第54句】:【禪語人生】養身必先養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第55句】:【佛心禪語】「緣」是有法,是因緣法,因緣法沒有自性,所以不生。
【第56句】:【禪心佛語】甘愿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第57句】:耽著三昧,退失佛法;執取善根,退失佛法。《華嚴經》卷五十七,離世間品
【第58句】:如何面對這些外物,佛教大師的觀點是從“舍”中尋得更寬廣的精神境界。
【第59句】:【經典佛語】“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承擔,一種功德,更是一種智慧。
【第60句】:亦可造一座花園,滿園玫瑰芬芳之時,于己賞心悅目,送人則手有余香。
【第61句】:宗教的力量,不僅能鼓舞人們的身心,并能帶來心靈的凈化。
【第62句】:時間用過以后有成果,即“夠用”;用很多時間卻無所得,即“不夠用’’。
【第63句】:【禪心佛語】順境要安心、自在,逆境還是要安心、自在。
【第64句】:【禪心佛語】佛說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第65句】:【禪心佛語】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第66句】:當然不會。但如果我們把愛當做一顆種子,就一定可以收獲愛的果實。
【第67句】:【禪語人生】愚者,以福報為代價造業;智者,以痛苦為代價消業。
【第68句】:心可則為欲,何必獨五欲。速可絕五欲,是乃為勇士。《法句經》卷下,愛欲品
【第69句】:【禪語人生】這群鴨子聽到掌聲以后,立刻兩條腿一伸,趕快下水了。
【第70句】:【禪心佛語】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第71句】:【佛心禪語】昨天是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張期票,而今天則是你唯一擁有的現金。
【第72句】:【禪語人生】知道自己哪些事做不到,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這就是自知之明。
【第73句】:【佛心禪語】「現在是最倒霉的時候。」當你說出這句話時,其實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候。
【第74句】:孝敬父母,不僅物質奉養,還要服從、尊重,才是既“孝’’且“順”。
【第75句】:無原則地遷就一個人除非是還債,否則,就一定是在放債,且還是高利貸。
【第76句】:【禪心佛語】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第77句】:【禪心佛語】你現在的起心動念,決定了你的行為,而你現在的行為,也影響到了你的將來。
【第78句】:【禪心佛語】佛說:不要浪費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事情上。
【第79句】:【禪語人生】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凈無瑕疵,就是功德了。
【第80句】:【佛心禪語】不畏貧從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都無選擇。
【第81句】:【禪心佛語】單單的看破還不算本事,只有看破了以后再拿起來履行責任,這才是本事。
【第82句】:【禪心佛語】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驗都得忍受;為了解決紛爭,任何責任皆得擔當。
【第83句】:在為人處世方面,能避免傷害別人而不違反道義的話,就要盡量去約束自己的言行。
【第84句】:【家庭與社會】有和睦的家庭才有好的社會,有好的社會才有好的國家。
【第85句】:【禪心佛語】去順從一個頭腦錯誤的人,比去矯正他的錯誤容易得多。
【第86句】:人生取決于我們所做的決定,而不是所遭遇的狀況。——海濤法師
【第87句】: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大集經》卷十二
【第88句】:人性之美,莫過于誠——誠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貴,莫過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第89句】:【禪心佛語】禪是一種生活藝術,是覺者的生活體驗,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第90句】:【禪心佛語】你得問一下,每天從早上到夜晚,能不能有一段時間發出利益他人的善念。
【第91句】:【成功靠努力】收獲必先耕耘,成功須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貢獻才受尊重。
【第92句】:【禪語人生】我們怎么來感恩呢?就是要盡己所能來奉獻自己的一切。
【第93句】:【禪語人生】先把自己調整好,不要總想如何去改變別人。
【第94句】:【經典佛語】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最好用觀想,用佛號,用祈禱,來化解情緒..
【第95句】:【佛家禪語】與人結好緣,句句話都是法;與人結惡緣,句句話成是非。
【第96句】:【禪心佛語】若懂得制心,調伏這匹野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第97句】:炫耀自己的人,只不過是一時逞口舌之能,這是萬不可取的。
【第98句】: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因為沒有患得之心,所以沒有患失之苦。
【第99句】:【禪心佛語】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下一篇:返回列表